您的位置:首页 > 爱国教育研究 > 教育方案

教育方案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聚点成面”,让历史不再遥远——从《屈辱的条约》教学谈起

发布时间:2016-04-18

                                                                                                                                                                            陈远亮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东兴小学

人类社会的历史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不断发展前进的。作为文明古国,中国历史更是写下了无数曲折而无比辉煌的篇章。但由于时间的跨度,历史事件在学生看来往往只是“遥远的传说”,缺乏真实的感受与体验。为解决这一教学疑难,我们尝试通过对历史事件“点”的聚焦,来展示历史时代的“面”,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服务生活。

《屈辱的条约》是第六单元《向人民致敬》的第三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旨在通过对1840---1949100多年间中国社会变迁历程的学习,通过感受、搜集资料、进行探究等学习方式,对我们祖国近现代史有比较全面的初步了解,从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两个方面形成认识,从而由衷地产生爱国的情感,产生民族自豪感,以及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崇敬与热爱。经过前面主题的学习,学生们知道了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但清政府腐败无能,每次战争都以失败告终。随之而来底就是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使中国人民陷入了沉重的苦难中。

一、    选择代表性的事件“点”

历史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物和事件,更有着跌宕起伏的发展进程,由于小学品德教材中历史题材课文篇幅有限,学生所学的是精心提炼的历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再现历史中真实的事件“点”,让组成历史的人物、情节、场景等细节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案例片段一:

导语: 一九九七年,香港这颗璀璨的明珠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那是一件让全世界的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的一件大事!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1、播放香港回归的录像片段。(相应作简要旁白:驻港部队接管军营,驻港百年的英军撒出;国旗及区旗在香港升起……)

师:    这一刻,你感受到当时人们的心情如何?

1:当时群情汹涌,全国人民相聚在一起庆祝香港回归。

2:人如海,歌如潮,祖国各地都沸腾起来了。

师:你知道为何香港的回归能让人们如此激动吗?

生:因为在香港的背后有着一段不堪回首却又绝不能被炎黄子孙所遗忘的历史。 

(播放视频短片《耻辱的历史》,师简要旁白。)

师:你知道从1840年开始到1900年间,帝国主义一共发动了哪几次侵华战争吗?阅读书本读读61页至63页,从1840年至1901年帝国主义列强威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有哪些。

1、用一个点,以小见大,见证一段历史

让学生观看香港回归的激越人心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盛世中华的人民的豪情,紧接着,即以“香港为什么要回归?”这个问题为开启本课的一个点,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屈辱的历史》。片段中灰暗的画面,破旧的帆船,帝国主义侵略者隆隆的炮声、一份份不平等条约、流离失所的人民…… 这些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配之以《黄河颂》低沉的音乐,学生就仿佛回到了那个屈辱的年代。

2、用一个点,直观展现,迎合学生兴趣

历史不只是文字上的记录,用图像、视频来展示文字上记录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真实的过去。当他们亲眼看到、感受到这些历史画面后,干涩的历史便不再单调,探究的热情也就被激发出来了。再引导学生分小组把自己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谈感受、看法,这样,学生对于历史的理解就更深了。

二、    铺设多维度的教学“面”

历史是一条系统的知识链,仅仅依赖于一个“点”的简单分析,是无法让学生深刻体会的。只有把“点”拓展和延伸成“面”,才能让学生对历史形成完整的认识。为此我让学生在感受历史的基础上振奋民族意识,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搜集、处理和利用资料,提高使用地图的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中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

案例片段二:

1、组织学生自由组成小组,了解各项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

师:明明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但在这些不平等条约里面却充斥着“割地”“赔款”等等严重践踏中国主权的字眼,(出示课件)。这些条约里还有些什么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请从表格上的几方面来把你所收集的有关资料与同学进行交流,把割让的国土在地图上圈出来。

2、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汇报。

A 《南京条约》

生:《南京条约》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条不平等的条约,还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由于尝到甜头,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了北京,火烧圆明园。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条约。日本不甘人后,1894年对中国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地图展示割让的国土,以课件展示赔款数量。)

师:通过《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英国侵略者从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强占香港、勒索巨款、五口通商、控制关税……

B.《马关条约》。

生:曾经让日本退避三舍的北洋水师如今却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也被日本打得落花流水、打得全军覆没!清政府继续奉行妥协投降政策,18954月签订了屈辱卖国的《马关条约》。(以课件展示割让的国土和赔款数量。)

师:《马关条约》,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澍湖列岛;赔款白银2亿两。等于当年日本国库收入8千万日元的四倍多,让中国雪上加霜的还有《辛丑条约》。

C、《辛丑条约》

生:《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的地位,从此,清政府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师: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在分赃中,沙俄分得的最多,沙俄外交大臣拉姆斯托夫说:“1900年的对华战争为历史上少有的最够本的战争”。

3 比较三大条约,知道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何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师:几份条约签订后,中国变成了怎样的一个模样了?(香港、台湾等被割让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中国已经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出示时局图:你看明白了这一副图了吗?)

生:《时局图》不愧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反映当时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有种“亡国灭种”的危机感。

师:国将不国,何以为家!听听苦难的中华儿女的心声吧……

3、出示《春愁》,师生朗诵。

师总结:国家落后,人民就要受尽欺凌,台湾被日本占领了一年了,想想在这一年里,台湾的人民受尽了多少压迫,为什么侵略者可以肆无忌惮地掠夺和侵占我国的领土呢?

(生分组合作探究:侵略者肆无忌惮地侵占我国领土的原因。)

4、生交流反馈,师随机补充介绍。

1:当时政府非常腐败,皇帝懦弱、无能、没有担当。当时外国侵略者入侵时,他却在吸食鸦片,这样的皇帝,国家怎么能够国泰民安呢?

师:我深有同感,对咸丰皇帝这样无能、懦弱的统治者感到悲奋。

2:当时的军队更是毫无战斗力,英法联军才能乘虚而入。攻下圆明园后,士兵早就逃跑了,皇帝一心求和最终签下了不平等条约。

师:(出示中英南京条约等)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中国的主权不断丧失。

3:当时一些西方国家的科技发达,英国还是“世界工业第一强国”,而中国还是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

师:对呀,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晚清政府还在闭门造车,试问这又怎能跟外国列强抗衡呢?

1、铺点成面,展现真实历史

五年级学生对中国近代屈辱史了解不深刻,只知道表面的一些屈辱条约,但对条约背后的历史及当时中国的落后状况了解不广泛,但是他们具有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能够通过读相关历史文字了解。从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到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再到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通过介绍这些不平等条约,向学生呈现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历史,揭示了中国一步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历程。一个又一个真实、客观的事件,让学生一步步深入感受,当时清政府统治下四分五裂的整个真实的社会层面。通过层层的深入了解“铺点成面”,学生走进那段让国人不堪回首的历史,感到历史不再遥远。

2、探究细节,激发真实情感

在体验屈辱的条约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侵略者可以肆无忌惮地侵占我国领土,签下不平等条约呢?”以引发学生高层次的感悟。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造成当时的我国领土四分五裂的不仅仅是外国侵略者的残暴,晚清政府无能更是纵容且加剧了侵略者的恶行。从而有效引导、适度引领学生的理性智慧的提升,引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情感共鸣,从而由衷地产生爱国的情感,产生民族自豪感。

三、   寻找与品德的对接“点”

历史题材的《品德与社会》和历史课的区别就是在于,它以时代概念的形成为知识目标,以道德情感的体验为过程目标,以道德思想的认同为价值目标,引领学生感知过去,珍惜今天,创造明天。

案例片段三:

师过渡:历史的洪流滚滚而逝,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怀着“让祖国强大起来”这样的梦想奋斗着,他们前赴后继终于走过了一百年,今天的中国再也不是百年前的模样了!(播放《走进新时代》)

1、春天来了,中国人终于挺直了腰板,敞开了胸怀,意气风发地走上历史大舞台,把被割让的领土“回归”母亲的怀抱。(课件展示回归升旗的一刻)

2、今天的中国还有哪些让你自豪的事?

1:祖国经过60年的风风雨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先是三峡工程即将梭工,接着是继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之后,神州六号载人飞船也即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22008年我国首都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还有上海 “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世界各国人民感受到今日中国的富强。

3:当我国遇到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重大灾害时,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战胜天灾。

师总结:是呀,中国人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自尊必先自强”。同学们,勿忘历史的教训,它更能催我们奋进,只有立志强我中华,中国才能永远如春天般朝气蓬勃,愿中华巨龙永远腾飞!

1、以点对点,用直观说明道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悟”是个体经验的整合和提升。在品德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感受,内化体悟。今天的中国日益强大,这是学生是有切身感受到的,都能一一列举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闪光的足迹,这些点点滴滴聚沙成塔,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祖国辉煌的形象,从而帮助儿童理解人生的意义、寻找正确的生活方式,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点滴的深入中,学生的荣辱观在形成,爱国情怀在瞬间被点燃。

2、聚点成面,用对比感受生活

教学中,我充分关注从点到面的构成,从香港回归这个历史时刻的“点”,到视频播放到感受现今人民日益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点”,到再次感受“在回归升旗的一刻”让学生再次体会中华民族之崛起的“面”。用一个个“以点聚面”的方式反映祖国建国至今的巨大变化,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由此我们相信,如果能以一斑窥全豹、以一点带全面,选择有代表性的历史知识点,构筑一个历史平面,就能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促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品德与社会》关于历史题材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

[2]李雨  与历史亲密接触 令课堂更加精彩——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题材的有效运用《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0

[3]付国军  德性归位,让“历史”不单纯——历史题材品德与社会教学浅探

沈伟锋《小学德育》2010总第401

[4]李建芬  联系生活:实现历史与学生的对话——以《走进新时代》教学为例

 

《中小学德育》2011总第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