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国教育研究 >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创设思维“自贸区”,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炬 ——从矛盾对立性和统一性教学设计说起

发布时间:2017-03-14

                          高永新  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

 

矛盾观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而矛盾的基本属性又是矛盾观的基础。关于矛盾对立性和统一性的教学,历来都是哲学生活教学的难点,有些学校招聘老师试讲课题往往就选择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因为他能查考一个老师的专业功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曾经选择这个课题作为到河源支教公开课的课题,上完这节课后,本人又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同年10月,又把这个课题以第一轮复习课的形式在深圳市名师课堂上展示,反响强烈。本文以矛盾对立性和统一性课堂教学设计为基础,分析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炬,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辩证统一。因为“人脑不是一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

创设导入情景,营造学生思维兴趣空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深奥抽象的哲学原理如果通过别致的导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本节课教学设计成功的第一步。这节课的导入我是以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为基础,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的,其中动画人物形象的设计和台词对白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当今社会流行的卡通形象和热门词汇,非常巧妙地把形式逻辑矛盾和哲学矛盾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激发了学生思维兴趣的空间,让学生饶有兴趣参与到矛盾对立性和统一性的学习中。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维质疑空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真理的宝贵品质就是质疑,有了对问题的质疑,就会有对问题的思考,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毕竟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两个材料,一个问题。

材料1:王籍的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安石读罢感觉不爽,如是改成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鲁直和尚)说:王安石是点金成铁了。

材料2:三峡工程在完工之日,有记者采访三峡工程总指挥,请他回答谁对三峡工程建设贡献最大,总指挥的回答是:当初的反对者

问题:请问你是否赞同他们的观点,理由何在?

通过问题的创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教学内容,通过对这节课教学内容的学习,再来回答这两个问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1.王安石点金成铁原因:只见对立,不见统一。“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智慧所在:以闹衬静,相反相成。2.总指挥回答智慧所在:看到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创设发散情景,调动学生思维交流空间。矛盾统一的含义及其两大表现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历年模拟考试和高考考查的重点,这部分内容,容易结合名言警句、成语俗语和古诗词来考查,故在设计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前提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原理和表现的时候,我设计的内容就是,要求学生分别写出能反映和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的名言警句,和表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名言警句。不同学生能写出很多体现矛盾统一性的名言警句,他们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相互批评,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我结合历年高考和各地模拟考的材料,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展示。如体现相互依赖互为存在前提的:1.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到。2.如果世界上没有那些邪恶的事情,人们就不会知道正义的名字。3. 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4.万物负而抱,冲气以为和 。5. “所倚,祸兮福所伏 等 。如体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极生来。2.天下事有难易呼,为之则者亦也,不为,则易者亦难也.3.思危”. “多难兴邦.4.投之亡地然后,陷之死地然后。5.物或之而,或之而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集中师生智慧,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思维聚焦空间。矛盾的斗争性非常抽象,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斗争很难区分。在这里我通过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明确哲学的斗争性是抽象的,而生活中的斗争是具体的,哲学中的斗争性存在于具体生活之中,并通过具体生活中的斗争和矛盾表现出来,具体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就其程度而言包括相互区别和此消彼长,这都是哲学矛盾斗争性的具体表现。故学生在分析生活中不同事情之间斗争性的时候应该从程度上进行分析,最低程度是喜欢区别,最高程度是此消彼长。一定要把哲学原理具体化、生活化。

创设聚合情景,提升学生思维上升空间。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的根本任务,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记忆和运用。在师生整理的一系列能体现矛盾统一性原理的名言警句、成语俗语和古诗词中,引导学生探究这些材料的内部联系,是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表现和要求。故在这里,我设计了如下问题:矛盾的统一性是考试的重点,通过对矛盾统一性的学习,请你归纳总结,矛盾统一性考查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看到这个问题以后,学生就会再一次看这些材料并且对这些材料进行深入分析,也会在合作交流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创设创新情景,拓展学生思维求异空间。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唯物辩证法是革命的、批评的和创新的。矛盾对立性和统一性的关系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无论是从理解还是从文字的表述,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非常大,如何加深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并学会表达和运用,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在这里,我利用了书本的漫画《他敢剪吗》,并对这幅漫画进行了多角度的运用,突破常规,要求学生逆向思维。问题如下:

1、他敢剪吗?为什么?

2、创设情景:在什么情况下,他敢剪,在什么情况下还必须剪?为什么? 

3、是否敢剪,包含什么样的哲理?

 

 

 

 

 

 

 

 

 

 

看到第二个问题,学生的兴致很高,各抒己见。有的说“甲很快爬到球顶”、有的说“事先用钉子将绳子固定在球顶”、也有的说“出手迅速,将两根绳子都牢牢拿住”……我再次引导学生思考,情况一:“假如甲爬到球顶,甲乙两人构成矛盾关系吗?甲站到球顶,是否所有矛盾都解决了?(他的两只脚又构成了矛盾)他的存在不以乙为存在前提了,是否就不需要依存对象了?(甲的两只脚互为前提,互为依存对象)当然甲在往上爬的过程中,没有乙,行吗?” 

通过创新情景的创设, 实现了由矛盾对立性知识点向矛盾对立性统一性关系这一难点知识的完美过度,同时通过学生的七嘴八舌、异想天开加深学生对矛盾统一性和对立性关系的理解。讲完矛盾对立性和统一性关系后,思路一转,借题发挥,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他不剪行吗?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看法,最后得出结论:不剪也是不行的,有了矛盾总要设法解决。这种借题发挥的设问,既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又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内容打下伏笔。

创设考试情景,引导学生思维运用空间。运用矛盾基本属性原理分析材料中不同事物的关系也是历年来高考主观题考查的重点。如何把具体问题抽象化、理论化并且按照高考的要求来表述是本节课必须完成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之一。在这里,我就选择了2013年江苏高考题: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如何认识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关系。要求学生运用今天学习的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的知识,分析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关系,其实就是把矛盾统一性和统一性关系通过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具体表现出来。

创设幽默的情景,引导学生思维拓展空间。哲学源于生活同时哲学又是引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意识。通过对矛盾对立性和统一性的学习,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和思辨人生呢。这里,我引用了一段文字:哲学最基本的原则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定律,也就是常说的一物两面。这个原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懂得用这个原理去指导我们的生活,内心就可能会少些困惑,很多不快就会释然。如果你是老板,看待员工就要理解有时德才兼备是不可能的,就不会对下属太过苛求。如果你是员工,肯定明白老板就是老板着脸的人,不可能给你工资又不用你干活的,用你又不怀疑你的。通过营造幽默轻松的氛围,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思辨人生。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进行精心细致的教学设计,创设学生思维“自贸区”,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炬,是以生为本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现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