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5
徐观广 珠海市香洲区造贝学校
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指导道德行为的一门学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当今社会存在“想的和说的不一样,说的和做和不一样”的现象,有的已深深地浸入了小学生纯真的心灵。许多学生在学校这个样子,在家、在社会上却是另外一个样子,小小的年纪就学会了“两面性”,这种现象与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关,我认为思想品德教育要狠抓“导行”工作。做好“四个”结合。
一、导行要与教材的教学相结合。
«品德与社会»的教材的教学是通过 一课的学习,使学生的思想有一“德”的收获。所以,教材有针对性地安排了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就要采用多种的教学手段,结合实际进行针对性的教学,避免“空谈”。例如,教学«助人为乐»一课时,要通过教材学习,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然后让学生结合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现实情况辨析诊断:哪些是助人为乐的行为,哪些不属于助人为乐的行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很多的学生自觉地主动帮助学校中其它有困难的同学,这就达到了我预设的教学效果。
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利用好思品课的教学内容,着重导行,据此,在教学中我常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帮助他人,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明理导行。
二、导行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校园是学习、生活、娱乐的场所,是获取知识、规范行为的主要阵地。在这个小社会中,学生通过留心观察,就可以捕捉到许许多多即时的信息,为思想品德提供鲜活的教学资源。学校的品德教育活动不是单一的,要用活品德教材,它的德育活动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要针对开设班全,并与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密切结合起来,创设好育人环境。第一,课内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第二,课外注重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偶像,有时,同伴榜样比成年人榜样更具有说服力。学校组织评选“校园之星”的活动,如“每周之星”、“学习之星”、“体育之星”、科技之星、艺术之星等,学校给学生颁奖、拍照张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这也是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偶像的重要途径。如教学《你我同行》教育学生解决冲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和谐相处的方法。又如;学校的墙报、校训要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行为,教职工做好行为表率等。校园的一切都使学生耳染目睹的,是形成良好行为的最主要阵地,思想品德与学校的教育紧密结合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的最有效的途径。
三、导行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时一事就能形成的。除了在课堂内学习,还必须与社会这个大家庭相结合起来了。社会是个大课堂,一个好社会风气,好的社会环境,学生就会潜而默化。当你走到大街上,见到的满街网吧、酒吧、舞厅;当你见到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伸出援助之手时,反遭其害;当你见义勇为行不到相助和保护等等,都是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行为的。因此,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及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用自已的慧眼分辨是非,用自已的大脑思考现实。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导行能力,使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
四、导行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站。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最主要阵地,一个学生,除了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外,更多的时候是接触家长,家长的一行一动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习惯的形成。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有良好的习惯来影响孩子,家长的施教于无形,正如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有一则广告:一位男孩看见妈妈给奶奶洗脚,也学着妈妈端来洗脚水说:“妈妈,洗脚。”字幕打出: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教老师。小事是无痕却有痕,它在孩子心灵里打下深深印记,可以说,几乎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是晃动着他父母的影子。所以,孩良好品德的形成,哪能离行开家庭教育呢?试问:一个既暴力又占黄赌毒和家长。能用什么好的表率来影响自已的孩子呢?一个好的家庭,就要和睦相处,尊老爱幼、互帮互助,要有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另外,家庭必须密切配合学校的教育,如教学«劳动光荣、懒惰可耻时»,我就联系家长要多督促子女参加整理房间、洗衣、洗菜、做饭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在这样的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学生的劳动习惯,同时让学生懂得这也是一种责任。
总之,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除了联系教材的内容进行教育,还要与学校、社会、家庭等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无痕导行中收到有痕的良好效果,这样的导行才能真正收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