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4
吴晓玲 揭阳市揭东第一中学
时事教育是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变化的状况,运用各种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令,团结教育人民,振奋民族精神,以形成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舆论和社会环境。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它是属于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这一部分,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学生中进行时事教育的重要意义。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的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的时期,其思想观念的形成对今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引入时事教育,就更能使教学适应我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形势,赋予它的时代气息,使思想政治课更具有时代性、思想性和实践性。
一、中学时事教育的必要性
1、课程标准和课程性质的要求
时事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是透视社会热点,把握时代特征,正确认识形势的一种教学,它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塑造人的心灵的德育课程,承担着德育和智育双重功能,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也决定了该学科的教学的特殊性,必须时刻紧密地联系现实,联系国际、国内和生活周边以及学生自己的思想实际。早在1991年,国家教委规定高中年级“从1991年秋季开始,将思想政治课由每周2课时改为3课时,其中1课时用于时事教育”(教基〔1991〕6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
2、中学生身心和品德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身心发展趋向成熟,社会接触面更广,他们的认知能力、辨证思维能力在逐步增强。然而在不少学生心目中,政治课却是大道理、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根据对本校部分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并通过对话,谈话等形式,发现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真正感兴趣的只有35人,占21.9%;表示没有兴趣的有10人,占6.2%;其余占71.9%的115人表示既无浓厚兴趣,也不是完全没有兴趣,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感到一般。其中有的学生对政治教育表示比较冷漠。
时事资源新鲜真实,传播广泛、具有说服力,拉近了学生与“政治”这一严肃话题的心理距离和感知距离。思想政治课本身有明显的德育取向,而时事资源中所蕴涵的层出不穷的有关信息能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养成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所发布的时事热点,对缺乏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的中学生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最新发生的国内外时事更符合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因而也更加具有吸引力。因此,时事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相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热情,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3、思想政治课教材的滞后性
《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也对时事教育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序言中明确指出:“时事教育的内容是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重要补充,是保证思想政治课相对稳定的重要环节。”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一般一年修订一次,其间编著者会根据一年来国家方针政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适时对教材内容作适量增减,以做到“与时俱进”。然而,由于诸多因素,教材中所列举的一些事例和数据,时代性不强,缺乏新鲜感,与现实社会存在很大的距离,很难对学生产生应有的说服能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特征决定了教材很难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社会现实永远处于动态生成的进程之中,可以说出版之时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因此,必须要以“动态”的现实去充实“静态”的教材,也就是用最新发生的国内外时事,并且用它解释、证明教材内容,或者运用教材知识解释、分析最新发生的国内外时事。时事教育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真实性,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及变动性,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让教材变得生动活泼,从而让学生对政治课充满学习兴趣。
二、时事教育的实践途径
思想政治课为时事教育提供载体,时事教育丰富了政治课的内容。加强时事教育可以更好的深化中学的政治理论教学,增强教育教学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为了搞活政治课教学,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在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渗透时事教育,本人在教学中作了如下探索。
1、及时积累时事素材,建立时事资料库。
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就应该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猎取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特别是时刻关注国内外时事动态,及时挖掘时事热点和课本理论的结合点。只有自己头脑中有丰富的时事资料,才能跟学生讲解有关的时事内容。本人每天都通过看电视新闻、网络、报纸等把当天重大的时事记录下来,如经常通过新华网、腾讯网、新浪网、《时事资料手册》、《报刊文摘》、《看天下》等渠道建立时事资料库,每天及时把一些和教材相关、和学生兴趣相关的时事保存起来,及时加深了解,及时挖掘其内在价值。“时事资料库”的建立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恒心和时政敏感度。在每天看到的大量新闻时事当中,应第一时间存档并归类,一段时间后及时整理,挖掘材料当中更深层的内在价值,以及和课本知识点能相结合的关键点。这样才能更深入的给学生讲解相关的时事内容,在课堂上以时事内容做铺垫,补充对教材的理论理解,以充实的时事材料,激活课堂教学。
2、把时事政治融入教学,选择最佳结合点。
抓住中学生追求新鲜,追求兴趣的心理特点,适当把时事政治融入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一石多鸟”的教学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课前时事评述,调动学习主动性。
在上课的前十分钟里,可以让学生轮流登上讲台,用不同形式向全班同学报告新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并简要阐述自己的见解。老师再对报告情况从材料内容、语言表达、仪表情态、观点、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评议,简短小结并为报告者记分。例如,在高一《经济生活》授课过程,本人曾开设了“财经天下”环节,让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的经济信息,同时结合课本有关理论分析,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政治生活》授课过程,开设“公民论坛”“热点瞭望台”让学生第一时间主动去关注每天发生的国内外时事,以主人翁的身份去了解评析时事,在当中提高了他们关注国家,关心社会的责任意识。让学生自我探索,挖掘材料,发表自己对热点的看法、见解,这样既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对热点时事新闻的分析能力。
(2)巧用时事导入,开启学生学习动机。
在讲授新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最新时事和社会新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情境,主要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创造情真意切、蕴理深远,理论和现实似乎存在矛盾的情境,启发学生探索解决矛盾的方法。挖掘现实中反映的重大理论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把学生引导到探索学习的道路上来,从根本上改变“划杠杠,背条条”的学习方法。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参与到学习知识中来。例如:在《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课,首先采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上任后对反腐败的一些重要讲话,接着采用原重庆市公安局局长王立军落马的案例,这样新鲜真实的材料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与思考。教学中并留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讨论并发表自己见解,然后教师给予归纳和指点。得出权力是把双刃剑这个观点。然后再据此设问:如何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引导他们要从整个国家社会去思考,抛弃偏见,及时补充相关时事,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如何关?如何主动接受监督?等等。通过层层设疑,激发同学们求知解惑的欲望,从而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理论知识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学收到了理想效果。使教学变“枯燥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教“记”为教“思”,变“灌”为“导”,变“脱离实际”为“紧密联系学习、生活的实际”。
(2)巧用新时事替换旧材料,保持与时俱进。
由于教材中有的事例相对比较旧、属于过时的材料,它存在滞后性的缺陷,难以增强现实感和新鲜感,学生普遍没有兴趣去接触,因此我们要用新的热点时事来取代旧材料能从横向上扩展教材的广度,使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点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时也能使所讲的内容保持对学生有着绝对的吸引力。例如:讲《政府职能》这节课时,就必须用每年“两会”的工作报告进行分析,从中不仅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国家大事,了解政府,并能进一步支持政府的工作,培养公民责任感。讲《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可以举出每年3月份所举行的全国“两会”的新闻时事,2013年刚好是换届之年,就可以列举有关国家领导人换届选举的相关知识,以真实的材料充实了课堂教学,让学生时时刻刻以主人翁的态度来积极关注国家,关注社会现状。在授课过程加入时事材料,能更有效更深刻的理解课本的知识点,而不是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大道理。用新材料取代旧材料,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同时能起到思想政治课的智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效用;这些新鲜的材料能给我们的课本注入新的活力,能更好的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点的认识,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
(3)课后培养兴趣,延伸课堂。
时事的学习要立足平时,养成习惯。笔者要求学生每天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征订《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办好班报新闻栏目,并通过开展每两周举行一次时事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养成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良好习惯,从而使学生对时事的学习成为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也是政治课堂的课外延伸,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理论转变成为主动探究知识,并能理论结合实践,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育和德育的教育功能。
实践证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适当引入时事材料,加强时事教育,激活了课堂教学,既紧密联系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有效渠道,又能弥补教材相对于形势发展滞后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政治教师要做“有心人”,时刻关注和收集国内外的新闻热点、重点,将最新最近的新闻背景材料及时、恰当充实到教学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徐欣.《高中生开展时事教育的探讨》.[J].《新课程学习•上》,201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