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4
牟清秀
广州市番禺区石楼中学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给思想品德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问题导学案”教学模式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问题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预习、新授课、复习三者有机的统一,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给思想品德课带来了新的变化。
(一)课前预习“导学案”让学生明确了目标,促进了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预习课(或自习课)上根据“导学案”的要求进行预习。课前,各合作学习小组组长上课前检查好本组成员的完成情况,并由课代表通过各合作学习小组分配要展示问题。通过预习,自己探究、解决基础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不理解或不明白的问题,记录在“导学案”上,以备上课时讨论解决。在思想品德课“导学案”教学模式教学实施之前,学生往往满足于教材及教师提供的结论,在回答问题时,基本上都是照搬书本上的知识和观点,不能较好地形成自己的观点。实施以后,学生往往会问几个为什么,人云亦云的状况明显减少,善于思考的习惯增多了。在教师设计教学情境后,学生基本上能够根据教学情况形成自己的观点,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堂中运用思想品德“问题导学案”,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1、小组交流展示。随机抽取2—3组通过展示,展示预习中遇到的并提出的问题,并由其它小组成员进行点评。教师点出本节课要合作探究的课题。如教师创境设问,明确探究,此时教师立足于学生对重大现实问题普遍关注的学情,精选背景材料,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方式,通过录像剪辑、音乐欣赏、实况拍摄、动画制作等途径创设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精选什么样的材料,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和怎样提出问题是本环节的关键。
2、重点讲解。针对学生展示中暴露出预习中的共性或学生难以掌握的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更正,各抒己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小结、上升为理论,指导运用。展示目标后,教师即可指导学生对照目标,认真阅读所讲授的教材内容,通过阅读教材,自学探索。阅读材料题时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做到三到、四遍。所谓三到是指阅读全过程要眼到、心到、手到。心到就是边读边思考;手到就是运用各种符号,如圈、点、划、摘、记录等,以加深理解,加强记忆,促进思考。所谓四遍,就是由浅入深,阅读四遍。第一遍粗读,了解全貌,胸有全局;第二遍细读,了解结构,分析层次;第三遍精读,把握重点,记录问题;第四遍通读,前后贯通,探索内在联系。学生阅读,教师要适时点拔,在难点之处点拔,化瘀通络;重点之处点拔,提纲挈领;易疏忽之处点拔,引起重视;易混淆之处点拔,泾渭分明;总结之处点拔,触类旁通。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清了教材结构。
3、效果反馈。教师对学生学习进程进行掌握、引导、管理。对学生课堂集中暴露的问题教师适时给予点拨、引导、升华。凡是学生讨论展示过的问题要通过投影等形式给予规范的答案或思维过程。组织检测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本模式也不例外。一方面,学生通过完成测评试题,检验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测评中学生暴露出来的薄弱甚至错误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制订补救措施。这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探究的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用所学地知识、观点、理论解释现象,分析、解决问题,或开展适当的行为实践,在练习和践行中验证探究的结论的正确性,真正地学以致用。就检测的内容而言:①要体现“双基”要求,反映单元或课时内容的最一般、最具有代表性的基础知识,并提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系统。②要多角度多方面反映知识点,使学生更全面、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③要体现易错、模糊的知识点。要学生平时学习中的“常见病”,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模糊点,对症下药,使学生在错中求正,提高是非辨析能力。④要结合时事政治,把时政内容渗透于练习当中,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品质;如:能力提升训练题:2011年感动中国人:镜头一:孟佩杰: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着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了四千多个日子,可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镜头二:吴菊萍: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镜头三:烤羊肉串的阿里木 8年资助上百名贫困生: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从他们的事迹中可知,①他们主要履行的是什么义务?②他们从履行这种义务的重要意义有哪些?③他们身上映射了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其基本内容有哪些?敢于尝试,敢于探索,是新时代人才的主要素质。在没有进行“导学案”教学模式学习之前,虽然学生也能提出一些问题,但问题类型比较单一,更主要的问题缺乏一定的深度,比较肤浅。而经过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不断实践,学生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所提出的问题深刻性明显增强,团结协作精神得到了发扬。
(三)课后思想品德“问题导学案”的学后反思的设置利用,促进了学生兴趣爱好的扩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学生要进行反思和整理,课后小组内帮扶,对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思考解决。
2、教师要在“问题导学案”上填写“教学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反思集”,用作今后集中备课交流时的补充。如《公民义务》一框学完后的教学反思,学生对公民义务是什么在生活中的理解不够深刻,运用得不够熟练。出现了理论知识掌握的难度。如阅读材料:江某高中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退役后,他尽心照料父母;同时,自筹资金,经营饮食业。由于认真守法,积极纳税,多次被税务部门评为纳税先进分子,他还被选举为区人大代表。根据权利与义务的有关知识回答:①江某享受了宪法赋予的哪些基本权利?②江某履行了宪法规定的哪些义务?③公民应当怎样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法定义务?对此在往后的课堂中重点用事实论证说明公民义务的知识点。
随着“问题导学案”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开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了较大的变化,以前的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现在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景观。有着探究知识奥秘、寻求解决问题策略倾向和动机的学生大为增加,且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这些倾向和动机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学生的潜能较好地得到了发挥。在我校目前实施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班级情况来说,大部分学生反映这样的学习学得有趣,学得生动活泼,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乐在其中。
(四)在生活中促进了学生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问题导学案”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为共同的学习目标,他们在生活中相互信任,团结一致,共同研究。在交流中了解彼此,在帮助中学会合作,在支持中不断克服困难,在和谐、融洽的探究氛围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了学生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总之,思想品德课“问题导学案”的教学模式,给思想品德课带来的新变化,即 “问题导学案”能指导学生以课本学习的内容为中心,在课前预习和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让课堂教学成为学习创造活动,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快乐。让学生明确了目标,促进了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促进了学生兴趣爱好的扩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