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国教育研究 > 教育方案

教育方案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文化生活》教材中儒家文化的体现分析

发布时间:2016-04-25

 黄小波  阳江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 《文化生活》 儒家文化  联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文化生活》于20053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从《文化生活》教材的出现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于目前国家文化教育的担忧和重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象征。文化的力量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有着众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使现代的许多中国人文化自信心逐渐消失。中国人普遍缺乏文化信仰。失去信仰引发种种危机,其中的道德危机是最让国人深感不安的。错误的道德观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是最为恶劣的。为了摆脱道德危机的困境,我们有必要借鉴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充分挖掘伦理道德的合理内涵,重建道德标尺,为祖国的未来提供健康的道德观,丰富国民的道德教育。今天,面对道德领域出现的诸多问题,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儒家的独特魅力日益凸显,儒家伦理不仅为解决道德领域上的问题提供了可能,也为和谐文化构建提供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资源,因此可以说,儒家伦理文化是和谐文化构建的基础。

在高中政治增设的《文化生活》教材教学中,我们应该寻找与儒家文化的联系,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的认同感,有利学生提高民族文化自豪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下面就加强《文化生活》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与儒家文化的联系,谈谈本人的看法。

1、《文化生活》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与儒家文化的联系。

《文化生活》第三课中的第一框“世界文化多样性”中认为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文化多样性是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的。因此我们对于世界众多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是以承认原则性为前提,承认有差异的统一,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即和谐、融合、能使事物得以发展。“和而不同”是一种文化价值取向,它的实质在于,允许多元文化的平等共存,以及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在取长补短的前提下的一种交融。

2、《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中“传统文化在今天”与儒家文化的联系

 《文化生活》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在介绍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相对稳定性时认为目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能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文化是可以借鉴和吸取的重要思想资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概括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即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儒家文化中对 “和”的思想非常重视。如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强调“和为贵”。他主张治国处事、礼仪制度应以“和”为价值标准;为政“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处理人际关系,提倡“和而不同”的君子行为,反对“同而不和”的小人行为,孟子则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比较中,强调“人和”的重要性。荀子认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赋予“和”以生命动力的意义。此后,各个时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如董仲舒、二程、朱熹等人,根据对于“和”都有着一定的注解。儒家“和谐”思想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创造性地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转化传统,重建传统,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

3、《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中语儒家文化的联系

 《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界定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儒家文化主张“仁”。对于国家之间的关系,儒家是希望有大国爱民,仁义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令天下臣服的大同,反对通过杀伐兼并他国的行为。比如孟子说的——犹水之归下也。最低限度是能令一国知礼、循礼。孔子希望恢复周朝礼仪,论语:子贡问政,子曰:足兵,足食,足信。子贡曰:不得已而去一而谁?子曰:兵。子贡曰:不得已去二者谁?子曰:去兵,去食,自古有死,民无信不立。所以儒家的仁是尽量让天下大同,不要产生战争。

   而“勇”也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作为施的条件之一。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又《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自强”一词最早见于《周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不借外力,全凭内因,强健有力、永不停息地运行,那么,君子也应效法天的刚强健劲,自己坚强起来,永不停息、奋发图强。这是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提出的,确立了自我主宰的信念。其实,在此之前,这一思想已为人们所提倡。自强思想较早可追溯到《尚书》,在《无逸》篇中记载了周公诫教成王的事,“君子所,其无逸”,是周公对成王的要求。周公以中宗、高宗、祖甲三个国王“不荒宁”,才得以享国日久的事例作为正面典型,同时又指出他们以后的国王贪图安逸、执政时间非常短暂,从正反两方面诫教成王:贪图安逸是不对的,应当向周文王等人学习“无逸”的品质。周文王仁慈、和蔼,从事过卑贱的劳作,通过自己的辛勤劳苦来治理国家,使民安居乐业。这种“无逸”的品质正是帝王所必备的,虽然它侧重于讲国家政治的治理,但其精神实质与自强思想是一脉相通的,可以说是自强思想的最早体现。随后的先秦儒家重要典籍《论语》、《大学》、《孟子》、《中庸》等,则较为集中地体现和论证了自强思想,同时,孔子、孟子、荀子等伟大思想家的奋斗历程本身就体现了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4、《文化生活》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与儒家文化的联系

  《文化生活》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内容主要是阐释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及其内容。课本认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其内容中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建立社会主义诚信体系是我国解决市场经济本身弊端的治本之策。

而儒家伦理一直都看重诚信。《说文解字》这样解释诚信:“诚,信也”,“信,诚也”。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把“诚”上升为“道”。而既是儒家实现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汉儒把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总的来说,儒家认为诚信是人们安身立命之本,是个体道德的基石;诚信是交友之道,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诚信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诚信是为政之本,是国家强大的基础。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在文化领域内占有重要的地位。从百年儒学的精神开展与儒学研究的轨迹看,儒学的生命仍然如根深蒂固的古老大树一样延续着,其精神并没有象列文森所喻的“博物馆化”。百年儒学的历程虽曲折艰难,时兴时衰,但仍是薪火相续,慧命相承,间有高潮,跨出本土、传播世界,在三四十年代有“贞下起元”之象,在八九十年代又有“一阳来复”之运,至20世纪、21世纪之际,儒学不仅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宝贵的文化资源,而且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思潮,在全球性的“文明对话”中及“全球伦理”的构建中充当重要角色,为人类重建文明秩序提供可资吸纳的智慧,并将在人类的“新轴心时代”发挥其独特的价值与贡献。因此在《文化生活》的教材教学中,政治教师应该掌握儒家的现代价值,并将其融入教学中,唤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传统美德的重视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李斌,论中国古代儒家的和谐教育思想[D],长沙:湖南大学,2010

[2]刘书正,儒家诚信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7

[3]张思敏,中庸:儒家君子人格的最高境界[D],兰州:兰州大学,2008

[4]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5]张勇,儒家“和”伦理思想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