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4
任少丽 恩平市第一中学
冯友兰说,“一个教师讲一本教课书,最好的教师对这门课的知识,定须比教科书多许多倍,才能讲的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信手拈来,皆成妙趣。如果他的知识和教科书一样多,讲起来难免结结巴巴,看来好像是不能畅所欲言,实际上他是没什么可言。如果他的知识少于教科书,他只有照本宣科,在学生面前唱催眠曲了。”
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老师,更能赢得学生的青睐,运用素材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很多老师认为时政素材很重要,这点毋庸置疑,关于时政素材的精彩运用的论述已经很多,我试图挖掘其他方面的素材,并将其分为学科素材、生活素材、试题素材和本土素材四类,并总结自己教学实际中的应用,以资抛砖引玉。所述案例皆为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原创运用。
一、学科素材
高中阶段各学科知识表面看似互不相关,但是正如哲学所言,联系是普遍的,不存在绝对孤立的事物。借助语文、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妙手挥洒,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会让学生感到惊喜,学生发现老师所言之物和平时所学息息相关,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下面我试举几例。
1、英语
讲到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一内容的时候,我故意在课堂上导入说:“吃了吗?”学生应和:“还没呀!”。我顺势问道:平时是不是经常遇到这样的打招呼?学生点头称是。我便说,这句问候的话其实是渗透着是我们的文化的,其实它的文化背景是我们的经济不发达。英美国人会怎么问候呢?学生立刻可以反应,因为这是英语的必修内容,纷纷叽叽喳喳地说:“how are you?”或者是“how is everything going?”
又比如,在讲到哲学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时,做导入时,我举一例,一个亚洲学者到了欧洲,想找个路人问问时间,因为英语不太熟练,本来应该问的是“What is the time?”但他省略了一个定冠词,就变成了:“What is time?”路人非常吃惊,说,你怎么问我这么深奥的问题呀?
又比如,在解释物质的概念时,课本附有恩格斯的一句名言:“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概念相对高中生而言比较抽象。我就打比方,引入英语里的集体名词概念,物质相当于英语里的集体名词,比如family、group一样。然后再就用数学知识打比方。桌子属于物质,但是物质不是桌子。就好像集合和元素的关系一般,鉴于集合知识在高一就已经学习了,学生一听心里就亮堂了。
2、物理
为了说明物质都是运动的,我说,“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运动,看得见的东西在运动,看不见的东西,也仍是在运动。比如光。”然后我故意考考学生的物理知识,“光运动的速度是多少?”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光速是3*(10的8次方)m/s!”我表示很满意,接着又说,“声音其实也是在运动的,而且它也有速度的。”不用我问,学生便又立刻争着说出来,“音速是340m/s”。在政治课上复习了物理课,而且老师没有考倒他们,学生们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兴致立刻上来了。
为解释运动的相对静止的第一层含义,“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兴致没有发生变化”,于是我再次借助物理知识中水在不同温度的不同形态来发挥,我说,在0到100摄氏度之间,温度即使在变化,它仍然是液态水,这就是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于是学生若有所思地感悟说,“所以,云雨雪冰雹,其实都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形态。”我立刻赞许地点点头,大加称赞。
我继续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类似的例子。学生慢慢地想出了几个很棒的例子,一个是食品在保质期内未腐烂变质。另一个是铁在一定时期内不会生锈。举一反三,我再次赞许。
相对静止的第二层含义。“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法国飞行员正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边有一个什么小玩艺儿正游动着。飞行员以为这是一只什么小昆虫,顺手把它抓了起来。飞行员一看惊呆了,原来是一颗热乎乎的德国子弹!幸亏他戴着皮手套。
3、化学
在讲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时候,我问:“空气是不是物质?”学生想了一下地说:是!“为什么?”
学生支支吾吾地说“因为它真的存在啊……”
我接着引导,“我们在化学里面曾经学过,空气里都是什么成分呀?”
学生恍然大悟,纷纷应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我笑眯眯地问:这些是不是物质?
他们立刻很明确地肯定:“是!”
“所以,为什么说空气是物质,因为物质的特性是客观实在的。空气的构成成分氧气、氮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等这些都是经过科学测量过的。”
二、生活素材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就必须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就地取材,选取生活气息浓郁的素材来组织教学。
例如,在讲到民族区域自治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少数民族名人知多少”的导入。将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名人名字展示出来——
“宋祖英、白岩松、腾格尔、斯琴格日乐、德德玛、斯琴高娃、巴特尔、王石、杨丽萍、韩红、才旦卓玛,韦唯、李宁、撒贝宁、陈鲁豫、蔡国庆、沙宝亮、老舍、赵忠祥、侯耀文、腾格尔、席慕容……”
这些名人,经常出现在媒体甚至课本教材,形象鲜活,和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学生的热情立刻被点燃了,他们都很惊异原来很多名人都是少数民族,开始热烈地竞猜活动。
又比如,在讲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的时候,刚好上课铃响,有几个学生匆匆跑进来,我立即产生教学机智,随手拈来说,上课时,铃声是催迫的,下课时,铃声的轻快的,考试时,铃声是紧张的。然后,我紧接着用一句古谚语进一步说明,“说者无心听者有心”,不同的人,说者和听者,在同样的信息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反应。学生竖起耳朵来听,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点点头。
有的学生喜欢乃至迷信星座,在讲唯物论的时候,我也运用了这个热门的话题来作为素材。这个素材出自《拆掉思维里的墙》——
看看下面这个星座描述,然后根据这个描述,给自己打一个分数(0-5分),0分最不像,5分最像。你会给自己多高的匹配度?
“你需要别人喜欢你和欣赏你,但你通常对自己要求苛刻。虽然你在个性上的确有一些弱点,但你通常能够设法加以弥补。你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还未能变成你的优势。从外表来看,你是一个讲求自律和自制的人,但内心却常常焦虑不安。有时候,你会强烈地怀疑自己是不是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或正确的事情。
你倾向于让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变和变得丰富多彩,在遇到约束和限制时你会感到不满。你很自豪自己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如果没有令人满意的证据,你不会接受别人的观点和说法。不过,你也觉得在别人面前过于直言不讳并不是明智之举。有时候你很外向,比较容易亲近,也乐于与人交往,但有时候你却很内向,比较小心谨慎,而且沉默寡言。你有很多梦想,其中有一些看起来相当不切实际。”
你觉得自己吻合这些描述吗?你会给自己打几分?
事实上,这是随手在报摊的一本星座书拿到的描述,从10个不同的星座里面拿出来10句话,凑成了一段文字。通过这个事例,让学生明白,很多的迷信都是利用心理来大行其道的,更加坚定唯物论的世界观。
三、试题素材
新课改后,教辅资料中的试题往往附有背景知识的题设,这些题设与课堂知识点达成一种无缝隙的对接,直接和知识点骨肉相连,紧密相关,利用试题上所获取的素材,它们生动形象、意义典型、直接体现和突破重难点,更加严谨。对于补充丰富教学素材具有很好的启发性。我试举一例。
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其血液PH值有关,如下图所示。
人体血液pH值与健康的关系
从健康与非健康角度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pH值在7.35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B.pH值在6.8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C.pH值在6.8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D.pH值在7.35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在新授课的时候,可以撇开选项,只取题干的内容加工整理,就可以形成课堂上一道鲜活而且极具针对性的素材。运用这则素材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和联系等知识点之后,也可以立刻展示这道练习题,来立刻加强巩固,因为才刚刚讲过,效果立竿见影,学生正确率可以占到绝大部分乃至100%。
四、本土素材
比如讲到公司的经营一课时,解释公司的概念时,根据公司的概念判断哪些是公司,哪些不是公司。我精心选取了本地一些知名企业,在本地电视台上广告率较高的公司制企业、非公司制企业以及非企业社会团体,将他们混合打乱之后让学生选择,上课的时候,每见到一个名字,学生都会一阵惊呼欢呼,因为这些名字和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甚至有一些学生的亲戚朋友就在这些企业工作。本土素材让学生对课本知识会产生血脉相连的亲密感。这种素材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是不容忽视的。
五、结语
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如果教师课堂上所说的内容远远丰富于课本内容,会让学生惊讶、惊喜、惊叹。惊讶的是原本以为无趣乏味的政治课堂竟然和生活实际联系如此密切。惊喜的是自己听得懂学得会原本枯燥无味的课本内容,惊叹的是老师的知识渊博,涉猎广泛,会自然而然地对老师产生佩服、赞叹、爱戴之意,课堂也更加融洽。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活教材”,并非一日之功,须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生活中的随手拈来的应用渐渐就会宛如神来之笔。这一过程并不容易,需要老师有心、用心和细心去发现。但是一旦摸索到门道,感觉就势如破竹,课堂表现更加如鱼得水。
参考文献:
古典:《拆掉思维里的墙》,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年9月。
褚炳乾:高中政治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第9期
李赫亚、李林英:思想政治理论课媒体素材运用的探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第19期
林郁:浅议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相关的时事政治素材的作用,琼州大学学报,2002 第5期
张娜: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第10期
丛海啸:谈高中政治教材的“二次开发”——以《政治生活》事例素材处理为例,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 第21期
张飞:中学政治教学素材选取与应用策略浅析,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 ,2013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