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4
何诗茵 广州市西关培英中学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先学后教”。第一,先学就是先做。具体来说是由学生先做,这个做包括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前置作业。第二,后教更多的指“兵教兵”,即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互助解决尽量多的问题。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仅仅是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自己解决问题。
把“先学后教”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的复习课上,完全是一次巧合。当时,科组学习刚组织了“先学后教”的理论学习和经验分享,主讲人陈老师介绍了他在初三频繁的讲评课中的一个新尝试:学生完成选择题以后,老师不给出正确答案,而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相互说服,统一答案,并进行板演。听了陈老师的介绍以后,大家都对这个方法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质疑,例如讨论会不会成了从众,学生真的能自己把问题搞懂吗?学困生会不会认真参与讨论呢?只是抄答案吧?这样做很浪费时间等等。恰好,科组学习后的一周我接到一个比较急的推荐课任务,由于已经进入复习阶段,该班又是一个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气氛不浓的班级,于是我决定借鉴陈老师的经验,设计了一节与传统复习课风格迥异的期末复习课“如何审题?”(后附教学设计)。
在第一个环节,在我提出“这节课老师不讲答案,由你们自己对答案,统一答案”的要求时,学生居然很快就兴奋了起来,这倒是有点出乎我意料的,看来我平时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讲的需要。一下子,4人小组就热闹起来了,都在使劲地讨论选择题的答案,有些组员甚至争得面红耳赤的,连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都在坚持自己的意见。这个时候,我在全班作出了一个提示:“讨论的时候可以打开书,从课本中找到支持你答案的依据。”这个时候,开始有小组因为有不同的观点,组员之间相持不下,举手向我询问正确答案。我坚持不讲答案,提议他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要么少数服从多数,要么允许不同的观点。于是,我向全班作出了第2个提示:“小组讨论求同存异,允许同一个组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看法,大家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即可。”当然,在这个过程我还观察到2个情况:成绩好和性格外向的学生最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习困难生则很少参与到讨论当中去,其中第1大组最后一个4人小组恰好是几个平时基本不学习的学生坐在一起,他们的手基本没有碰过试卷,书也没有打开,大概在讲别的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5分钟以后,考虑到要控制时间,我让学生分任务出来板演,其中第1大组三个小组负责单选题,其余3个大组分别由其中2个小组板演多选题。在这一个环节出现了一个我一直担心的问题:由于黑板的空间有限,学生没有办法同时进行板演,而在等待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答案“被同化”的现象。假如几个不同小组的答案是一样的,学生的“异”消失了,那么学生知识的缺漏点便被掩盖,这是我最不想看到的。这个时候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最后被我逼着出来的是第一大组的最后一个小组,这几个平常不怎么学习的学生给我带了一组充满错误的答案。哈哈,正因为他们这个异数的存在,让接下来的课堂变得非常有趣。
接下来,通过比较不同组的答案,发现问题,择题讨论。统一的通过,有不同意见的由同学自己讲评。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组1 |
A |
C |
C |
D |
B |
A |
D |
ABD |
AC |
ABCD |
AB |
ACD |
AB |
组2 |
A |
C |
C |
B |
B |
C |
D |
ABD |
AC |
ABC |
AB |
ACD |
AB |
组3 |
A |
D |
B |
D |
B |
B |
D |
ABD |
AC |
ABC |
ABD |
ACD |
AB |
例如单选题只需要集体讨论2、3、4、6题,第10就只讨论“D”。由谁来讲呢?自然有学生会抢着举手讲出自己的观点。我发现学生的解释居然比我们老师的语言更简单、更有说服力,也许这就是“同辈语言”的力量,学生显得比平时更容易被说服。
我想,这样上课最大的好处就是,老师不用预先凭经验估计学生哪一道题目不懂,哪一个知识点要特别说明,因为问题会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自己呈现出来,然后又被学生们自己解决掉了。这样,也算是“先学后教”的一种尝试吧,老师不说答案,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答案,互相说服,在书本上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就是一种“先学”;“求同存异”的过程是一种“互教”,板演后发现问题自己解决也是一种“兵教兵”。总之,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相当轻松,他要做的主要是适时的引导、观察和调控。
其次,“先学后教”在实际教学中遭到很多反对的声音,其中生源不理想学校的反对声尤为激烈。“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当然可以先学,他们自学都不成问题!但学困生怎么先学?老师教他都不懂,你还让学生去教他?!关于这个问题,洋思中学的刘校长在经验分享会上就曾经提到过:“先学后教”,就是让每个学生有事做。在我们这里 “只有差异、没有差生”。曾经,我也是这种声音的发出者和支持者,但经过实践,我发现学困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纪律是比较理想的,学习参与度也比较高。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大家肯定要留意到了,就是我上面提到的“不学习小组”,若以传统的讲评方式进行复习我估计他们1节课都是原始状态,就是不拿笔,不翻书,不更正。但在刚刚这节课里面,他们除了没有参与第一个环节的小组讨论以外,从板演开始基本关注和参与了课堂上大多数人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起码他们知道自己组哪题错了,答案应该是什么,为什么应该是这个答案等等。板演给了他们展示的机会,哪怕是展示错误的机会,都让他们有了参与学习的机会,而这种机会在传统的举手回答问题的课堂上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试问有谁愿意主动展示错误呢?更不用说还要承担接下来的老师的批评。但现在他们的错误却被老师欣赏地看成是有主见的表现,是问题的发现者,哇塞!真牛!
第二个例子来自一个平时成绩和纪律都不太理想的学生,在日常传统的教学中,他上课往往就是睡觉、发呆或讲小话三种状态,从来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更不用说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但在这一节复习课上,该生在两次板演中都是抢着出来写答案,学习热情非常高涨,用一位听课老师的话来说:简直就像吃了兴奋剂一样。为什么“先学后教”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我想恐怕是因为它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困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所以让学生和课堂都活了起来。
可见,我们对很多教学理论的学习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学资料上,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改良、设计。当某种教学理论真正为我所用时,你将会感受到它的魔力,得到你所意想不到的收获。
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l 知识目标:知道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了解审题的步骤和对象。
l 能力目标:学会用不同符号在题目上圈画关键词,培养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的筛选能力。
l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会运用不同的感官进行学习的乐趣,感受在合作中学习的乐趣,学会与人交往时要求同存异,宽容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l 以练促学。
l 通过学生小组竞赛、填表、圈圈画画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完成主观题的关键一步——审题。
l 掌握从题目(材料)当中获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式:小组竞赛、填表、精讲多练、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09年八年级期末统测题,设计表格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做1卷选择题(10分钟)
老师不对答案,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自己讨论答案。(可指导分工,即某几个小组负责单选,其它负责多选。)(3分钟后代表把讨论结果写到黑板上)
板书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3 |
14 |
15 |
16 |
17 |
组1 |
|
|
|
|
|
|
|
|
|
|
|
|
|
组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板演后,只讲解答案出入大的,有争议的题目或选项,其它答案比较统一的略过。
进入2卷问答题,提示不用写答案,只需要完成审题。要求学生先把全部题目看一遍,然后通过在题目(材料)上用不同符号进行圈注,完成下表。建议同桌两人为一组开卷完成。(3分钟后代表把讨论结果写到黑板上)
学生思考:审题有哪几个步骤?审题审什么?你认为审题的时候还要注意哪些问题?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
18(示例) |
19 |
20 |
21 |
22 |
知识点 |
与人交往(爸爸、妈妈的同事——刘阿姨、数学老师) |
互联网、享受健康网络 |
礼仪、与人交往 |
异性交往(男女交往) |
信用、说谎(诚信) |
对应课本内容 |
八年级(第2课、第4课、第7课) |
第6课 |
第7课第2框 |
第3框第1框 |
第10课 |
疑问词 |
评析——行为 |
为什么 怎样(做) |
哪一方面 为什么 |
如何(怎样做) |
原因(为什么) 启示——怎样做 |
其它关键词 |
综合运用八年级知识 |
政府(角度) 中学生(角度) |
送别客人 |
男女生 |
不良信用 |
小结:审题非常重要,它是答好题的第一步,包括了“看材料-提信息-忆课本-找联系”几个步骤。做到“四审”:
①是审清所给材料承载的知识信息;②是审清同教材知识的结合点;③是审清要回答的问题;④是审清限制条件。
作业:完成5道主观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