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5
思想政治教学艺术应是一个有序的整体 ,就像是一场音乐会,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而且也应该有一个让人感到意犹未尽、韵味无穷的“尾声”。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匠心别具的设计每节课的引言,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多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然而,纵观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往往忽视对课堂结尾的设计。有的教师认为,一堂课结束前的最后几分钟,时间不多,不便安排,就交给学生自行处理;有的教师则认为时间宝贵,用于结尾显得重复,浪费时间,抓紧时间讲解试题或继续下节课的内容;也有的教师总是滔滔不绝讲到下课铃响才急急忙忙草草收场……诸如此类的做法,使得一节课给人以“虎头蛇尾、头重脚轻”之感。久而久之,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好的课堂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起到系统概括、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还能拓宽延伸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编筐织箩,贵在收口”,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有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落幕是十分必要的,也应该引起教学一线老师的认真关注。那么,在新教材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应如何“落幕”,才能达到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效果呢?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浅显的体会,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情感升华式------借用多媒体,冶情励志
情感升华式,指在学生深入领会教学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用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的歌曲、诗歌等,去唤醒学生心中潜伏的情感,使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这种结尾方式水到渠成,撩拨起了学生的心潮。如我在讲“做一个善良的人”一课结束时,我使用了《爱,因为在心中》这首歌。在美妙动听的旋律中感受歌词的蕴涵:爱因为在心中,平凡而不平庸,世界就像迷宫,却又让我们此刻相逢our home。伤心时你会给我笑脸,让我感受友爱的原点;快乐地过有风有雨的岁月,失望和伤心在所难免,都会经历漫长的严寒,让这一切在我们心中沉淀……。
这些歌曲调明快、动听,感情激越,回味隽永。学生边感受音乐边做自己熟悉的手语,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领悟到每个人心中都充满着爱,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做一个善良的人,让世界变成美好的明天。这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而且让学生在这股暖流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了这个历史的使命。我认为通过这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书本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通过运用歌曲、诗歌、散文等多种形式来渲染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无心栽柳柳成阴”之效。
二、总结归纳式----梳理归纳,系统总结
总结归纳式是教师根据知识的层次结构、外在形式及内在联系,在课堂结束时利用简单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式将一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归纳总结,是我们日常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值得提醒的是,这里的归纳可以是传统的教师总结,如通过幻灯片或电脑设计条目清晰的表格都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但就我的实践看,觉得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效果更佳。常用的可让学生扩写“本课小结”,列出“本课小结”中各要点所包含的知识细目,并勾勒出全课的知识体系;也可以让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本课小结,其他学生在笔记上小结,然后,同学们互相对照,老师给予必要的补充,取长补短,归纳出最好最全的本课小结。如学完七年级第二册第一课的第二站《正确解释情绪》,先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情绪产生的过程,在通过这一过程得出自己的结论(不足之处教师补充完成,其他同学在笔记上自己整理归纳):
一定的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产生消极(积极)情绪
结论:
1、 情绪不是无故产生的,而是由一定的事件所引发的。
2、 拥有什么样的情绪,决定于你对事件的看法,而不是事件本身。
3、 消除消极情绪的关键在于合理解释事件。
这样的结尾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当堂检测学生45分钟的听课效率,真正让学生夯实基础,进而学以致用。总之,在课堂结尾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归纳、梳理知识框架,会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三、习题练习式——巧设习题,归纳提升
教学的各环节都应注意贯穿“思维训练”的主线。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只靠听讲是不够的,特别是在政治课的教学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应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练习才能巩固当堂的知识。因为在临近下课时,学生均显得较为疲劳,精神不振,思维也常常处在抑制状态,这个时候出上几道练习题,定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他们的大脑皮层再度兴奋。这种方式,是广大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在这里我想提醒大家的是,题目的选择应精心的设计,有一定的梯度,难易结合,主观题和客观题要搭配得当;时间的把握要精准,既让学生有时间完成,又要留一定的时间给教师做讲评。这样才能达到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效果。此外,在问题的回答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抢答式、辩论式等等,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四、设置悬念式------设疑引思,探究解决
设置悬念式就是教师在讲完一节课的知识后,通过设置一定的疑问,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在设置悬念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一般从总结复习已学知识出发,设置疑问,留下悬念,从而起到承上启下,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作用。例如:在“善于竞争”这一节结束的时候,继续让学生看书本P111上的小故事,并让学生思考:老者在竞争中取胜的秘诀是什么?为何他要把自己优良的种子分给村民呢?这样一来,课虽结束了,问题却留在学生的脑海里。一部分学生会迫不 及待地翻起书本去寻求正确答案,一部分学生围在一起讨论以求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通过这简单的悬念,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如同一场话剧,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导入),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而且还要有让人浮想联翩,留有余韵的结尾。结尾无固定模式,要因课而异,决不能生搬硬套;要注意语言精炼,切忌华而不实;要紧扣当堂课的教学中心,不能拖泥带水;要画龙点睛,注意提炼升华,要让落幕,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1】 中学教学参考《教学时空》
【2】 绍兴市初中社会思品研修网
【3】 浙江诸暨浣江教育集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