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4
陈文婷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二中学
金风送爽的九月,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根据报名注册数据统计,今年来学校就读的大席、石角籍学生,比去年有增无减。看着这一组数据,让人不禁想起了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大席籍学生遭社会青年恐吓威胁而离校”事件,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两所乡镇中学从撤校到并入本校以来发生的事情,心绪难以平静。一年来,回顾事件发生的前前后后,我一直在思考着有关学校德育教育的棘手问题:现在的学生到底缺失了什么?
案例回放:
石角中学与大席中学是两所比较偏远的乡村中学,由于生源少,办学经费与师资严重不足,县政府经研究决定把两所中学撤了,学生合并到乡镇中心中学就读,家庭条件好的也可以入县城中学就读,由学生自由选择,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入县城中学就读。但对于撤校,部分村民是很不理解的,这两个村都是革命老区,学校对于当地人民,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一些在学校周围做生意的商贩,撤校对他们的经济造成了极大损失,抓住村民们“恋根”的情结,在旁煽风点火,纠结村民闹事。
开学一周后,宿舍里混进了两名去年在本校毕业的学生,对其中的两名无心上学、常出入网吧的大席籍学生(其中一名学生已经在本校就读了两年)进行恐吓,要求其加入他们的团伙,两名学生因不从而被打伤。这件事情引发了轩然大波,也引发了伺机闹事的村民的导火索。第二周的星期一,100多名大席籍村民和50多名学生,在别有用心的人员的撺掇之下,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到县政府请愿复学(复办大席中学)无望之后,下午两点多(正是学生上学的高峰期)又浩浩荡荡的开拔到学校,到宿舍里教室里收拾孩子的被铺和书本,还把一部分正在上课的学生硬生生地带走。跟大人一起去请愿的50多名学生,这时起到推波助澜的效力,极力诋毁学校,说学校如何不安全,管理如何不到位,学校里存在多方的帮派组织,在这些学生信口雌黄的解说下,一些心存犹豫的家长最后还是决然地把自己的孩子带回了家。两天后,南方电视台记者调查“校园恐吓”事件,这些学生面对记者还是不实事求是地说话,记者也没深入调查,电视新闻、报纸就以头版头条报道出来,对学校造成的不良影响是自不必说的。
后在多方媒体的协助调查之下,还学校以事实真相,大多数家长在弄清事实真相后,几天后就把孩子送回了学校。大肆渲染的“校园恐吓”事件过去了,但那一张张还带着稚气的说谎话的脸却总在我眼前晃动,在我的印象里,乡村的孩子本应是朴实纯真的,可这些孩子为何在是与非、正义与邪气之间就混沌了呢?一个暑假里,他们跟着反对撤校的村民到处张贴大字报,游行示威,敲打着饭盒脸盆之类的东西到镇政府、县政府静坐起哄,这些还可理解为小孩子的好奇贪玩耍。但入校就读已经一个多星期,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关爱是有目共睹的,学生也是感同身受的,可当记者调查事件的真相时,这些学生却说假话了。
反思:
这件事情发生以来,我心头一直象压着一块巨石,我重新去审视学校里的德育教育,近年来学生违纪甚至违法事件越发的频繁,打架斗殴、抢劫勒索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不得不让我去反思:学校的德育教育缺失了什么?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的名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广为传诵,成为一百年前的新世纪宣言。是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接班人,是我们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比较全面地提出了素质教育思想。在教育内容方面,孔子重视品德教育、美育陶冶和体育卫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人格得到全面发展。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为适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人才需要,教育部再次提出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时至今日,“重成绩,轻思想”的应试教育却越演越烈,势头强硬。
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飞速发展和深刻变化对青少年的思想、价值取向等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在凭成绩读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形式下,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令人堪忧,厌学、辍学队伍越来越大,日常行为极不规范,骂人、打架时有发生,青少年违法犯罪也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违法犯罪的学生当中,成绩拔尖者不乏其例。青少年教育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中学阶段是培养他们健全良好的品格、积极的意识、正确的观念和坚毅的意志的最佳阶段与关键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广泛深入地在青少年阶段开展学法知法守法活动,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教育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如何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正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职责所在,任重而道远。
具体措施:
一、知书达礼,遵纪守法,让法制阳光普照无知心灵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关于继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中指出:“青少年应当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大专院校、中学、小学都应当开设法制教育课”。党的十五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
(一)充分利用中学思想品德课加强中学生的法制观念
中学思想品德课的中心任务是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通过政治课让学生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尤其是了解《刑法》中与中学生有关的规定如: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毒,防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其次是让学生守法用法。同时让学生明白与自己健康成长具有密切关系的法律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新生入学初始就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让他们对照规范要求,认真查找自身的不足,如留奇型怪发、穿奇装异服、自行车乱停乱放、随地乱扔纸屑、破坏公物、说脏话、抽烟、赌博等等,让学生知晓错误的危害性与危险性,让学生们能从身边的人和事中明辩是与非、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让学生们明白怎样去做人、做事。
(二)齐抓共管,重视“转后”工作
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法制教育,加强帮教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队伍,对后进生多点关心、多点爱护,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心,使他们有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结;同时还要结合社会家庭,发动方方面面的力量积极参与转化后进生工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使每个后进学生在家有人关心,在社会有人帮助,在学校有人管理,提高后进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而带动全体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育的内涵就在于让学生从每一件小事的体验中得以升华。校园设施上设有专门的法制宣传橱窗,悬挂固定的法制宣传标语;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定期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如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的评选与宣传;召开法制主题班会,举行国旗下讲话和“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等演讲比赛;举行“法律办我行”知识竞赛;邀请法制专家到学校开展法律知识讲座等。从点滴入手,使法制教育工作渗透到每一个方面,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
二、诚实守信,言行必果,让责任意识终生相伴
宋朝哲学家程颐言:“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孔子也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实守信乃立世之根基,诚实守信自古以来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案例里学生不说真话,不真实反映事实真相,盲目跟随大人游行示威等行为,是不诚实的表现,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从在日常的教育教学里,我们不难发现,说谎话不守信的行为在学生身上悄然曼延:借口买资料敲家长一笔;内宿生虚报伙食费;几位内宿生的新校服不翼而飞;班级“学习园地”里的报刊有借无还;睡晚了迟到说是自行车坏了;没做作业说是忘了带来;自己桌子底下的纸片不捡,说不是自己丢的,甚至踢到别人的桌子下;躲到厕所里抽烟、、、、、、这些现象任其发展下去,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改变这种现象,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言正身范,为人师表
古语有道:正人先正己。为师者的言行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育学生诚信,师者应先诚实守信,不然,上梁不正,下梁必歪。师者言传身教是对学生进行最直接的教育,作为传道者的教育者,诚信应从自身做起。教师的道德修养的好坏与道德素养的高低在素质教育中显得极其重要。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守法,自己就得遵纪守法。孔子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以正确的思想启迪学生,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以优良的行为引导学生。这也正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之一。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在校园里不得乱丢果皮纸屑,不准把食物带进教学区,而我们教师却对明显的禁烟标志视而不见,照样抽烟,扔烟蒂;要求学生按时到校不准迟到,我们教师却在琅琅读书声中姗姗来迟……,这些,无疑成了学生的反面教材。所以,“教师的世界观,教师的品行,教师的生活,教师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要使诚信贯彻到学生的行为中,深入到学生的心灵里,我们必须成为诚实守信的楷模——言必行,行必果。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利用现有教材资源(政治、历史、语文等)进行思想教育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特别是语文教材,充满了人本主义思想:正确的人生观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意识教育等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诚如一股清泉,让学生心灵受到净化,让学生的思想受到洗礼。
(三)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1、明确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一种对自己、对父母、对老师、对祖国的责任感的体现。动机的层次越高,学习动力越强、越持久。在对学生思想教育时,尤其在面向全体学生的班会课上,多进行理想与前途教育。学习动机的教育会使学生认识到,人并不为自己而活。在一个集体中,在一个国家里,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只有强大的民族责任感才能成就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
2、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注意培养学生的处理事情的能力,给他们提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的要求。
3、班级管理民主化、合作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的管理,是培养学生责任感不可少的途径。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要求,给每个学生安排一两项为集体服务的固定工作,让他们在班级管理中负一定的责任。这样,每个同学在管理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集体,勤于为集体做好事的责任心。
树立了责任感,学生就会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就会言而有信。
三、拆除教育“温室”,让学生历经“风雨”的洗礼
宋代著名学者苏轼曾经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刃不拔之志。”坚强的意志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坚强的意志是行动的强大动力,是一切成功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对促进班级的班风和学风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辅导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及其合作者经过长达50年之久的以超常儿童的追踪研究发现:成就最大160名超常儿童与成就最小的160名超常儿童明显的差异是意志品质的悬殊。
中学生时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矛盾的时期,是人格塑造的一个关键时期。现在大部分的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由于部分父母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关心,造成不少青少年的情绪多变、不稳定,坚持性较差,恒心有限,做事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容易虎头蛇尾,对待学习、工作朝三暮四,随波逐流;再加上自身对客观事物是非分辨能力有限,自制力差,常常经不起不良诱惑,做事常常容易半途而废。同时独生子女又希望自己能投入到集体中去体验生活的乐趣,又能使自己在集体活动中去表现“我也能行”的独立性心理需求。这样就使一部分青少年因在行动中无法控制自己而使预定目标得不到实现,从而使他们感到失望、悲观、心理受到挫伤。这种情况如果不认真的对待,不及时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二)以伟人的事迹激励学生正确对待失败、挫折、逆境和困难。
大凡获得成功的人都是许多年如一日,专心致志,坚忍不拔的人,俗语说“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愚公能移山,靠的是恒心;王羲之练字是从四岁坚持到五十九岁,从不懂事到长大成年,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家。爱迪生做了上千次的实验终于发明了灯丝,靠的是这种顽强的意志;牛顿连续几年研究计算天文资料终于发现了行星运行的规律,靠的是这种顽强的意志;丘吉尔二战胜利后,却以外的竞选首相失败,但依然凭着毅力,在年纪很大的情况下赢回首相的荣誉,靠的也是这种顽强的意志。因此,一个人在事业上的追求过程中,不要害怕失败,不要害怕遭受挫折,应正确看待这些负性的东西,会给自己勇气和信心,从而用于意志的培养。
(三)加强体育锻炼,历练学生坚强的意志
健康的体魄是毅力的基础。一般说来,人有强壮的身体才能充满青春的活力和火一样的热情,并且显示为坚毅、刚强、自信、耐劳和勇气。而体弱多病者难以胜任艰苦作业的磨练。因此,青少年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保证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身体。体育运动,如打球、爬山、游泳、长跑等,不但能增强人的体质,而且活动本身就要求人具有勇敢、顽强、果断、刚毅、吃苦耐动和自制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因而也是培养坚强意志的良好途径。
结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养在“温室”里,长在“蜜罐”中的孩子,需要一定规则的牵制,需要风雨的洗礼,需要我们正确的引导教育。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美德,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应成为当今学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让学生知法守法进而能正确地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知书达礼,信守承诺;勇挑重担,敢于与困难作斗争,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真正履行素质教育的宗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附:参考资料
1、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 (法)勒格朗 著,《今日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3、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人民出版社
4、 《中学生法制教育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