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4
杨丽芬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健力宝中学
2014年9月5日,因经常被讥笑学习不好,南郑县湘水镇13岁的李某怀恨在心,与10岁的周某一起,以玩手机游戏为名,将同村一名11岁的女同学骗至一山坡上杀害。几天前看到这则新闻后,我想起了2013年4月轰动全国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因为同学之间的琐事引起不和,投毒舍友致其死亡。让我震惊的不但是现在学生对生命态度的漠视,而是新闻后面网友的评论让我看得心惊胆颤。很多网友认为产生这样的悲剧,很大因素是学校教育的缺失,最初看到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气愤,凭什么这样说我们,我们老师也有教育他们珍惜生命,跟同学要互助互爱,难道我们完全没有尽到职责吗?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再三反思了一下,也许真的是我们没有做好。为此事,我特地上网查了一下相关的数据。目前,中国有3000万青少年儿童心理亚健康,约1/5的孩子有抑郁倾向、自闭、沟通障碍、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情况。实践表明:仅靠几次心理辅导,远远不能解决问题。
而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兼容时代和社会的综合学科,里面具有丰富的人文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并挖掘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及其内容特点决定了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理应成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主阵地。
然而实际教学中,又是否是这样呢?自己是一名奋战在前线的政治教师,说句老实话,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应试教育的施行,导致二者的结合也多流于表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
因此,本文论述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着重就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策略,希望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之中。
一、当前初中学生心理现状
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对自己的子女无计可施,越来越多的老师感叹:现在的孩子不好教。在我看来,当前中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异常表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
初中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缺乏全面性,对外界住处的判断缺乏公允性,对自己的估价缺乏客观性。在今年的初三学生中,我就认识一位学生,在她的世界里没有好人,总喜欢用负面思想来思考问题,而且是个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人,不能用公正而全面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事物,以至于她在这个班集体中没有一个支持者。
2、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
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吃苦能力差,依赖性强,对新情况适应力弱,对新事物产生不正常的强烈反感和抵触情绪。这一情况在初一新生中表现较为突出,主要因为初一新生刚刚脱离小学生活,他们长期习惯于家长辅导式学习;而初中科目增多,难度增大,从而要求学生自学能力要增强。有的学生难以接受巨大的反差和转变,而产生本能的反感,产生心烦意乱的情绪,导致适应初中学习生活困难,不能很好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要求。
3、情绪自控能力差
情绪自控能力差主要表现在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强烈反差反应。这类学生,他们情绪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剧烈变化,比如当他当了班班干部、考试成绩好、受到老师表扬等高兴的事情时,往往兴奋不已,手舞足蹈;当学习下降或受到老师批评时,又表现出悲观失望,痛不欲生的情绪。而这些情绪,他们不能自我调控,在学习中表现出明显的个人情绪,降低了学习质量,影响了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在我班上就有这样的一位学生,他的成绩在全年段名列前茅,动不动就把自己考了期中测评第几挂在嘴边,同学们总是群起而攻之。而老师同学批评他时,马上情绪就低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4、人际关系不和谐
人际关系不和谐主要表现为不愿与人敞开心扉、推心置腹,喜欢自我深思,难与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迫切希望显示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二者往往产生激烈冲突,从而造成孤僻怪异、格格不入等等。这样的学生,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班上一位女生,无论她做什么,同学们都不喜欢她。又一次,她和某调皮的男生打架,其他同班同学不是去帮忙劝架,而是在旁边鼓掌叫好。虽然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但这也折射出了一个问题,这个学生的人际关系很差。
5、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
现在一说到“90”后的学生,便会有一大堆负面的词汇涌上人们的脑海,“垮下去的一代”是一些对他们失去信心的人冠以他们的名称。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优越,不愁吃、不愁穿,甚至连上学都有政府给他们买单。在这么优越的条件下,他们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读不了书、吃不了苦、挨不起批评,成了这些学生的通病。前几天第一次单元考,有个学生在写政治小论文的时候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写下来,讲评的时候,我以此为典型讲述小评论的写作,并指出这个学生的名字。结果这个学生反应相当激烈,认为我不应该以他为典型,这样伤了他的自尊。
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心理缺陷成为影响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大障碍。大力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并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教师,尤其是思想品德老师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品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
假如说学生的“心理”是一方生机勃勃的沃土,那么教师的责任在于如何开垦,使这块沃土与空气充分接触,得到充足的阳光、水分和矿物质,生长出各种绿色植物,美化世界。因此,在思品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在于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走进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剖析自己内心世界,学会分析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或问题,并能积极作出适当调整的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一有问题就找教师,过分依赖于教师的帮助。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整个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和载体。就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关系而言,前者为后者的培养准备了基础。一个学生要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首先必须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负责;能够与他人正常交往,恰当的表露和调空自己的情绪,设身处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问题。相反,如果一个学生自卑或自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他就会因为不能够正视自己而自责或怨天尤人,或因为交往活动不足而很少有机会体验到他人的爱心以及给他人带来欢乐的体验,因而也就很难养成关心同学、乐于助人一类的优良道德品质。因此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打好了心理基础,也为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如文化素质等)的培养准备了基础条件。
由于初中时期的学生是封闭性的,他们大多羞涩,胆怯,压抑,不愿自我暴露,因此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思品教学,如果一直沿着传统教育的轨道,偏重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而较小涉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则难以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健全、和谐的发展,课改的全面落实。因此,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下,思品教学中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应包括自知自控能力,心理调适能力,耐挫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学习能力与应变能力等等。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课相结合的途径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
在思想品德课中,已经有相当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它们都从不同的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如“成长中的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初步认知,形成一个尚不完整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向学生展示了健全人格所包含的必备素质,为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而“学习用法”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法律基本常识,对于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培养遵纪守法的言行至关重要。
(二)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学生希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平等的环境,讨厌专制式的领导方式。如果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课堂教学要多采用启发式,发展学生智力,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积极性原则,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设计教学活动,多听取学生的意见,改进教学。
(三)完善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和人格塑造,如果教师自身心理不健康,情绪不稳定,将污染教育环境,误导学生。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爱憎分明的处事方法,充满自信的人生态度,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以及精神上的鼓舞,让学生在良好的情绪感染和熏陶下忘掉烦恼,放下包袱,缓解焦虑紧张的情绪。
现在社会的发展趋于多元化,人的发展也由单一型转为多样型,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认真学习,勇于探索,一定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推上新台阶。
(四)紧扣思品内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从认知开始的,只有对一件事情有了正确的认知,他的心理意识和行为表现才能表现出一定的健康水平。正如泰勒所言:人们只有怎样想,才会怎样行动。而初中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形成,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本人十分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中思品课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丰富多彩,七年级涉及了如何设计成长计划,如何关注心理健康,如何勇敢地展示自我风采和调节情绪,如何对待成长过程中的顺逆境和挫折,八九年级则扩展或延伸到青春期的心理调适、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等更高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思品教育者则要充分发挥思品教材的优势,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体化,使学生的内心有所领悟,认识有所完善,干涸的心田得到春风化雨般的滋润。
例如粤教版七(上)第一单元《走进中学》,我首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进入初中后有了哪些感受,这些是在小学所感受不到的,同时我也参与到各小组的讨论中。学生们于是热烈的讨论起来,互相之间说出了感受,不但同学之间这层陌生的薄纸给捅破了,而且还体会到彼此的感受都很相似。于是我请学生看看自己的生理上有了什么变化,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议论纷纷,发言十分热烈。于是,我趁热打铁,积极启发学生生理上有了这些变化后,我们的心理和小学相比有了哪些不同。学生一开始比较安静,不愿自我暴露。于是我暴露了自己上初中时的些感受,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比如耐心地倾听,亲和的微笑,自信的眼神等)调动班级的氛围。请学生讲一些类似的反映心理的生活体验。学生已明白了我们生理上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的心理充满了各种矛盾,表现为幼稚性和成熟性并存,并向成熟性转变。这样,在自然的小组探讨下,学生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有了正确的认知,然后我提供情景,让学生实际操作。当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不是一两节思品课所能完成的,要注意挖掘每一课的心理教育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具体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能力。
(五)开展活动训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初中生由于年龄特点,喜欢在活动中学习,而不喜欢被动地接受课本知识。而且,通过活动,学生的情绪情感过程有了体现,并且有了行为训练过程,使学生实现了认知(理清问题)——情绪情感(情境体验)——行为(投入情境中训练)的心理素质培养过程。通过营建气氛,给学生某种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去示范去感染,可以使问题完成起来更加地简单,而且在有目的有意义的实践中,更利于学生稳固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征的形成。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十分积极,对于每一项活动本人和学生一起分析评价。通过活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增强,独立自主、自我实现的意识也有了提高,而且使学生自己较为突出的智能表现出来了,寻找到了成就感。
例如第一单元第三节《拥有好心情》,我首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竞赛唱歌,这正好和上一课时《展示自我风采》相衔接,然后请学生说说唱歌的感受,接着趁着学生这股兴奋劲,请他们说一些和情绪有关的成语,由于学生非常喜欢这种竞争的游戏,于是你说一个我说有个,说出了很多的情绪词语。然后我请同学归纳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看哪个小组先发现。于是学生积极思考起来,总结出了四种基本情绪类型。接着请学生来表演这四种情绪,先个人表演,然后是两个人表演照镜子,学生兴致非常好,同时,学生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苦,为下一课时作铺垫。在这一课时中,我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助能力、应变能力……同时也考虑到学生的一个多元智能结构,使一些同学的人际交往能力、表演能力等表现出来,使他们在高涨的情绪中体验情绪的奇妙和复杂,并且通过行为训练,对如何表达情绪,调节情绪有了一定的认识,从而使自己的心理状态达到理想境界。
除了“导、行”,教师还应重视“辨”,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辩论时语言不够流畅,看问题的角度太单一,其灵活应变能力,自信心还有待提高,例如我在《直面挫折》中请学生对“顺境和逆境哪个更利于我们成才”、“一屋不扫,能否扫天下”发表各自观点。辩论时,我对学生适当放低要求,适时点拨。通过辩论,学生在交流中对教材观点有了新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在行为活动中形成的,既提高了辨析能力,而且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树立了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心理素质得到了培养。
(六)拓展或延伸思品教学渠道,挖掘学生内在的心理潜能。
心理学认为,蕴藏在人性中的有无限的潜力,通过改善环境以利于人类潜能的充分发挥而达到“自我实现”的高度。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发展性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之人格完善健康成长。
在备课时,我尽量设计一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能展现出自己所擅长的智能,如请学生用数轴表现出自己的情绪变化,请学生朗读一段文字,请学生用图的形式画出内心的体验和感受、请学生表演各种情绪、两人表演照镜子等等。希望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在教学中找到成就感,从而去积极体验,并拓展到行动上。
每一单元结束,请学生(4—5人一组)选取单元主题出一份心理小报,比如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走进中学》,学生可以介绍“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心理断乳期可能带来的一些情绪反应”,“初中生情绪产生的一些原因及主要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情绪调节”,“寻找一个案例,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等等。出一份小报其实是一个单元的知识建构过程,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表现十分积极,体验到了“内省”、“收获”。
总之,面对日益严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初中思想品德课理应成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若二者能好好结合,必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拥有健康的心理。作为初中的思品老师,应为此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