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国教育研究 >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创设富有“生活味”的思想政治课堂

发布时间:2017-03-14

 陈爽  汕头市澄海两镇中学

思想政治课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内容枯燥、学生厌学、效率低下的处境,这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脱离学生生活、教师的灌输说教不无关系。巴雷特曾经说过,一个人只有通过生活学习,不能通过推理学习。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走出困境,就要紧扣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生活逻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把抽象的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把生活变成学习的实际内容,进而让知识变得生动易学,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参与、自觉获得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要创设一个富有“生活味”的、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政治课堂。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使政治课堂富有“生活味”。   

  (一)、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体验。 

  如在教学“关爱自然,从我做起”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对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的认识,我选用从网络上下载的情景剧《野味餐馆》让学生观看,并组织学生讨论:餐馆出售野味是否合法?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说,我们该不该吃野生动物?如果你发现有人在捕杀或贩卖国家保护动物又该怎么做?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我教育状态,从而达到了自我感知、自我认识的内化效果。 

  (二)、创设生活化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 

   以往课堂教学中学生大多是不许乱说乱动的,学生的交往空间、想象空间受到了限制。如果能够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撤去“高高的讲台”和“插秧式的座位安排”,教师也“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交流,营造出宽松、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会收到奇佳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面对万千变化的网络世界”内容时,进行了一次“实话实说”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共同参与。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了网络对人们生活各方面带来的影响、变化等,畅谈了中学生应该如何面对网络世界、如何避免沉迷于网络游戏等具体方式和注意的问题。学生在说我思、谈我想、诉我忧、议我惑之中形成了正确的应对网络世界的价值取向。 

(三)、创设时事教育情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中我运用时事演讲、新闻发布会、模拟记者会、时事专题讲座、时事点评等形式,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如在讲“我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时,我采用了当时最新、最热的时事政治材料——青藏铁路开通,当我一提到青藏铁路时,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自然引入到青藏铁路通车不仅加强了少数民族与其他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将推动西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将有利于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交流。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深刻理解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意义。 

(四)、创设社会实践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去运用知识,发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它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分析“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要求学生调查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污染源,并让他们提出治理污染的合理化建议。当同学们带着自己的调查结果到课堂上交流时,课堂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气氛异常热烈。同学们一致认为:增强人们的环保理念,加大执法的力度,才能使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进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敢于让学生面对和剖析生活中的矛盾和丑恶现象。如开展“关于学校收费问题的调查”、“影响家乡经济发展的社会调查”、“单亲家庭生活状况调查”、“家庭体罚情况的调查”等活动,通过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的形成过程,来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内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师,只有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密切关注新课改的发展方向,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才能激活课堂,让思想品德课堂散发着生活的气息,使思想品德教学熠熠生辉。

二、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资源,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味”。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体。与鲜活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现实世界相比,教材永远是滞后的,其引用的案例、材料难免显得陈旧、老化。因此,教师应坚持教材的开放性,适时适度地把更贴近学生的一些现实生活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还能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案例越具有生活的趣味性和真实性,理论观点就越容易被学生认同和接受。

  一是开发学生的校园生活资源。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如果用校园生活的有关素材导入课堂教学,或者把校园生活中的相关情景搬进课堂,就会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并增强对书本知识的体验和认知。如学校的校务公开、学生的“一卡通”消费和班级间的各种比赛等大家关心的话题都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添学习的生活气息。

  二是开发学生的家庭生活资源。来自学生家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事例,也是课堂教学的一大资源,教师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和运用。如在讲“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时,笔者事先让学生留心观察自己家庭的日常消费情况,建议有条件的学生把陪妈妈逛街购物制作成一个短片供上课时讨论。“食用油涨价得厉害,可妈妈为什么还是买了?”“虽然并没有计划买床上用品,可看到很多人抢购时,妈妈也冲进去买了一套,这是什么心理?”“周末的商场怎么这么火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分析,学生顿时感到抽象的理论可以如此简单易懂、生动有趣。

  三是开发社会生活资源。社会生活是学习思想政治的大课堂,大量的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尤其是学生关注的热门话题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收集并加工各种社会信息,把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的事件整合到教学中来。如“抗震救灾”、“房市、股市的调控”、“高考作弊事件”等素材的运用,能使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同步,知识变得灵动易学。

  四是学生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问题,往往就是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学素材。关注学生需要什么,这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东西。学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越是学生生成的问题,越是贴近学生本人的素材,就越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课堂气氛就越活跃。例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前,教师事先调查了解到学生搞不清楚从众心理与攀比心理有何不同,他们很想知道到底怎样才是理性的、值得提倡的消费,于是,笔者结合学生周围的种种消费现象与学生进行了互动探究,使他们在愉悦中掌握了正确的消费观。

三、运用多种方式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实现教学过程的“生活味”。

  富有“生活味”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把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特殊生活过程。因此,教师要找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用鲜活的生活材料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体验,感受本学科的有趣性和有用性,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教师不仅可以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辩论竞赛等方法来再现生活情境,而且可以利用歌曲、小品等艺术形式和网络、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学生置于用生活材料营造的学习生活场景中,或问题探究,或对话讨论。例如在学习“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进行求职的面试表演、角色扮演,在逼真的生活场景中体验就业创业的艰辛,思考新型劳动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并进一步探索如何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能力水平。

四、增强生活体验,强化课后的生活实践。

  思想政治课在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中都强调了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自身的实践。哲学家狄尔泰认为:“生活表达在体验中,人们生活在体验中,并通过体验而生活。”有“生活味”的课堂教学一定要充分挖掘生活、教材、学生的各种情感因素,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唯有如此,学生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师才有可能激发出学生成长发展的活力。如在教《走科教兴国之路》一课时,除了运用课文中的事例外,还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讲科学收益和因不讲科学而受害的事,使学生在正反对比中提高认识。如有的同学了解到一个农民看不懂药瓶上的说明而配药过重,使小麦枯死了一大片。结合类似的一些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人们所学的知识最终应服务于人的生活,提升人的生活品质。思想政治课理论的生命力也就在于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被学生体验、内化和运用,从而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和思想品德的提升,而实践环节的缺少就会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成为“空中楼阁”,学生无法实现书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统一。如在教"走强国富民之路"一课时,老师事前组织学生进行调查,问爸爸妈妈自己家里改革开放后发生了哪些变化,添置了哪些家用电器,并组织小记者采访和进行社会调查,访问了有关政府人员,请他们讲述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市场的变迁从里到外,由小变大;个体户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少到多。此外还访问了工厂厂长,养殖专业户等。通过调查对比,学生深受教育。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涌现出来的许多典型的人和事都富有教育意义。

因此,教师要增强社会实践意识,创造性地把多种实践安排在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把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体验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如在学习“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之前,我布置学生了解居住地的储蓄机构和自己家庭的储蓄方式,并尽可能自己去存款取款,亲身经历这些具体的生活事件不仅使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有趣有效。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植根于现实生活世界,并为学生的生活和成长服务,才能实现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教师应不断探索如何用生活引领教学,让学生重归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创设一个富有“生活味”的思想政治课堂,唯有如此,思想政治课才能不断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魅力,才能不断“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论思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