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4
汕头市金禧中学 曾铭
导学案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是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一般来说,政治导学案将教材重难点知识、丰富的时政热点素材与多样的探究形式精心整合在一起,并通过课前发放预习,课中点拨难点,课后回收复查这一流程,以实现“预习—新课—作业”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也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笔者在从事中学政治教学的实践中,一直非常热衷于使用导学案开展教学.但随着实践的逐步深入,笔者也发现,学生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出现了“伪知”现象。
一、发现“伪知”现象
这源于笔者在汕头市金平区举办的公开课《在文化生活中选择》(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的一次教研教学实践。
我负责了这一课时六个班级的教学工作。在前三个班级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第一版导学案,批阅效果和课堂效果大相近庭。从个体上看,各班级将近九成学生的导学案完成情况良好,但从总体上看,导学案的答案却基本一致,表面上看学生已然获得“真知”,但在课堂讨论和提问环节,笔者却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导学案中的知识点感到非常陌生,对知识体系全然不知,对于探究问题的回答支支吾吾,能基本准确地理解知识点的学生仅有一两个,其他学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识缺漏。原来,他们根本没有获得“真知”,完成良好的导学案背后竟是一种“伪知”!
由于课时进度安排充裕,笔者在另外三个班级授课前,先针对这三个班级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和反思。
二、初探“伪知”现象
笔者设置了“你如何看待政治导学案”和“你如何使用政治导学案”这两个问题,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畅所欲言。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在使用导学案的各环节中,态度和方法均存在问题。
在课前预习环节,有将近九成的学生将导学案视为一项作业,对知识点不求甚解,只要能从课本、资料上找到答案的,便直接抄下来,丝毫不进行思考。教师为了引发学生留意和思考而故意留空的关键词,他们表示直接无视。而对于供课堂探究使用而设置的探究材料题,他们则表示问题难度稍大,不知从何思考,因此直接视其为考试中的主观题,搬抄课文原理,没有任何自己的见解。导学案的预读其实就是抄课文!
在课堂探究分享环节,七成的学生仅将导学案视为一份互相传阅的文稿。这一现象自然是由于预习工作不足造成的,而这也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探究的实效性。一方面,由于学生们在预习环节形成不了自己的观点,因此当教师要求以小组的形式互相交流时,绝大部分学生只能采取交换导学案的方式“了解”同学的见解,而当所有导学案都是清一色的抄答案时,他们又怎能交换出想法呢?相应地,也就出现了另一问题,当教师希望从学生处了解学习困惑时,学生们常常只能表示,“没有问题”“都理解了”,本来应该七嘴八舌,思维碰撞的探究活动变成了走过场,导学案的作用形同虚设!
在课后巩固环节,近九成的学生将导学案视为几道常规的练习题。笔者进一步进行了解,是否将知识点重新进行梳理?是否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是否将重点难点在导学案中进行注解?是否将导学案同该课时的相关复习资料装订在一起,在复习中反复翻阅?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对导学案这种有始无终,虎头蛇尾的使用态度,学习的效果当然大打折扣。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学生们对于政治导学案的使用态度消极,使用方法不当。这也就意味着,导学案对于他们而言,不是一张通往知识殿堂的有效地图,而是一份额外的家庭作业,一份沉甸甸的课业负担。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所必然要碰到和解决的各种必要的疑问、障碍和困难隐蔽起来,课堂的展示也因此带有“泡沫”和“虚假”成份。导学案不仅不能真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还会使教师失去大量的讲解时间,教学失去针对性和着力点。导学案,本应成为高效课堂的利器,反而成了有效教学的拦路石!
三、应对“伪知”现象
根据调研结果,笔者认为,要改变政治导学案使用中出现的“伪知”现象,关键在于让学生爱上导学案,从而自觉地将它作为自己个性化学习的一本秘籍。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教师一味地“打广告式”的宣传教育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在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方法的引导上有所作为,以下是笔者根据自身实践得出的几点看法。
优化导学案的设计是应对“伪知”现象的根本方法。从上述调研结果中可以发现,难度小的原理关键词填写,学生不屑思考;而对于难度大的探究题,学生则疲于“应付”。对此,笔者将《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第一稿进行了修改。在课前预习环节,保留填空形式,增加了预习提示。如在“落后文化的含义:各处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表现出来,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_____________,予以改造和剔除。”后面增加了“【预习提示:想想你身边出现的落后文化的例子,试举一例_______】”,从而给预习环节加了料,增加了难度,扩宽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而在课堂探究环节,笔者则将材料后的探究问题进行了细化,力求问题生动具体,探究步步深化。如在“探究一(原文略),你如何看待雷人祭品的现象”修改为“(1)雷人祭品层出不穷,这是带着什么性质的文化? (2) 你是否接触过类似的现象?你认同这一现象吗?为什么? (3) 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探究提示:请用你自己的语言阐述,不要拘泥于课本】”,这一修改减轻了探究难度,学生的思考有了线索,同时在探究提示的暗示下,学生的回答更加个性化,答案变得丰富多彩了。实践证明,第二稿的导学案在另外三个班级的使用中,效果甚好。课前的回收批阅不再见到那种清一色的标准答案了,每个班级都能发现至少十几种观点,这将为课堂上的探究分享和答疑解惑提供可能性。
精用导学案的探究是应对“伪知”现象的有效手段。针对学生将探究环节视为传阅导学案的现象,笔者在引导和操作上也进行了修正。首先,笔者根据批阅时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引导,预留五分钟供学生们再思考,并要求学生务必在原答案基础上做出批注;其次,笔者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而这一问题往往是有一定思考深度的,学生感兴趣的,同时能实现教材重难点突破的。最后在分享交流环节,尽可能平衡各种学力,性格的学生发言,同时不拘泥于教师一人解惑作答,而是广开言路,学生自问自答。实践证明,上述操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学生们既不会在毫无讨论意义的问题耗费太多时间,也不会在高深莫测的问题上哑口无言,大家有所思考,再有针对性地讨论,举一反三,各个击破,有话说,敢发言,轮到笔者讲解总结环节,一切的重难点讲解早已经水到渠成了。
完善导学案的整理是应对“伪知”现象的坚实保障。针对学生课后完成了习题便作罢的现象,笔者则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后将导学案进行再整理,包括六个方面:第一,对预习环节的原理、关键词进行重新批注;第二,对重难点进行整理,仍未明白的知识即时清点;第三,对探究分享后的心得体会进行批注;第四,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自主列出知识网络;第五,对课后巩固题目进行订正,将其他练习册上与本课有关的好题总结到导学案中;第六,对本节课进行反思,包括收获、思考和感悟等。实践证明,这一举措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积极了,学生总结和反思的习惯的得到极大地锻炼,这对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意义重大。
四、总结和反思
经过这次的教学教研实践,笔者对于导学案的使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导学案是通往高效课堂的有力武器,它有其基本模式,但并非统一模式。其编制和使用应该适应个性化的学生,只有让学生真读书、会读书、读懂书才能使教学建立在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上,只有基于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化见解的互动和展示,才能让课堂真正充满活力并具有智慧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刘华.导学案论文.[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c2fbb12d915f804d2b16c13a.html,2013-5-30
[2] 王艳.浅谈政治教学中导学案的应用.[EB/OL].
http://www.studa.net/xueke/111207/11223735.html.2013-5-25
[3] 郭晓丽,郭明清.“一二五”自主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4] 谢树平,李宏亮,胡文瑞.新编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