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5
邱莎
东莞市长安实验中学
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个阶段都能连贯的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索和行动。”初中思想品德课是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一门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性。如果我们把思想品德课上成纯粹的理论讲授课,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激不起兴趣,更谈不上参与,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不利于真正将思想和道德的教育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可见,能否有效激起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浓厚兴趣,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是构建有效思品课堂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堂生动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应该是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除了教师要有饱满的情绪、渊博的知识、风趣幽默的语言、丰富自然的表情,更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情绪和思维,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愿意学、主动学,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那么怎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情绪和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教学呢?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思品课教材中的某些概念和基本知识,理论性强,比较抽象,要让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初中生一下子理解是比较难的。如果使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时事资料、故事、幻灯、漫画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运用与概念和基本知识相关的生动、形象、贴切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展示、比较、分析、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难懂的知识,达到“体验而晓理”、“感受而动情”的教学目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良好的学习情绪能促进个体智能的发展,即当人处于愉快、高兴等情绪时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记忆力强,学习效率高。所以老师依循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不断激发起新的学习冲动,从而以热烈而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积极主动地融入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思品课的教学实效。一句话:设境,激趣,参与,让思品课有实效。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把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在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参与方面有一定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语言描述情境,晓之以“理”趣,渲染课堂氛围,让学生想参与。
教师的语言不仅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也是展现教学魅力、树立教师丰富人格的有效工具。教育需要情感,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无源之水。情理是相通的,情不通则理不达。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用声情并茂、形象逼真的语言渲染气氛,诱发学生,让课本文字描述的人物或事件复活;或者能伴以优美、动情、形象的语言描述有关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那么再深刻抽象的道理学生自然就明白知晓了。同时,有声有色的情境描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能有效地激活课堂教学,增强思想品德课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如:在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节课时,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教师可以用深沉厚重的语言描述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抗洪抢险到抗非典到抗冰灾雪灾再到08的抗震救灾的历史画面和真实现实……教师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典型事件的生动描述,把学生带入到那种悲亢壮观的历史、现实情境中,让他们在这种情境中感悟: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战乱、自然灾害、内忧外患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但我们的民族从来都没有沉沦过,每一次我们的民族都能在灾难和挫折中奋起,为什么?那就是凝聚在我们民族身上的精神品质!课堂气氛渲染起来了,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教师再讲 “民族精神”的内涵自然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2.音乐、诗歌创设情境,动之以“情”趣,美化课堂氛围,使学生善参与
音乐具有无言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它以美妙动人的旋律和心驰神往的遐想,把学生带到一种特有的意境中,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这远比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产生的教育效果强得多。如:在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一上课我就播放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这首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并打着拍子与学生一起唱,歌声调动学生情绪,歌声美化了课堂氛围,在这种特殊的氛围和情境中,学生不仅在参与中体验到了快乐,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在歌声感染中得到了升华,为我课堂上讲“我国的民族关系、我国的民族制度、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这些抽象的道理做好了铺垫。学生在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下学习比较枯燥的内容也变的主动热情了。另外,诗歌也有美化课堂氛围的效果,诗歌让我们的心灵世界充实,让我们的情感生活丰富,让我们的想像更加广阔。如讲“台湾问题”时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 、讲“爱国主义”时放一段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学生的情绪马上就可以调动起来,整个课堂即刻入情入境,效果极佳。恰当地运用诗歌,通过丰富的情感语言,渲染课堂气氛,使枯燥的思想品德课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使抽象的道理蕴含诗情画意,使学生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理解课本知识,感悟人生道理,升华道德情操。
3.表演体现情境,明之以“用”趣,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乐参与。
是学生直接参与情境设计的好方法。学生既可以是角色的扮演者,直接参与表演,也可以是观众,通过观看表演进入角色。比如:在讲“灿烂的中华文化”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除了播放08奥运开幕式对中华文化精彩演绎的片段,我还用心挖掘学生资源,让几个有音乐天赋的女生表演了一段京剧片段,让几个男生表演了一套少林拳,让一个葫芦丝高手吹了一段民乐,让一个书法爱好者现场展示他的书法成果。学生的表演把课堂气氛推上高潮,表演者活灵活现,观看者身临其境,那种切身体验强化了学生的内心感受,而且学以致用使学生很愉悦,收到的教学实效是不言而喻的。
4.媒体再现情境,启之以“思”趣,激活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参与
这是一种最为简单直接的创设情境的方法。比如:在讲“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时,可以精心准备一组反映我国“十一五”成就的图片,特别是上海世博、广州亚运、深圳大运的成功举办,“嫦娥”、“神八”胜利升空、广东实现10分钟文化圈,建设文化强省的实况,运用多媒体再现这些令学生激动的场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让他们再次感受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强大,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启发学生思考:中国今天的强大得益于什么?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由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拥护改革开放,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的情感,从而达到“入情”、“入境”、“入思”、“入理”的教学效果。
5.模拟演绎情境,激之以“争”趣,烘托课堂氛围,使学生争参与。
对学生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代替个人的亲身感受和体验,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某种社会行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创设这种行为所依赖的情境、氛围。生活展现情境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或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特定的典型情境中去感悟、体验、观察,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比如,在讲授“依法参与政治生活”这一课时,我就以“校园周边环境问题的整治”为主题现场模拟人大听证会。选出两名胆大、机敏、参与意识强的同学扮政府官员,再选一名同学作主持。全班同学一分为二,一部分扮群众,一部分演记者,而作为老师的我也充当了特约记者坐在学生当中。我和学生们针对校园周边存在的问题向台上的“政府官员”发问,这些问题有些课前已有准备,“政府官员”也经过“培训”,但也有一些问题是临时提出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应变能力。整节课同学们神采飞扬,争相发言,各抒已见,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展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做国家主人的滋味,从而深刻理解了我国的民主制度。这种模拟生活场景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师生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实现了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的最优化。
6.时政渗透情境,引之以“奇”趣,激活课堂氛围,让学生愿参与。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时政新闻真实感人,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时效性和教育性。郭明义53份义务献血证和他的那句“奉献是我最大的快乐与自豪”引起学生对人生价值、幸福观的思考;“小悦悦事件”中,拾荒的陈贤妹伸出援助之手,“最美妈妈”吴菊萍,一刹那间,托起年幼生命引起学生们对社会责任感的议论;“我爸是李刚”让同学们义愤填膺,呼唤社会的公平正义;省委书记汪洋与网民热议幸福广东引起学生对网络问政的兴趣;每年三月的两会增添了学生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当今社会是知识和信息的社会,国际社会风云变幻,竞争异常激烈,面对这一切,学生不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且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如果老师在课堂上适时地联系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及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则可以满足学生的求新需求和求知欲望,能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观察思考、分析社会问题,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当今的社会时政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加深理解,开阔视野。
7. 活动深化情境,导之以“行”趣,活化课堂氛围,让学生常参与。
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最好是先根据课本要求列出活动的主题和形式,再利用课堂教学分类讲清常见的实践活动的操作要求和书面表达,然后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并争得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配合有计划有目的的展开。如:利用班会课举行“幸福广东,共建共享”、“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的主题班会,“知识真的能够改变命运吗?”辩论会, “珍惜青春,立志成才”的演讲会;结合学校国庆、元旦以及专题墙报评比进行“歌颂祖国”、“弘扬民族精神”、“守护好我们的家园”的板报设计比赛;征得语文老师的协助利用作文课,指导学生写关于“中学生应文明上网”、“校园拒绝口袋书”、“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倡议书;利用节假日进行社区调查,完成关于某社区菜市场执行“限塑令”、关于我校(或某学校)废旧课本回收利用、关于某社区生活垃圾处理、关于社区基层民主建设、关于富起来的人村民民主意识、关于公共场所停车问题等调查报告……这些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获得了感性体验,巩固教学效果。
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主动。我深深感到,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了多方面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生动而有吸引力,真切而有启发力,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初中》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
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