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国教育研究 >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坚持立德树人理念 创新政治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17-03-14

 杨佳  汕头市聿怀中学

 

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它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教书更重要在于育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学校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堂所传递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本学科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当前的教育,更多的是灌输学科的知识,培育会考试拿高分的学生,这样比培育人才更有实效性,但忽视的是学生思想的萌芽、精神的成长、快乐的体验,最终会使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没有同步上去。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君子和而不同——在合作探究中感悟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现在的高中生很多是独生子女,自小在父母的呵护中生长,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与人相处时会出现锱铢必较。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构建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接受集体合作活动的教育和考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自主与他人合作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和探究精神及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在讲授《公司经营》,采用创办公司的活动形式,课前让学生以“创业梦想从计划起飞”为主题,自主成立公司。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抢答式的汇报、轮流展示LOGO,分享体验与收获。学生对此有很大的兴趣,制定出详尽的计划书,畅谈本公司是如何筹备组建以及未来远大的发展前景。既让学生体验创业的活动,更进一步了解公司经营的相关内容,又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中去感受团队合作的快乐。在课堂点评时,笔者给学生指出在团队合作过程中还要求有君子的风度,保留各自的观点又能和睦相处,求同存异,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最后评出最具团队合作精神的小组。这样在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学会合作分享的团队精神,学会与人相处,悦纳别人观点的君子气质和胸怀。

二、实践中出真知——在生活实践中体验   

生活之水使理论之树常青。思想政治教学一旦脱离生活就会成为干巴巴的空洞说教,落入枯燥乏味的俗套中。所以思想政治课堂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讲《文化生活》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等内容时,笔者结合当时的社会热点小悦悦事件、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等引发学生的深刻思考和热烈探讨,布置他们在暑假成立了调研小组以“汕头市民道德观现状”为课题进行调查,完成调查报告。在新学期,笔者选取优质报告在课堂汇报,这也是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的一次尝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终优秀小组完成的调查报告《寻求精神信仰,建设幸福汕头——汕头市民道德现状调查》获得省科技创新大赛社科类三等奖。在教学《经济生活》时,笔者组织学生参与摆地摊的社会体验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平衡城市管理与地摊杠杆,助力幸福汕头汕头市区地摊探究》,把课堂讲授的有关“个体经济”、“市场秩序”等内容化抽象为具体,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对课堂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学习积极性也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德育教育也在其中得到有效的落实。比如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丰富社会体验,拓宽人生视野,实现求真与立德的统一。

三、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内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的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受教育者的内心要求。”课堂上,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发展,抓住德育的契机,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笔者在讲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本来只是把歌曲赏析《国家》作为课堂导入引出“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发现学生跟着唱,而且感情丰富,唱得投入,意识到这是一个教育学生如何处理好大家与小家关系的良好时机。于是在此处加多了一个探究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歌词从哲学角度分析国与家的关系。学生们踊跃发言,甚至联系到在生活中要处理好班级与同学的关系。他们在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有了思想上的提升,爱国情感油然而生。在讲授《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时,学生从旅游、参加夏令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分享暑期见闻,在笔者点拨下梳理成章地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已经进行了“文化交流与传播”,从而为承担传播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时代使命做好思想准备;学生以“广东美食文化发展现状”为主题收集资料作报告,关注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感受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增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讲授“文化生活的‘喜’与‘忧’”涉及大众传媒对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就此分析网络文化的利与弊,就如何克服弊的方面出谋划策。他们在讨论中学会了克服网瘾的方法,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教师的同时

使学科的科学性与

四、未雨绸缪——在心理疏导中育德

德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长、并启迪其自由的天性。”而现阶段的教育情况,高中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顶着高考的巨大压力,使他们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影响他们在考场上的正常发挥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思想政治学科有其人文学科独特的魅力和艺术性,我们要善于挖掘相关的教学资源,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来缓解学生压力,及时纠正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偏差,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笔者在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时候结合所教班级学生学习情况,首先告诉学生在求学的道路上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然后指出班里很多人政治学习中有着临急抱佛脚的心态,经常考前搞突击。由此让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引出要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接着分析为什么个别同学非常努力学习政治,在政治考试中却依然未能取得进步的原因——只有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由此告诉学生“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我们的学习成绩就与我们平时的学习态度和知识积累密切相关,有付出才有回报,没有量变的积累,就不会发展为质变。目的是鼓励受到沉重打击的同学重新树立学习信心,缓解学习压力,帮助全班同学克服学习成绩提高的瓶颈。只有触及学生心灵,我们的哲学道理才能被学生所真正理解、乐于接受,我们的德育也水到渠成。带着哲学的理性去开启学生的心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德育工作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能防范于未然。

五、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在情感积淀中共鸣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教育家赞可夫也曾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思想政治课堂赋予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发展情感智力。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积淀爱国情感,比如以我国神舟飞船、天空一号的最新内容作为教学背景讲授财政的作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综合国力竞争等学科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笔者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教学中和全班同学满怀豪情地朗读了课堂小结:也许我们不能成为第二个牛顿,乔布斯;也许也不能取得如他们的辉煌成就;但正如苹果的标志一样,不完美中要追求完美有一种信念,叫永不言弃;有一种执着,叫坚持到底;有一种态度,叫与时俱进;有一种理念,叫不断创新。由此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共鸣,有助于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把创新理念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做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公司经营》一节课结尾的设计中引出“怀揣着创业梦想,在路上努力拼搏”,穿插播放励志歌曲《在路上》,给学生指出“对于成功的创业者而言梦想远比对于财富更重要。”教学主题得到升华,把整节课推向高潮。由此实现鲜明、科学的价值引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学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用情感体验滋养政治课堂,使之充满灵性和智慧,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位。

泰戈尔曾说过:“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总之,以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渗透”的主渠道,用立德树人激发思想政治课的活力,将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开启学生心灵的过程,德育将如同幽幽山泉沁入学生的心海,使每个人心灵的“鹅卵石臻于完美

 

参考文献:

【1】陈玉.立德树人,立足课堂——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考试周刊,2013(55):122-123.

【2】谢艳茹.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教育教学论坛,2012(24):253-254. 

【3】王海玲.立德树人观下的学科渗透德育研究[J] .新乡学院学报,2011(2):26-29. 

【4】李映雄.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教学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8):28-29.

【5】吴平.学校德育活动的“动”与“不动”[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1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