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4
张广能 汕头市潮南区峡晖中学
师德是教师在长时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思想就有重立德的传统。《大学》第一章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大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就是修明最高最大的德行,“止于至善”是要把这种高尚的道德修明到最完美的境界。《论语·述而》中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唐代韩愈在《师说》中则是更加明确的指出:“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由此可见,师者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导,不仅承担着“授业、解惑”的职责,更是承担着“传道”的重任。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30个教师节前夕,与北师大师生座谈时更是指出:师者,“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了。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这些都是把道德放在首位,把立德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下,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也导致了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诱发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早已不再是一方净土,教师丑闻頻见报端。如第30个教师节,黑龙江依兰县高级中学教师冯超群因为班级同学在教师节当天,没有为他和其他任课教师买教师节礼物而整整训斥了学生一节课,录音内容脏话连篇,极其污秽。此案虽是个例,但仍可见师德堕落之全貌!敢问教师,师德何在?尊严何在?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新时期,重视师德,加强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正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道。”那么,如何做到以德树人,铸就德艺双馨的人民教师?本人结合自己亲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浅要的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转变观念,以德为先、以德树人、以德远人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事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百度文库里曾经看到一则寓言般的访问:“您在哪所大学、那个实验室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回答:“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幼儿园?最重要的东西?看似矛盾的回答中,这位诺贝尔奖得主道出了教育的根本和真谛——以德树人。而十八大报告也创造性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里程碑式的回答了这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它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指出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因此,在新的时期,新的节点,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更新思维,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做到以德为先、以德树人、以德远人,而不再是盲目的追求分数,创造出“危险品”。
二、提升素养,外树形象、内强素质,起引领示范作用
西汉儒家大成者董仲舒曰:“善为人师,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意思是说,要当好一名好老师,既有渊博之知识,正确之学法,又要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行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尔。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素养,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师者,人之模范也。”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人者教己”,“其以德立教”,以身作则。可见,以身作则乃是师德的基础。而教师作为社会之规范、道德之化身、人类之楷模,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的一言一行、一言一语都对青少年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只有以身作则,发挥良好的言传身教,强师德、塑师魂,才能更好的正己、正人、树人。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品性,方方面面作学生的表率!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切忌“说一套做一套”,“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样不仅有损教师个人形象,更有损师道尊严,导致师德尊严颜面俱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所言:一位教师在道德上的“自我”是虚伪的,是两面派的,这样不仅会丧失他的权威,而且会使孩子变成不可教养的人,这就是不幸的所在。如2008年本校刚毕业分配来的一位教师,面对农村落后的教育条件,偏低的工资待遇,素质低下的学生,恋人的离去,在课堂上当场愤而疾书“知识改变不了命运”,当着学生的面大肆宣扬“读书无用论”。学段考后,面对年级落后的成绩,该老师班会上痛心疾首的教育学生要好好学习,学生直接回答道:“老师,你不是说读书无用,改变不了命运吗?为何还要叫我们努力学习呢?这不自相矛盾吗?”该老师当场无言以对。此事虽已过去多年,但每每谈及此事,均成为老师、学生的笑谈。所以,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味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教师的自我修养。特别是素质教育向深水区推进的今天,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教师不仅有高尚的道德,还要求老师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法度、科学的方法,广博的知识。否则,在教育教学中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大量事实证明,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学生最佩服的是知识渊博的老师!拥有渊博、丰富知识的老师会使学生对他产生无限信赖,产生对知识、对人才的无限尊重的正确观点,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生听起课来则津津有味,做起作业来则一丝不苟。这就要求新时期的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厚积薄发,高屋建瓴,才能真正堪为人师。
三、践行以德树人,落实于课堂内外
学生大部分的美好时光是在学校度过的,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学校应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堂内外教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课内,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时刻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本人在讲授《经济生活(必修1)》货币这一知识点时教育学生应正确对待金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不谋不义之财;在讲授企业和市场经济这两个知识时,引导学生要诚实守信,不坑蒙拐骗,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回馈社会。在讲授《政治生活(必修2)》公民、国家和国际社会这三个知识点时则引导学生要爱国,要维护国家荣誉和利益。在讲授《文化生活(必修3)》中华文化这一知识点时,教育学生要继承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继续发扬我们中华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讲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单元时,则积极引导学生面对多元文化、多种思潮,要积极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努力发展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在讲授《哲学生活(必修4)》时则引导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去认识“假摔”的真实本质,面对道德沦丧,则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一知识来争辩 “假摔”不断,“老人摔倒”我们“扶还是不扶”中,引导学生我们还是要发扬中华民族的救死扶伤的优良传统,扶起摔倒的老人;讲授价值观、人生观时则教育学生应立志做一个有益于社会、人民的人,努力为实现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而奋斗。
德育,学于课内,更成于课外!身为班主任,我时常组织学生观看“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中国最美人物”的先进事迹,事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写心得,或请本校对弟子规深入研究的陈老师进行班级讲座,课后还组织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活动,并要求学生写活动心得。还组织班级爱心义工小队,每星期六都去学校隔壁的峡山敬老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洗衣服、洗头发,陪老人聊天。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道德的力量,感受美的教育!
末了,引用“习近平主席在教师节前夕与北师大师生座谈时的讲话稿”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今天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广大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德树人,铸就德艺双馨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张万祥选编.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2]习近平.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9月9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0/c70731-25629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