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18
陈波 高州市东岸镇莲垌小学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教师以其完整、严格而科学的系统,博大精深的知识,从道德、智力和体力等各方面对人进行着再加工。在整个过程中,德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和大基础的关键阶段,德育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近年来,学校德育工作长足进展,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与之相伴出现的许多问题也不得不令人深思。第一,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是德育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二,落实德育为先原则是德育管理者的重要职责;第三,要把坚持德育为先原则贯穿到德育管理的全过程,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处理好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进而提高德育质量,争取最佳德育效果。提高学校整体素质是现代学校发展的综合目标。学校德育素质既是学校整体素质的重要方面,又在学校素质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对于学校的其他素质具有导向、制约、激励和保证作用。可见,德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与学校的发展后劲或发展前景有密切关系。领导重视德育,坚持德育为先原则,就能带出一支责任心强、素质好、善于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就能真正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方向;就能形成良好教风、学风和校风。
一、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指导思想。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正确的指导思想,是保证学校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德国哲学家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坚持德育为先原则就是要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高度重视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把育人作为学校的根本,把学生学会做人放在成长进步的首位。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是照亮一切方面的光源。"在学生成人成才的人生目标中,讲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坚持德育为先,必然要求学校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为智育等各育提供精神动力,为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实现德、智、体、美各育之间的良性互动,保证智育及其他各育的健康发展。
二、健全各项制度以保证德育为先。要通过制度建设真正落实"德育为先"。第一,建立党政部门德育例会制度,每年必议德育工作,首议德育工作,及时解决德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学生中间,带头做好德育工作。第二,建立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党政一把手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德育工作,完善德育工作机制,落实德育工作队伍,保证德育工作经费。第三,建立"三育人"制度,使做好德育工作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自觉行动,形成完善、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有一套看得见、摸得着的德育工作制度,包括计划、要求、目标、奖惩方案。目前,德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制度不健全。在学校中往往体现了"教学为主",而很难体现"德育为先"。因此,学校必须有成体系的德育管理制度,分层次、分类别、分年级制定具体的德育目标、要求、计划,制订奖惩方案以及实施办法,从制度上保证德育为先。
三、把德育为先原则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坚持德育为先原则必须全面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实施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就是全体教职工都要树立德育意识,构建全员参与、合力育人的德育格局,逐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德育工作教育网络,保证德育主渠道运作的畅通;全面育人就是全方位教育,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及每个环节,都要发挥育人作用,对学生全面负责,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全程育人就是将德育实施的过程从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和拓宽,保证德育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充分发挥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的保障作用和动力作用。在培养目标中,坚持德育为先原则还要拓宽德育途径。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促进德育与各门学科的有机统一和结合。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功能,让家长成为德育的帮手,让社会成为德育的课堂,使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紧密配合,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四、提高认识、加强教育领导
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冲淡了德育实效。社会不正之风影响着学生德育的良好实施,各种消极现象随时从负面侵蚀着学生的心灵,正面教育受到很大冲击。为此,场党委非常重视学校工作,加强了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力度,场党委在一手抓农场经济的同时,一手抓学校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了以党委副书记曹胜旺主管学校教育,委派政治思想过硬、党性观念强的管炜同志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成立学校政教处,加强对团支部、少先大队的管理和领导工作。
五、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健全德育机构,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学校以校党支部为核心,全面加强了德育工作建设。党支部一班人认为教职工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学校德育工作能否搞好,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素质。首先,狠抓党政建设,坚持不懈地对全校教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教师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做到既教书育人;其次,加大对班主任工作的力度,造派德才兼备,作风正派,责任心强,有事业心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并定期进行培训。再次,健全管理机构,保证制度落实,形成了以党支部——政教处——团总友少先大队——班级团支部——少先中队为主线的思想。教育工作体系,每学期召开德育工作会议,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任务,并把任务落实到团总支、少先大队个各班班主任,实行党、团、班、组责任制度,以党促团,以团促班,同时定期召开德育工作检查和总结会议,及时总结交流德育工作经验,落实制度《学生一日生活常规要求》、《学生管理细则》、《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评选条例》、《德育百分考核细则》,这样,管理教育学生做到有据可依,学校工作也有章可循。
六、多样选择,充实德育内容
德育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要选择多样化,与时俱进的德育内容,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学校把每期的第二周定为“掌规教育周”,班主任组织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德育百分考核细则》,各班级实行学生操行品德量化考核,提高管理效率。学生对学生的思想表现品德修养、学习纪律、尊师爱生、关心集体、爱护公物、劳动能力、卫生习惯、文体活动、文明礼貌十几个方面以百分制的形式表现出来,坚持每周考核记载,期中期末各评定一次,作为学生学期品德分。
七、德育教育与时俱进,闪耀爱国的思想火花。
学校德育教育以一些正面的,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为榜样,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教育精神为烘托,针对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烈,但尊重他人的意识需要增强;求知意识强烈,但人格教育需要加强;竞争意识强烈,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有待强化时代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转化,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
按《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国旗法》,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升降国旗、唱国歌,悬挂中华杰出人物画像和名言标语制度,开展了国旗下演讲活动,激发学生爱祖国的激情和自豪感。同时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影片,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强化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开展多种多样形式的爱国主义知识竞赛活动,学校多年来坚持开办“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校园好人好事,宣传爱国英雄人物事迹和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建设成就,激发了学生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热情,利用黑板报,专栏,标语等宣传媒介,反映校园新风尚,积极组织各班爱好文学写作的同学,向农场报和其它杂志投稿,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培养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八、大胆探索,健全德育机制把
第一,重视德育科研,成立以党支部、政教处、团支部为一体的教育领导小组,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把智力训练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结合起来,不断 总结经验,走科研促德育的路子。第二,建立班级整体负责制,提高班主任地位,增进班主任德育操作技能,定期召开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和班级工作德育研讨会,探讨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环节中,渗透教育,形成德育工作群体合力,建立起吸引力强,稳固有力的德育阵地。第三,学校与家长、社会紧密结合,把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作为贯彻德育大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抓,切实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提出“转变一个差生和培养一个优等生同样光荣”的口号。几年来,由于学校和家庭、社会的齐抓共管,学生的违纪事件明显减少了,差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九、育人为本,强化师德教育
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这是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性工程,学校党支部加强了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坚持每周政治理论集体学习制度,每学期开展教师职业道德讲座,以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大力实施“正己、育人、爱生、奉献”的师德工程,促使教师养成爱岗敬业,勤于思考,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师德师风,建立了一些比较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提高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评估教师的重要内容,重视立足课堂实际,育人为本。
结语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年代里,社会信息量逐渐增大,若用传统的说教观和过时的典型实施德育教育,就显得苍白乏力,乏味无趣,因此,必须改变原有的德育方式,紧跟时代步伐,更新和拓宽德育内容,使其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以情感育人,创造和谐气氛,敢于直面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相互增进理解和信任,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以理智育人引导学生进行理情思考。因而,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