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国教育研究 >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03-14

 张燕君  汕头市潮阳区城郊中学

 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已经无须赘言,但是,多年以来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这种梗阻现象却令人深思。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学中干巴巴地说教和课堂上的沉闷气氛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注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得到了高度重视,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网上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进行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让学生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突出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政治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政治学科的教学之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意识,可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已势在必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即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整合的结果不是产生新的学科课程,而是产生新的教学类型,即数字化学习。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转变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使学科课程教学不只看到学生的昨天和今天,而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现代教学媒体的多样化,具有信息量大、能运用声光电等技术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功能比较优势,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

 一、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交往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应倡导互动式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学生”单向教学模式,实现了基于丰富资源的网络平台下 “交互式” 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可以进行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可以实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辅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网上信息、数据库、光盘、课本等为学习资源,借助信息技术工具自行查找、分析、处理信息,并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通过交流和沟通、辩论与商讨,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由过去的被迫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在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二、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整合,建立了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大面积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质量

新型师生关系就是指在课上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变单向的传授知识为双向交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多媒体网络环境就营造了这样一种愉快的教学氛围。在丰富的网络资源面前,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民主、宽松、和谐的,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为学生个人学习潜能的最大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整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学阶段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的创造行为,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途径。实验心理学也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具有视听兼备的独特优势。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大量的概念和原理,用传统的教学法去讲解很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利用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技术等综合手段,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将抽象概念和原理直观形象的表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动画模拟可以将事物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联系动态地展示在学生眼前,画面优美,音乐动听,配上教师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及学习的主动性。

四、 多媒体教学能把抽象的思想政治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多媒体教学能使教学中难度较大、抽象、深奥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通过画面、声音、色彩的直观性的展示,由抽象变具体、枯燥变有趣、深奥变浅显,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运用。如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教新课标版)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用动画“小马过河”的直观、形象的视听材料为学生展现不能直接看到的事物等,可见多媒体是一种最直接的信息传递方式。

五、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整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在研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出,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再现情境,把抽象的说教化为直观感受,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思想政治课有很多内容在课堂中利用传统教学手段是无法实现的,如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重大历史活动等。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网络及时下载或上网浏览,并进行分析、讨论,达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课内外的结合。既提高了政治课的时效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时代的到来,加速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步伐,但在将两者整合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还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一、正确处理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的关系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一定要明确主辅,切忌本末倒置。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应是为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而服务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的实际和自身教学风格,恰当地选择多媒体运用的数量、时机。过分注重图片的设计,声音的选配,动画的设置,就难免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变成多媒体展示教学,虽然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无益于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实现。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切不可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多媒体素材的准备上。将教材中已有的能用的名言、漫画、图表、数值等全部输入电脑在课堂上给学生不断地展示。学生忙于观看,教师忙于介绍。课堂提供的信息过于丰富多彩,学生没有相应的时间去思考分析,结果教学手段改进了,课堂活跃了,但学生对所学知识结构却理不清,分析、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相应的教学目的得不到实现。教学中必须依据教学目标,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二、正确处理实际需要与学生情感关系

 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注重多媒体信息之间的有效搭配。在教学过程中应克服认为只要是多媒体就一定比单媒体教学效果好的片面想法。也要尽可能避免无关的或互相矛盾的多媒体信息的同时呈现。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把握和满足学生合理的情感需要,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三、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技术运用的关系

  曾几何时,对评判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优劣有一条明文规定:课堂中是否使用多媒体、课件是否精美。甚至还把制作的课件是否用更先进的教学软件作为评判“优质课”标准之一。因此,一些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不可谓不用尽心思,一个较为精美的课件,花上一周甚至半个月时间的也有之;一个课件几十张幻灯片,真可谓目不暇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自鸣得意地展示课件,原先所谓传统教学手段中的思想交流、讲解,在声、光、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对思想政治课的观点、原理的深刻含义,无暇思考,整节课教师手忙脚乱,不停地操作鼠标,不停地点击画面,课堂上轰轰烈烈,学生不知不觉地满足于“新、奇、特”的情景画面。一节课下来,学生更多的是获得一些感官刺激,对于思想政治课具有理性思维的观点则陷入迷茫,更谈不上受到思想教育了。深究之,教师不自觉地夸大多媒体中的辅助功能是其根本的造因。

多媒体对课堂教学作用的定位是辅助作用,不少教师却使之变为主导作用。因此,教师与其在制作及展示课件上下大工夫,不如在课堂上通过自身的语言、形态、眼神等,循循善诱,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把课堂的主导回归到传统的讲解交流、对话、讨论上来;让多媒体课件起适时点缀辅助教学作用,辅助师生更深层次的交流,这样的思想政治课堂才真正具有实用性和教育性。不少过分重视多媒体技术的政治课教师感叹到:“原来老师在课堂上的个性和魅力没有了,现在能吸引学生的手段越来越少了。”笔者认为感叹之余,是否应该反思自己:是否把多媒体辅助功能夸大了?应该明确多媒体仅是辅助而非主导的作用,让多媒体左右了课堂教学,这是令人可悲的结果。

总之,新时代,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都将赋予高中政治课教学新的形式,新的内容和新的变化,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之一,为政治教师才能的展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培养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一代既有创新精神又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但是,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的整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尽艰辛的过程,只有通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全体参与和不懈努力,才能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跃上一个新台阶,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

2、王继成  《信息技术条件下高中政治资源系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3、刘儒德 《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

4、杜素平  《试谈政治课中多媒体辅助教学》   

5、曹江    《运用信息技术增强教学的实效》  

6、刘向永 《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