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4
邱薇 中山市东凤中学
进入21世纪,德育已成为全世界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培养怎样的人”也成为中国教育界人士思考的课题。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思想品德课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摒弃旧的教育观念,让思想品课堂脱掉枯燥、乏味、说教式的帽子,努力向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这一目标迈进,成为我们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设计有效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新课导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引人入胜、贴切生活、激发学生共鸣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式:
(一)故事导入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在导入环节可选讲故事。例如,我在执教《身边的诱惑》这一课,开课伊始,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他让店主在账单上多写点零,准备回公司报销并给他一定的好处。可这位店主就是不答应,顾客几次劝,可他还是不答应。后来得知,这位顾客就是那家运输公司的老板,他正在寻找一位值得信赖的维修店,现在他终于找到了。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故事,我此时质疑:这位店主面临着什么诱惑?那么在生活中,你面临的诱惑吗?这样的导入,引导学生在课初始就集中注意力,从而形成最佳的求知状态。(二)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的使用在现今的教学中是非常广泛的,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益处甚多。在讲《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我先配乐播放了两组关于生命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生命的认识,音乐的渲染,唤起了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在执教《自我新形象》时,我播放成龙为台湾地震捐款的视频,让学生明白我们要学习明星身上的闪光点。这样的导入为整节课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当然,多媒体导入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引用诗歌诵、歌曲等形式,达到引人入胜、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
(三)社会热点导入
以社会热点导入,能引起学生注意,为新知识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如我把中国达人秀:刘伟的事例导入《扬起自信的风帆》的学习;由张岩被烧伤导入《人生难免有挫折》等;以甘肃校车事故到导入《身边的侵害与保护》以社会热点内容导入课堂教学,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人类的发展。看似平常的一节课,已如星星之火燎起了学生关注时事的欲望。
(四)游戏导入
在执教《珍惜新起点》,因为这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课,学生彼此之间还不熟悉,于是,我开课的时候,先让学生写一张自己的名片,接着收上来再随机发给学生,然后再叫学生读出名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彼此之间有了些了解。上起课来学生的参与意识就高了。在执教《学会调控情绪》时,我先让学生做个心理测试,出示了十道题目,让学生测一测你的自控能力怎么样,学生对于这种方式很是感兴趣。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精彩的导入在整个教学中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因此,我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我们精心设计。
二、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习情绪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和编排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选取生活场景
在教学中教师可选取适当的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每天下班回家,我经常会看到学生闯红灯,还有一些同学在马路中央并排骑自行车,这样做,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安全隐患,在讲《珍爱生命》这一课时,我把这个例子引进课堂,让学生谈谈如果这样做会给自己、给家庭、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有的学生说,我们活着不单单是为了自己,若果我们不在了,家人、朋友、同学会很难过,还有的同学说,生命存在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如果因为我们的大意,轻视生命,那么对于社会也是个损失,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开始就事论事。在讲《身边的侵害与保护》,我把2011年12月7日中山日报上报道的小榄镇一名9岁男孩被爸爸活活打死的例子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谈谈这个孩子遭受的侵害来自哪里?由于这些事例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因此学生们参与意识很高,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深入浅出,让事实说话,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二)参与生活实践
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思考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真正内化课堂教学要求。在学习《让生命之花绽放》这一课时,我别出心裁地设计了游戏活动课程: 选出15名学生到台前来,分别扮演孩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等,结成生命之网。于是,我接着问,假设这样孩子就是姚明,那么,如果其中的一个人因为不幸去世了,那么还有现在的姚明吗?让同学们体会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
(三)拓展生活课堂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拓展生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学完《唱响自信之歌》一课后,发下自信手册,提示并激励学生:当你彷徨的时候,记得打开“自信卡片”看看自己当时写的自信的激励话语,回想这节课的内容;当你体会到自信的时候,也别忘打开自信卡片,把你的自信的事情写下来。课堂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在鲜活的生活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只要你用心寻找,快乐无处不在,教学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生活化教学给思想品德教学涂上了“七色彩虹”,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了知识,增长了能力,不知不觉学生已经成长了。
三、注重教学生成,绽放课堂精彩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精彩的课堂不是单凭预设所能达到的,更主要的是依赖于课堂的动态生成。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意外结果,充分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特别是一些课前没有预设到的新问题,教师对结果的处理得当与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思想观念的新旧与应变能力的高下。如果因势利导,则能及时扭转被动局面,收到意外的效果。
在初一(2)班执教《自我新形象》一课,讲到我们应该怎样从榜样身上学习优点,叫到陈同学回答问题,他可能由于紧张回答得结结巴巴,引来其他同学嘻嘻笑,我原本想好好教育那些取笑他的同学,但转念一想,何不以此为契机,与本节课结合起来。于是。我说,虽然陈同学读得不够流利。但是,他抓住了锻炼自己的机会,对于这件事,我们应该嘲笑他读得不流利,还是学习他敢于举手表现自己的精神?学生们先是沉默,接着纷纷鼓起掌来,知识点的落实,水到渠成。教学资源俯首可拾,教育无处不在,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学会科学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灵活巧妙的利用各种“意外”、新问题和“突发事件”,使其成为教育教学的有效资源,使它成为你的课堂上精彩的一笔,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
四、综合多个学科,构建灵动课堂
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我们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渗透了多个学科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应用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等综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如:我在教学“情绪的种类”时,就让学生将“喜、怒、哀、惧”四种情绪的脸谱画出来;在上《珍爱生命》时,就让学生写出赞美生命的词语及诗句进行比赛;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有时在课堂中适当地穿插一两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歌曲,例如我在执教《扬起自信的风帆》一课时,当课已接近尾声,我播放了一曲陈培安的《我相信》,既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不觉得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又达到了教育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巧用评价语言,焕发课堂活力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两者交互出现,这种师生间的互动更多时候表现为一位教师的教育机智,如一个幽默、一个故意的漏洞、一个手势、一颦一笑的捕捉,在实际教学中,既有利于时时刻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此我们教师要适时适地协调教学环节和教学态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准确而又得体,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最好方法。课堂中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说:“回答的很好!”或者说:“回答的不好!学生听后会觉得很难堪,在班级里抬不起头来。相反如果教师能正确使用评价语言:“没关系,我相信下次你会回答的更好。”这样学生听到后不会觉得尴尬。课堂评价语言并不在于它的华丽而在于它的准确和得体,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让学生在评价的舞台上充分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陶行知在“晓庄师范”时期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自勉勉人,就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行走在思想品德课探究之路上,我瞬间顿悟:教育的“桃花源”其实就在我们手中,因此,我会更加努力地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保持一颗永远年轻奋进的心,我相信在工作中只要踏踏实实,讲究方法,注重实效,钻研教材,努力探究,一定会让我的课堂激活思想品德课堂充满活力,引领我的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