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国教育研究 >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活”化课堂,“理”化课外——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活动教学

发布时间:2017-03-14

 刘勇  高州市泗水中学

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活动室儿童认识发展的关键,离开了儿童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就无法构建知识结构。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指望舞,才能导致认识结构的发展。因此,只有把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载体,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张扬、提升,也只用在活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生成和发展。

新出版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明显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淡化了学科体系,降低了理论难度,但最显著地特征还是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思想品德课至少应有20%的时间用于开展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切实推行活动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努力实现政治课堂的“活”化与政治课外活动的“理”化的统一。

一、“活”化课堂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当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如何真正让课堂的主体——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去,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呢?这需要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活”起来添加一剂“兴奋剂”: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也即“活”化思想品德课堂。

所谓“活”化课堂,即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多种自主、开放、创设性的学生活动,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过程。

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具体谈谈“活”化课堂的做法。

1、自学教材,准备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化就是将自学教材过程由原来单纯的阅读过程转变成为活动准备过程。如在教学《我与父母交朋友》前,要求学生搜集赞美天下父母心的诗歌,请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游子吟》,或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氛围中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为进入下一环的活动教学奠定感情基础。在教学《消费者的权益》时,教师指导学生设计了一组小品:几个商场“保安”怀疑“顾客”偷东西,正想对“顾客”搜身,“顾客”说:“你凭什么搜我的身?”“保安”说:“我们怀疑你偷东西。”这样,通过活动准备的形式,就使得原本平淡无味的预习过程变成了兴味盎然的活动过程。活动准备阶段训练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求助、社会调查等手段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进行广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交流学习,展开活动

展开活动就是将课前准备好的内容展示出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学习过程引向深入。如在教学《老师伴我成长》时,同学们表演了“尊敬老师”的系列剧:平时见面主动向老师问好;将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送给老师;被老师误解时,耐心向老师解释。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懂得了尊敬教师,必须从小事做起,也懂得了如何与教师沟通,正确对待老师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的活动,既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理论知识,又加深了对相关道德规范的情感认同,为实现道德认识向道德实践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又如,在教学《难报三春晖》时,为了帮助学生落实表现孝敬父母的行为,我创设了“妈妈下班回来”的情境,让学生即兴表演:有问候妈妈的,有给妈妈拿拖鞋拎包的,有立即搬椅子请妈妈坐的,有给妈妈端杯敬茶的••••••在学生表演和评论上,加上教师适时点拨、激励,能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学会孝敬父母的一些正确做法。这既落实了只是教学,又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位学生对于生活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所以,在课堂上展示的时候,学生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说明自己的观点,这种情景常会让我想起“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

老师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既能使学生“动”起来,又能使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思想。

3、放飞思想,延伸活动

通过前面两个环节的活动教学, 对课本基础知识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掌握,而且也有可一定的情感认识。但是,这种认识水平还是比较低下的,是局限于教材的, 与实际生活脱节的,一经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感到困惑,认识也时有反复,因此,必须将活动继续引向深入。教师要联系社会现实提出一些新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或者提出一些观点,组织学生辩论,让学生经过深刻的思考、充分的讨论、激烈的辩论之后再得出结论,让学生的道德认识得到深化、道德情感得到升华。如在教学《同学•朋友》时,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在让学生讨论: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与江湖义气一样吗?帮助同学、朋友能不能做违反道德、违反法律的事情?

又如,在教学《隐私受保护》一课时,我先创设情境:小芳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心情很沮丧,连外婆家也不想去了。原来,她怕亲戚盯着问考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当妈妈与亲戚通电话谈及此事时,她马上提醒道:“妈妈,这是我的隐私,不许告诉别人!”接着设置辩论话题:考试分数是否应该成为学生的隐私?正方观点:分数应该成为学生的隐私。反方观点:分数不应该成为学生的隐私。

通过以上这些讨论和辩论活动,学生对教材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习得以向广度和深度延伸。

4、明理导行,反思活动

活动反思就是归纳所学知识,总结行为要求,明确今后努力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活动反思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活动反思可以用课堂小结的方式,让部分同学提疑问、讲收获、谈感受、表见解,其他同学则可以作点评、纠偏差、补不足。活动反思可以采用情境训练的方式,根据教学进程布置少量情境作用,让学生根据所设情境说感受、讲体会、谈认识。活动反思也可以运用课堂练习的形式,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口头训练或书面训练,也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活动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讲演法、讨论法、辩论法、游戏法、表演法、模拟法等等,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的具体实际进行选择。

二、“理”化课外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这告诉我们,学生认知能力、情感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一堂课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付诸行动,只有通过学生反复不断地实践,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形成。因此,我们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后组织学生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实习”,开展行为课外实践活动,以巩固和检验课堂上所学知识,变知识为能力,真正使学生把所学的道理外化为行为。

那么,如何开展课外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这需要“理”化课外。

“理”化课外,是指将现有思想品德的各类课外活动形式加以整合、扩充和发展,使它理论化、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以改变原来思想品德课外活动盲目、无序、零敲碎打的局面。它主要具有系统性、校本性、同步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特征。其具体形式是多样的,每种活动的具体过程也是不同的。

1、紧扣教材,创设课外活动

思想品德的特点决定了教学不应该也不能局限于课堂。如果活动教学脱离社会现实,活动教学就是一纸空文;如果活动教学局限于课堂,活动教学的效果就大大削弱。因此,我们的活动教学,应以课堂为主,并向课外拓展,创设课外活动。

开展课外活动,必须紧扣教材,定出活动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

如七年级第九课《保护自我》,这一教学内容可充分渗透生命教育的有关内容,于是,我指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实践活动。我设计的课外实践活动是:我们身边安全隐患小调查。要求把安全隐患的调查范围从家庭扩展到社区、扩展到学校,要求学生拍照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来进行展示。每个小组的调查报告经我筛选后,拿出优秀实际活动成果在课中展示:有盲道上的安全隐患,有马路食品的安全隐患,有学校小卖部的安全隐患,有小区健身设施的安全隐患••••••从学生眼中看出的身边隐患真是包罗万象。在课堂中我又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金点子”——为消除安全隐患提建议。学生就消除某个或某些安全隐患,纷纷发表看法,出谋划策,并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整改建议。

又如,在讲授九年级第四课第三框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我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农民的的人均耕地、河道污染情况等,使学生从切身感受中提高认识。以课外的实践活动去验证所学的理性知识,去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道德素养。

上面所列举的这些活动都与相应章节的教学进程保持同步。通过课外活动,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得到深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也相应地得到提高。

2、构建体系,拓展课外活动

一是创设多种活动组织形式,如学校活动、班级活动、小组活动和学生个体活动;二是建立组织机制和活动机制,把思想品德教学要求与学校德育要求结合起来,政治教师主动参加,与班主任和学校其它德育工作 者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指导、组织考核工作;三是加强课堂教学中的理论指导,突出道德知识对道德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四是活化评价形式,采用切实可行的过程性评价体系,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实行结构分制等改革,强化评价对课外活动的激励作用。活动课程评价应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服务,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灵活善变,实践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方法是多样的,常见的如组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家务活动、宣传活动、军事训练等,甚至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在开展思想品德课外活动中,老师必须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课外活动计划,并通过周密的部署,使课外活动得以实施,并取得积极成效。如结合七年级教材,老师可以设计三大系列活动:第一系列为“做一个好公民”活动(含敬老、助残、扶老、美化家园等活动);第二系列为“做一个健康自我的人”活动(含访问一位身残志坚的人,种一棵小树,与小树同受风雨考验,做一件从未做过的难事等活动);第三系列为“用我的知识为你服务”活动(含给村或社区出一期黑板报、为社区或村子的发展出一个点子、搞社会调查等活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课堂的活动教学和课外的活动教学,,实际上就是将课堂教学生活化。这种活动教学,形式活泼,学生乐于接受;方法多样,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挖掘潜力,张扬个性;内容开放,有利于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视体验,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因此,老师应重视思想品德课的活动教学,并努力实现课堂活动与课外活动的和谐统一。

 

 

201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