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4
陈爱萍 韶关市第十三中学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课程教学中要重视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善于将教学转化为学生学习的需要,把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自主的追求,让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理解并主动把课程新标准的要求运用到课堂实践中,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以下几点是我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注重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
全面理解课程目标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初中思品课是一门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一体的学科。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第一要素,合理、准确的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依据,因此,明确初中政治新课程目标从纵向而言分三个层次:总体目标,就是理解统领初中思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方向和总要求;模块目标,就是理解规定特定课程内容的教学主题和具体要求;专题目标,就是理解规定专题内容的特有价值和教学要求。初中政治新课程目标从横向而言分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从纵向、横向全面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才能更好地去实现思想初中思想品德课所要达到的预期的教育功能。
二、注重贯彻实施课程目标
理解课程目标的目的在于全面实施课程目标,这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克服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增强教学目标达成的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依据“学生发展为本” 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系统分析综合考虑各种教学要素。首先要从“为什么教,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其次是以“教什么,学什么”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再次是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来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即解决“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依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把着力点从传统的知识习得、技能的训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正如美国教育学者加涅所提出的“为学习设计教学”。
三、注重整合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
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它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也从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达到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施课堂的有效性要彻底改革以往课堂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过分注重“双基”的落实,要树立三维课程目标意识,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与应试教育对知识的要求丝毫没有降低。就我们思想品德学科来说,有很多概念、观点学生也要掌握,如:了解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等等。为此,为了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要确立每一框题的知识目标。实践证明知识目标任务越明确、具体,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效果就越好。同时,发挥教师在知识目标落实中主导地位和作用;挖掘知识本身隐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意义,在课堂实施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必须树立学生本位意识,坚持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屏弃传统课堂中只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的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呢?怎样让学生从以前的为学变成要学?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摸索的。主要对学生做好以下五个指导:
(一)重视阅读。阅读是获取知识、理解知识的重要手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阅读要抓好三点:一是课前预习阅读,了解某节内容的全貌;二是在教师讲解基础上再阅读,理解有关知识及观点;三是学完某课后阅读,归纳要点,形成知识网络。在阅读中要圈点批划,抓课本中的黑体字,抓关键词,如基础、标志、总之、因此等;抓排比性句子,抓某段开头或结尾的结论性语言,标明自己在阅读时所理解到的要点、重点、难点和疑点,这样就能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基本内容。
(二)指导听课。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听课,首先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用生动而富于鼓励性的语言,用典型而又贴近学生实际的事例,用漫画或录音、录象等手段,在课堂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激活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专心听讲。其次在指导学生听讲时要抓好五点:一是听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二是听教师对知识的剖析与联系;三是听教师在观点应用时的提示和处理方法;四是听教师对每节课的总结;五是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在听取新的知识的同时注意和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对知识的理解更系统、全面。
(三)鼓励发言。在课堂教学中,应拿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发言,检验学生理解的情况,给学生自由发挥或创造的机会。指导学生发言要抓好四点:一是教师要多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言;二是补充其他学生不足时让学生发言;三是纠正其他学生理解偏差时让学生发言;四是解答其他学生遇到疑难时让学生发言。总之,让学生动口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提高认知能力。
(四)会做笔记。许多学生都有做笔记的习惯,但不少学生把课堂笔记变成课堂记录,凡是老师讲的,黑板上写的、画的,都详细记录下来,结果弄得课堂上很紧张,也影响听课。教师应让学生抓好五点:一是记提纲;二是记不同于课本的内容;三是记课堂上没有弄懂的知识点;四是对老师课堂上所讲的产生疑问的内容;五是记解题的方法与思路。
(五)学会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必须思考,思考从问题开始。会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在任何一个学习环节都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让学生思考问题的疑难处,并鼓励学生提问,创设爱提问的氛围,再逐步训练提出问题;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奇中生疑,疑中生问,追求对问题的透彻理解,这是思考问题的动力。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问题讨论法激励学生提问,使学生在讨论中产生思维的火花,使模糊的问题明朗化,或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新的疑点。在思考提问时可采用层层递进法,发散法等。层层递进法即对所学知识采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考方法。如学习“党的基本路线”这一知识时,可采取层层递进法思考:党的基本路线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等?发散思维法即对所学知识采取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发散性地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思考方法。如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知识时,可采取发散法思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特征是什么?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存在哪些问题等等?这样有助于培养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从而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真正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只有真正理解并把课程新标准的要求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主体能动性地发挥,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⑴陈爱忠;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⑵赵钦瑞;关于课堂教学效率的理论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⑶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