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4
李积田
东莞市大岭山中学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本课程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显而易见,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的情感、态度,通过生活体验、感悟践行,最终内化成自己的品德。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从实现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优质的思想品德课一定要帮助学生滤清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心中树立一把道德良知的标尺;一定要处理好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关系,把课本中的理性知识和真实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达到知识与现实的无缝对接;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践行品德,做到道德的内化与行动的统一。
近年来,经历了沸沸扬扬的新课改的浪潮后,许多一线教师还是回归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要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方法。尽管这种模式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感受,远离生活和实践,忽视体验和践行,使学生沦为说教的对象,教师沦为传道的工具,使思想品德课课丧失活力。但在中考的重压之下,大家还是殊途同归,难以脱离“满堂灌”的窠臼,同样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而难以自拔。这种带有枯燥性的灌输、说教,也就成了学生的“催眠曲”,如果说学生还愿意学的话,大多也只是为了升学而学,这就使思品课陷入了教师泛教、学生厌学的被动困境,从而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与创造力,使思品课教育功能与教学的实效性不能突现出来,这与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是相背离的。
为了摆正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向,提高思品课的教学实效,通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笔者努力尝试以“滤清取正”为目的,以“内化践行”为目标的思品课堂教学研究,试图消解存在于思想品德课认识模糊、知行背离的困境与难题。所谓“滤清取正”,就是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滤清学生观念中的杂质,纠正错误的认识,弄清模糊的观念,认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多年来的教学积淀,我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滤清取正”的教学方法,值得思考与探讨。
(一)设难释疑“滤清取正”
新的德育教育观认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是源于生活,又要指导生活,再要提升生活。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既要要摈弃过去那种生硬的灌输、说教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肤浅的解惑答疑,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抓住课堂教学的难点或重点,策划设难释疑活动,设置两难冲突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找准切入点进行突破,化解疑难,滤清错误认识,树立正确观点。
例如,我在讲解诚信守则时,为了让学生从内心真正接受“当情与法发生冲突时,我们要坚决站在法律的一边”这一诚信守则,我设置了这样一个设难释疑活动:(1)出示漫画
(2)设置情景:漫画中的老李为了兑现对朋友的承诺,醉酒后仍驾车去办事,结果被交警查获。
(3)抛出疑惑:老李应该兑现诺言还是遵守法律?
这个活动一出台,即刻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一方面是社会上一直敏感的诚信问题,另一方面是近年来公众广泛关注的醉驾入刑问题。我把两个都非常重要的社会热点问题交织在一起,设置疑惑,引导学生一方面肯定做人要讲诚信,慎重许诺,一言九鼎,一方面与同学们一起分析醉驾带来的安全隐患,并列出一系列血淋淋的醉驾致人死亡的典型案例,让同学们在情与法、道德与生命的矛盾冲突中做出正确的认识判断,从而滤清头脑中的错误观点,坚守“当情与法发生冲突的时候,坚决站在法律的一边”的诚信守则,滤清取正的目的自然达成。在这一设难释疑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尽情地沟通,尽情地交流;围绕主题,互换思想,共对社会热点,共倾心中疑虑。师生间、学生间互动、互助,解开了学生认识上困扰已久的症结。学生学习热情倍增,激情空前高涨,取得了单纯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理想效果。
(二)辩论甄别“滤清取正”
坚持主流价值的引导,塑造学生健康思想品德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所追求的根本目标,也是本课程的灵魂所在。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难免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尤其是信仰危机。要端正学生的信仰,纠正学生的认识,靠说教是无力的。把思想品德课当作是灌输道德知识的途径,把书本知识和社会规范作为课堂全部的德育,那是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异化。学生的真实想法才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起点。只有让学生在共同的道德话题和平等的对话环境中,充分暴露其真实的思想,在怀疑、辩论、反思、甄别、探索中,促进其道德认知,考验其道德水准,引导其道德实践,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例如,我在讲诚信的重要性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我们需要一个诚信友善的社会,我没有避开社会上一些不诚信的行为,而是巧用社会上关于诚信的正反两方面的真实事例设计了一个辩论会:
出示背景材料:感动中国人物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兄弟的诚信故事;近几年毒豆芽、“染色馒头”、“人造鸡蛋”、“牛肉膏做假牛肉”“地沟油”……有关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不相信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国没有柏林墙,但由高强度的“不信任”砌成的“社会墙”却存在于各个群体和角色之间,在政府和人民之间,在穷人和富人之间……
设计两个辩题:
正方:讲诚信不吃亏(或:我们的社会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
反方:讲诚信吃亏(或: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缺乏诚信的社会)
辩题一抛出来,课堂异常活跃,学生根据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见解自由选择辩方,正反两方尽己所能为自己的辩题找理由,双方辩论针锋相对,有理有据,非常激烈,我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哪怕偏激、甚至错误也不指责,所以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学生说:“老实人吃亏,诚信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做不到。有些商家老老实实经营却难以维护,而有些商家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却获利巨大……现实中我们不相信一切陌生人,做沉默的大多数,说实话的人往往遭到排挤打压,甚至付出沉重代价。”辩到这里我觉得火候已到,我肯定学生敢讲真话,也肯定他所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但这代表不了社会的主流,那么也就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谐、诚信、友善一直是我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况且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建设、道德建设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所以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为构建诚信社会作出一份努力,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能因为社会上存在的不诚信现象否认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主流价值观。学生经过真实对话、辩论、思考、甄别,对我的这些观点完全可以接受,滤清取正的目的自然达成。
(三)合作探究“滤清取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在教学中感受到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把一些新的知识,特别是难以理解的观点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某种熟悉的情境中,设计各种问题,激发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弄清疑难观点,纠正错误认识,最终解决问题,同时也为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条件。
合作探究活动往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迁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解决疑难、理解观点后,要及时迁移导创,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趋于合理地迁移知识,或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参与社会活动等,从而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知识,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解“教育的重要性”这个栏目时,我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教育在国际竞争、民族发展、现代化建设以及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学生们能够接受“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事业,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现代化建设必须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教育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些论断,但是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论断持怀疑的态度。为了滤清学生疑惑,树立正确认识,我设计了“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主题探究活动中,我把学生分为4大组,分工协作,通过资料查询、上网查找、社区访谈等途径去探究4个问题:(1)查找没知识也发达,有知识也平庸的典型事例和人物;(2)知识成就事业或财富的典型事例、人物;(3)深圳个人财富排行榜近十年的变化;(4)近10年广东就业青年受教育状况调查。各组把自己查找或调查的结果形成总结报告,派代表在课堂上汇报或用powerpoint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
结果出来一目了然:没知识也发达、有知识也平庸的是少数;知识成就事业、教育带来财富的典型事例居多;深圳如今个人财富排行榜不断洗刷以前靠机会、靠地域优势而发达的排行,越来越多地被具备高学历、高技术的中青年代替;在失业青年中学历低、无技术的居多,外来务工者中没学历、没文化的难以摆脱生活底层的困境。通过探究,在大量真实数据和具体事实面前,同学们认识到:清华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是个别现象;研究生出来卖猪肉是对世俗就业观的挑战;“富二代”如果不努力一样守不住父辈创下的财富;靠机会、靠地域、靠投机发达不能天长地久;比尔盖茨、乔布斯靠科技、靠技术改变了个人命运也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同学们心中“新的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认识不攻自破,明白了不是知识不能改变命运,而是“陈旧的知识不能改变命运”,“死读书、落后的观念不能改变命运”、“不能灵活的运用知识的人改变不了命运”的道理,就算还不能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论断,但已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能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能为的幸福生活奠基。”“当今社会,接受良好教育已经成为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的结论,这样一来,学生错误的认识不仅得以滤清,主流价值观得以培养,还增强了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综合探究能力和辨别分析能力。
这种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不再是教师通过“答疑”将结论强加于学生,而是通过“激疑”,探究这些结论形成的途径和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发现者”,达到对知识意义的深层理解。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与兴趣,养成“质疑、探究、思考、求真”的良好学习作风,保证学生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同时也奠定了思品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用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去指点江山的自信与从容,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标,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常言道,说出容易,做到难。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观念未必能真正成为他们行动指南,思想品德课最大的功效就是它的德育功能,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的重要阵地在课堂,但要将课堂上学到的正确观念、品德最终内化成学生的品德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生的道德存在于学生的全部生活中”。所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必须突破教材就是样本,课堂就是惟一学习场所观点的束缚,遵循“生活——教学——生活”的教学逻辑,引导学生主动走向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思,从而达到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优秀品德的内化。
(四)内化践行,知行合一
关于思品课德育的内化的这一点,我是通过课后设置“延展性探究活动”来实现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生活,通过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达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课后探究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每当结束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时我都会根据课程目标设计课后探究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如我在结束“依法参与政治生活”一课的教学时,就布置了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1)要求学生调查自己生活的小区或地区存在哪些环境问题、安全问题、治安问题、文化设施问题、交通问题;(2)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3)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
探究活动布置一个星期后,交上来的“方案”让我吃惊:有建议社区要充分利用街道宣传栏进行环保宣传的;有建议私家车要按规定停放并按限制速度在小区内行使以避免造成安全隐患的;有建议社区多开展群众性的社区文化活动的;有建议政府加强公交事业建设,提倡社区公民少开车,践行低碳生活的;还有建议联名向社区附近的工厂写环保倡议书的……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实践体验中,学生能科学地认识自身的心理,掌握一些处理问题的技能,并满足他们对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各种需求,以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在体验中践行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开展延展性探究活动是把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置于现实情景中,摆脱知识、技能等狭隘教学目标的局限,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鼓励学生实践和探索,在尝试中明朗态度,在行动中不断思考、反思自己和发展自己,从而真正的让学生得到适合其本性的、自由的、健康的、活泼的、快乐的成长,以达到知识经验的积累和精神生命的提升,达到课本知识与现实行为的无缝对接。
“滤清取正、内化践行”的思品课堂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以上的环节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思想品德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目标,达到知、情、意、行教学目标的有效统一以及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自然达成。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巧借小论文指导延展思品课德育功能》(邱莎,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政治教学研究》2012年第三期)
3.《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