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4
黄艺 清远市第三中学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它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它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我国历代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它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必修课程,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同时,思想政治课也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培养“四有”新人,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理论、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现代化建设等知识的教育,也是思想政治课责无旁贷的任务。可以说,素质教育的每一大类的项目中无不渗透着思想政治课的影响。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思想政治课则是素质教育这个灵魂的载体。本文仅以现行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为基点,以“三个倡导”为切点,谈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做到立德树人的具体策略。
一、 在教学目标中融入,做到“隐”“显”兼顾,“近期”和“远期”相结合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核心价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社会认知、以培养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为培养目标的课程,主张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统一,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时应自觉地融入立德树人的要求,实现认知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相融相生,努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把立德树人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是对教学目标的简单叠加,而是把教学目标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进行有机整合。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育德功能,以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高度统一,才能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前提,是具体实施教学的重要环节。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隐”“显”兼顾,“近期”和“远期”结合,使目标体现“三维”,这样制定出的教学目标才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和针对性。如《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一框《企业的经营》按照课程标准设定三维目标,此外还需要设定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和有面对社会优胜劣汰的忧患意识,并且会自觉不断增强自身各方面素质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的目标。教学目标把“隐”“显”兼顾,“近期”和“远期”结合。这样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把德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在课堂上,德育就不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是生硬地灌输。
二、用生活情境来理解,把生、境、情能动的调动起来
新课程指出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教授和能力的训练,更应该注重学生情感和能力的训练,更应该注重学生情感的鼓舞和激励。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探究,就需要利用教学资源创设相关的丰富的教学活动情境。对于情境教学而言,创设情境的材料应真实、有效。材料的选择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需求,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形成真情实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这样做不是对教材文本内容简单的讲授,而是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提供活脱脱的生活材料、创设思辨交流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形成思想的共鸣。如在讲授《哲学生活》第四单元十二课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讲到“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这一知识点时,让学生学习深圳著名男歌手丛飞的事迹,他热心公益事业,为社会公益演出300多场,义工服务时间6000多小时,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达146人,认养孤儿32人,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被授予“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而白礼芳老人生命中最后的19年用蹬三轮车积攒了35万元,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而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这些在生活中,由平凡人做出的感人的事迹,对学生的情感的冲击十分大,让他们明白书本的道理没有远离我们,没有远离生活,这些真实的事例更加促使学生情感的接受和转变。由此可知,简单有效的政治课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学情境的精心创设,我们要觅生活之源,立教材之基,燃学生之情。
三、从实践生活中领悟,以情带行,用行促情
古语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涂尔干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曾经说过:“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的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道德及其学习是每时每刻的事情,而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中学德育实践锻炼的过程,就是学生把思想品德规范付诸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生通过道德实践对道德理论进行检验,学会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不但能增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还有利于形成和巩固言行一致的高尚品德和行为习惯,强化课堂道德理论教育的效果。我们除了把握好课堂40分钟的政治课教学,还可以把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如在讲授《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框题时,可以要求学生采访周边的家人、邻居、亲戚、朋友等的就业情况,通过和被采访者的交谈了解其就业的方式和情况;提供网址让学生登陆中国就业网,从网络信息中了解国家就业的法律法规和就业动向、就业培训等资讯,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平等的观念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事业。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做到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陆国良·创设有效情境 绽放课题魅力 · 中学政治参考2013 (6)
【2】徐喜春·中学德育生活化的学理转向· 中学政治参考2013 (11)
【3】郭娅·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模式 ·新课程学习 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