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国教育研究 >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7-03-15

 

莫金喜  高要市南岸初级中学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所以思想品德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等,在教学中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才符合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于是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大胆探索,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一、采用多种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出好戏从好的序幕开始,一篇好的报道从简捷的导语开始,一部激扬的乐章从优美的序曲开始,一节成功的好课从引人入胜的精彩导入开始。在教学实践中,精彩恰当的课堂导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和探索热情犹如倏然拉开的帷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一个精彩的舞台;犹如悠然流淌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动人的乐章。那么怎样“导”入新课,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呢?我认为应热门话题、情感等方面来对思想品德课堂导入进行改革,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以热门话题导入,让课引人入胜

一节课的开头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却往往影响到整节课的成效,导入得好,如一剂亢奋药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情感,反之则如一剂安眠药,不讲则已,一讲便进入眠状态。导入应象磁石一样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的导语就要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如年级册第单元第三课《保护个人隐私权》中自觉尊重个人隐私权这一知识点时,我运用2008年时政热词“人肉搜索”以及相关案例导入,引导学生从正反两面探讨“人肉搜索”的利弊,在学生积极辨论过程中我在适当时机提示学生“人肉搜索”是否将别人不为人知的秘密公之于众,进而引出“尊重他人隐私权”。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并使这种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维持下去,这是堂上小测等思想品德课传统导入方法无法做到的。

2、以音乐导入,活跃课堂气氛

前苏联著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知识点不同,可适当改变传统的讲授法导入,采用一些音乐导入来提高教学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如在导入七年级册第单元第三《男生女生》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先欣赏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轻松欢快的童音让我们一下子陷入很多美妙的回忆操场上下课时暑假里……无不充斥着我们快乐的身影。然后我就以这样的开场白来开始新课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激情洋溢的青春期而我们现在正处于这个时期青春期的男女关系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那我们如何来度过这个敏感而又美丽的时期……”这样通过教师巧妙运用音乐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学习的积极性开始高涨,使这一节课一启动便进入良性运作状态。

3、以情感导入,让学生产生共鸣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为我独尊”的观念,用积极向上的情感感染和调动学生,以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课堂上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恰到好处的体态语都会激发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情感教学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产生或多或少的生感悟。如七年级下册第单元第课《直面挫折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知识点时,我《千手观音》视频作为新课的导入,介绍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通过声音的振动来感受他们所不能听到的常人的音乐并用他们仅能用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在观看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眼中含着泪花,那是被一种精神所震慑的。我就巧用这一情景,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人生难免有挫折,我们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也会遇到失利和失败。我们要学习千手观音中的那些聋哑人,他们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向困难发出挑战的勇气,更是我们正常人应该有的。我们要善于把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从而获得成功,实现生的价值,享受真正的人生。教师通过创设视听情境,为学生进入课堂和生成知识奠定基础,让学生从感观升华到情感,把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揉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种激情智慧综合生成过程。情感教学使预设的教学活动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生成性让思想品德课充满活力和激情,成为学生成长的快乐天地。 

二、重视交流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应重视学生交流合作。正如朱慕菊所说:“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学会交流,是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学生在交流中,容易形成相互合作的探究精神。在我们社会日益信息化、合作化的今天,懂得交流、善于交流尤为重要。学会交流,既是一个学生交往能力的表现,也是一个学生个性张扬的表现,更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渠道。要注意的是,学生交流前,一定要有准备。教师要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把交流的内容整理好。只有有了充分的准备,所提出的的想法才会有理有据,这样的交流才会有效。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探讨一个问题时,问题一经提出,教师马上让学生交流,这种交流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交流,是没有成效的交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中培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概括的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调控情绪》中“我的情绪我做主”这个知识点时,我首先让学生列举自己或同学的情绪处理方式,学生争着发言:考试成绩不理想,骂人、抓头发、摔课本、推倒桌椅;同学冤枉自己,独自生闷气;找不到课本,将抽屉的所有的东西都倒出来然后出去玩,过后,他们的情绪都有了变化。然后提出问题:(1)你认为他们能否控制情绪?(2)你认为他们的方式可取吗?学生从事例中结合生活实际肯定会得出他们不能控制情绪,然后去分析不可取的理由,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要学会控制情绪。整个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且让学生对情绪控制有自己的感悟,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充分地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让学生说,让学生评,让学生想,这种交流合作才会加深理解和体验,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会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所以教师能否指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新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很重要。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学会用课本的原理、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联系,在学习中要注意把教材知识与时事热点有机联系起来,学会运用教材知识对时事热点进行分析、思考,或用教材知识来说明热点问题,或用热点问题来印证、充实教材知识。除了联系时事热点还要联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相关教材。留意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加深自己对社会了解和对事物的判断;把教材知识与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思考,例如在讲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三课《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个内容时,我要求学生联系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民族团结》这课内容学习,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巧用“点睛之笔”作结,让学生巩固知识

思想品德教学的结尾是整课的点睛之笔,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对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提炼,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及技能更好地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教师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精炼的小结能为思想品德课堂写下完美的篇章,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改革自身课堂教学,多想一想怎样小结,学生才会印象深刻,记忆犹新。例如在复习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考点结尾时,我提示学生数一数本节课的内容有多少个:一个最基本国情、一个矛盾、一个任务、一个标准、一条路线、一个中心。再引导学生将六个内容概括为六个“一”:“ 牢记一个最基本国情、解决一个矛盾、完成一个任务、把握一个标准、坚持一条路线、抓住一个中心对本节复习课作了高度的概括,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住这些考点。实践证明,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小结能提高教学实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与教材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学生成了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了他们的各种能力。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认真研究自己所教学生的特点,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品德塑造有机统一起来,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参考文献

    [1] 吴柳,素质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周家亮思想品德教学研究与设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