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国教育研究 >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立足政治课堂教学立德树人——以高中《生活与哲学》课堂教学例谈

发布时间:2017-03-14

 梁志诚  云浮市新兴县第一中学

 

一、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㈠从我国教育政策看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2013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决定》强调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 、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其实 ,《决定》中的“立德树人”就简洁概括了这一要求,《决定》中“立德树人”四字如同灯塔,指引着接下去前进的大方向,并为接下来的教育领域改革指出了根本方向。

2014年在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在讲话中强调:把好方向,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突出诚信教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制度”。

㈡从我国传统文化看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道德文明,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希望在成己成人的过程中确立德治仁政的社会格局。他还特别强调“为政以德”;“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德不孤,必有邻”。春秋时期即有人生“三不朽”之说,即《左传》所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有“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故称四端。同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样,中华传统文化也有真善美的追求,但更强调以道德修养为基础来实现对真善美的追求。

  中华传统文化所崇尚的道德分为不同层次。儒家经典“初学入德之门”的《大学》,开篇即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将道德修养列为首要纲领,然后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这八个条目所代表的人生境界实质上是三个层次道德的统一,也就是基本道德、中德、大德三者统一。其中,修身是基本之德,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前提;齐家是中德,即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引导和感召周边人,在自己的周围实现和谐有序;治国平天下则是大德,所谓大德,正如宋代大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㈢从高中《生活与哲学》课程看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编写《生活与哲学》所遵循的基本理念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基本精神,全面贯彻新课标的各项要求。按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表述,《生活与哲学》课程基本的内容目标和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以高中《生活与哲学》课堂教学例谈立德树人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学校的根本使命就是“育人”。“育人”的主要场所又是课堂。德国教育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品德教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离开了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可见课堂对育人的重要性。那么,高中政治课如何立德树人呢?下面,笔者结合高中政治课程《生活与哲学》的哲学知识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以下一些举措。

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对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因些我们高中政治课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的意识,又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因此要培养学生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世界的物质性”这一节课时,为了说明“自然界是物质的”这一个原理,笔者先讲述了一个哲理小故事并设问:   

有人问神父:你认为世界是怎么来的呢?      

神父答: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这人又问:请问上帝能造出一块连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吗?                                                 神父回答:当然能,因为上帝是万能的。      

这人反问:上帝连一块石头都搬不动,你怎么能说上帝是万能的呢?                                   神父马上应变道:上帝造不出这样一块石头。

这人又反驳:上帝连块石头都造不出来,你怎么能说上帝是万能的?                                   神父哑口无言……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异口同声说:“上帝不是万能,上帝创世说是错的。”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那它们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一起回答:“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为了加深学生对“自然界是物质的”这个原理的理解,笔者又播放了“地球形成”的科学片。

这样选取教学素材和组织教学,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理解哲学原理,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从德育教育效果来看,学生更能坚信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情感是德育教育的载体,是感化心灵的无形力量。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情感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德育。在高中哲学教学课堂中,我们不仅要对学生晓之以理,还要对学生动之以情,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品德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为了对高中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教育,笔者在教学中创设了如下的教学对比情境:

情境1:5月12日地震发生时,谭千秋正在教室里上课。危急时刻,他用双臂将四名高二(1)班的学生紧紧地掩护在身下。13日晚上,当人们从废墟中将他扒出来时,他的双臂还张开着,趴在讲台上,手臂上伤痕累累,后脑袋被楼板砸得凹了下去,献出了年仅51岁的生命,而四名学生则在他的保护下成功获救。

他的英雄事迹迅速传播开来,全国人民纷纷向他致敬,对他进行悼念! 

情境2: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正在课堂讲课的范美忠先于学生逃生,并因此被学校开除。5月22日在天涯上发帖《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一文,细致地描述自己在地震时所做的一切以及过后的心路历程,引起全国人民热议,遭到各方谴责,被网友讥讽为“范跑跑”

同一场地震,同一场灾难,面对着公义与私利、生与死,在同样的条件下作出了不同的选择。结果,第一种人永远活在别人的心中,第二种人活在别人的谴责中。为什么他们会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学生异口同声说:“不同的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主张集体利益即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甚至有时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

让学生融情于境,在情境中升华自己的思想,不知不觉中对学生渗透了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新课程标准提出: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的朋友,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祖国,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例如,在学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这一知识点时,笔者介绍了雷锋的事迹——人民的勤务员,同时设问,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从一九六一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他出差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就多了,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五月的一天,雷锋冒雨要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也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发颤,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她早上也没吃饭,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又一直把她们送到家里。

上述材料体现了雷锋同志怎样的人生观?雷锋同志的人生观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很感动地回答:“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我们也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更重要的是要把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去。”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在高中哲学课堂教学中对高中生渗透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立德树人,为共圆中国梦和建设美丽中国作奉献,是我们每位高中政治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http://www.sn.xinhuanet.com/2013-11/16/c_118166672.htm,2013-11-16

[2]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孙熙国,梁侠生活与哲学教师教学用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 孙熙国生活与哲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5] 陈玉立德树人 立足课堂[J]考试周刊,2013(55)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