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5
林坚平 汕头市潮阳区泉塘初级中学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生命,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核心。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在如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激发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教师在教学时要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的磁石吸引学生去思考、去创造。
1、通过激趣,诱导创新。
思想品德课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枯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让政治课教学激趣。教学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运用新、奇、近(贴近学生)的典型材料来说明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如在讲“我国的人口问题”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小品《超生游击队》的片子,学生全神贯注地观看,在阵阵欢笑声中感悟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这样设计就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通过激情,诱导创新。
世界上最能打动人心的是真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用真情感动学生,使学生情动心动,让政治课教学激情。在教学中不要空谈理论,无病呻吟,而是用事实说话,情随感发,用真情感动学生。用这种方式上课,课堂气氛活跃,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教育效果。如在讲“承担我们的社会责任”时,我采用多媒体播放《抗洪英雄高建成》《抗非典护士长叶欣》的录像片断,让那波澜壮阔的抗洪场面和催人泪下的抗非典情景,拨动学生们的感情之弦。紧接着让学生诵读高建成、叶欣的遗嘱:“与人民共存亡、共命运”。这样来激发学生对“怎样承担我们的社会责任”进行理性思考。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产生“一见钟情”的感受,而且为学生从情感上认同自己的社会责任,理智上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奠定了基础。
二、设疑引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1、让学生“敢疑”。
学生敢于提出疑问是闪现创新火花的开端。课堂上,我常利用历史上的名人(如哥白尼、牛顿等)遇事爱问“为什么”的故事,教育学生提高对“敢疑”重要性的认识,鼓励他们大胆提问题。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很肤浅的问题,我都尽量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形成学生敢于提问、涌跃提问、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这是创新教育成功的一步。
2、让学生“会疑”。
实践证明:“疑”得好的学生其创新能力就强,因为会提出高水平的问题一般都要经过一番认识的提高和深入的思考。“会疑”是学生思维深化的标志,也是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的一环。在这方面,我教给学生“会疑”的方法。一是利用教材“议一议”“想一想”等问题小栏目,要求学生举一反三的提出疑问;二是让学生出“考卷”,要求学生假以老师的身份来出考卷、提疑问;三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精心设计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模仿和学习。通过反复示范,学生逐渐学会了提问的方法,就连平时胆子最小的同学,也能提疑问了。一次,我在上“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时,她提出了:“发展经济会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如果会,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此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论。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了。
3、让学生“释疑”。
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我积极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寻求答案。在讲完《资本主义社会》一节后,有学生提出了如何评论资本主义民主的问题。这问题书中涉及较少,且只有“是少数人的民主,是为巩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这一句的高度概括。我没作简单的回答,而是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去搜集报刊上关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选举制、政党制材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课堂上,一学生讲1994年4月《华盛顿邮报》统计美国参议院至少有1/4以上议员是百万富翁,众议院也至少有11.5%以上议员是百万富翁。另一学生说,在美国参加竞选必须有巨额资金做后盾。还有一位学生说,英国人口1400万,有选举权的只有22万。同学们在热烈的交流中达成共识:资本主义民主实质是资产阶级享有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这样通过亲自动手,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资本主义民主的认识,而且拓展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了创新能力。
三、鼓励求新,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造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如讲“人类社会先后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一理论时,有位同学说“不是的,前苏联不是从社会主义又回到资本主义了吗?”对于这位同学的质疑,如果老师假装没听见或强制性地进行批评,那么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严重的是浇灭了学生心中那种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我首先用赞赏的目光肯定了这位同学所提出的现实问题,然后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两个:“(1)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2)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来讨论分析。通过分析归结出两个结论:“(1)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2)前苏联的解体,正是社会主义整体战胜资本主义长期性、曲折性的具体例证。”
四、注重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形成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学中,放弃“填鸭式”,使用启发式,进而向参与式教学过渡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客观要求。参与式教学是较好的适应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参与式教学的恰当形式,如热点评论,开辩论会、讨论会,写政治小论文等。在写《现代化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篇论文时,我让学生参观峡山镇,访问文明村,然后组织开辩论会。辩论后达成共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动手写作,写起来的论文就有血有肉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在教学参与中,提高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