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国教育研究 >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创造机会,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17-03-14

 钟玲   韶关市仁化县第一中学

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手段,利用各种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其参与的能力,创造参与的机会。所以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已成为每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迫在眉睫需要实施的新课题。那么,如何让学生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而第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前提。因为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精心设计导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在课堂上吸引学生,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教师除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导入上下功夫,以多种方式去刺激和感染学生,使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导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选择学生兴趣的话题导入;以讲故事、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创设情境导入;听音乐导入;以图画的方式导入;以表演的方式导入。

(二)日常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不断巩固学习兴趣运用诸如音乐、电视、广播、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种活动形式进行教学,如播放录像、音乐、小品表演、采访调查、图片展示、分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等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新奇感。

(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来发展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是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兴趣重要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觉得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学了之后会有用,学生就会产生学好思想品德课的动机与兴趣。

 二、创造空间,保证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适当的方法,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关键由于各种原因,思想品德课总是被排在上午第四第五节节或下午第一、二节。这往往是学生们很疲惫或很困倦的时候,加之教材中一些比较抽象枯燥的内容,尽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口干舌燥,却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应尝试采取多种多样的式,使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验与教师协同一致获得知识的乐趣。

(一)不拘泥于教材,为学生创设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满堂灌”、“填鸭式”,使学生由原来的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者,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全程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因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依据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应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处理,导入教学生动,手法多样,材料的选择注重趣味性,结课注意艺术性。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局限于教材,信息是有限的,手段也是有限的,必然限制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空间。但当我们一旦突破教材的框框,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无论是教学信息、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等都有有限变为无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天地。

(二)用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参与差异课堂教学的愿望和实际参与情况是不同的,这是很正常的。但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善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不应只是几个成绩好、性格外向的学生的舞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无过错原则”,即不批评,多表扬、多鼓励,不让任何一个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带着遗憾坐下,对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特别是在活动中做得比较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激发其兴趣;对在活动中做得不太好的学生给予理解、宽容、给予机会,培养其信心,而不是因为其回答错误就板起脸训人。当一个学生因受到老师的中肯的评价和鼓励而产生成就感时,就会对政治课学习感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三)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创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根据教材设计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在教材中找出答案作答,这只是浅层面的活动。深层次、高质量的课堂活动应该是由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设置情境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去质疑,并通过合作去探究,对学生大胆的质疑和创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培养出的学生才是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四)要创造活动、使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资源有效整合。创造精神是新课程关注和倡导的一种品质。创造性的拓展活动,使活动更完美和精致;更加联系学生实际,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师生创造的智慧,在课堂中流动,让我们的课堂更丰富。

创造活动就是不拘泥于书本上现成的活动,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让活动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关爱社会》中,有《给父母寄言》活动,我将它设计成“给家长一份信”活动。学生们对这种活动很有兴趣,参与率达到100%。家长的反馈也很积极,他们说“我已经收到孩子的信,我十分欣慰,孩子已经懂事了,这个活动开展得确实让孩子懂得家的含义,希望学校以后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设计一些体验性的活动,游戏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使学生学得更为积极主动。在《竞争与合作》学习中,我们可以开展两人配合以小组为单位比赛传接篮球,让学生感受合作的积极意义,体会竞争的乐趣。

 

三、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变以往被动的接受为主动探究

1、有利于个性品质的养成

参与也是一种“劳动”,这种“劳动”就是具有数学特点的思维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经过了困惑、焦虑、喜悦和激动等情感的变化,获得了大量的数学知识、经验,形成了思维能力,丰富和发展了兴趣爱好,在活动中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思考习惯和顽强意志,以及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用增长的数学知识去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使他们相信了自己的数学能力,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从学生的角度讲:展现了自我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伸出了手,张开了嘴,迈开了腿,锻炼了自己,增长了学识,更展现了自我。在课下很多同学动手查找资料,只为更好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课堂上很多同学大胆回答争先发言,为把自己的想法展示给大家,获得认同。在课余很多同学为自己的观点奔走,为争取更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在这一系列动作中学生们不断的收获,成长,展现了自我,增强了能力,用学生们自己的话说“我参与我做主”!

总而言之,在中学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我们应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的关系,为学生参与学习创造条件,逐渐引导学生在“学会”的同时达到“会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实践是丰富的,只要我们积极实践、善于总结,一定还会探索出更多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的方法,把学习主体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动手动脑,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唐晓杰. 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6.

[2] 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1).

[3]曾慧芳.《教学与管理》2010年第08

[4]薛凌.《课程.教材.教法》1996年第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