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5
莫金喜 高要市南岸初级中学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思想品德》新教材,选取了许多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作为主要素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同步发展。然而,我们发现,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仍延续着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突出表现在:在教学方法上,重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在教学内容上,重课本知识,轻生活实践;在学习评价上,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
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推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呢?依据多年思想品德的教学工作经验,我对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产生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的过程,而交往是个人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因而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情感因素在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要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悟出做人的道理,选择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对学生真实情感的表露要给予尊重,避免使用刺激性、挖苦性、旁敲侧击等不良语言或以冷漠的态度伤害学生感情,这无益于主体性的发挥。同时对学生要有高度的信任,相信他们对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在双向交流中,教师要淡化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对于学生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如所说答案与众不同,教师要予以尊重和保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当学生对教师原来的设想或所讲的内容提出异议而又十分有道理的时候,教师要放下架子,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给予高度评价,使他们在自己的创造中,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加自信心,发展创造力,学做事,学做人。
二、精心高质的导入是产生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诱发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方向。成功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课堂内,使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为整堂课奠定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恰当的导入方式,比如通过演讲、音乐、漫画、故事、小品、诗歌、谜语等方式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通过采用这些方式导入,能使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因此,在导入新课时,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将学生迅速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为使课堂导入富于激情和有趣,导入材料的选用应注意典型性和真实性,导入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必须有内在联系,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教学内容上。导入的问题设计应在学生的生活体验范围内或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不能太难太抽象。教师要精心设计,大胆创新。
三、精彩的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本质和关键
课堂教学有效性本质上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效果如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1]在“以学论教”和“关注动态生成”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思想品德课堂活动必须精彩有效,以较少的投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体验,主动思考,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努力创设适宜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比如时政搜索、设疑导思、课堂辩论、小品表演、小组讨论、视频播放、小组竞赛、角色感悟等。这些丰富多彩又富有教育意义的课堂学习活动,是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陶冶、能力培养、人格完善的关键环节。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将大量的学习实践活动引入课堂,目的在于改变原有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形式的新途径,这对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意义。[2]
在开展课堂活动时,必须注意避免下列问题:活动目标不明确,流于形式;参与活动的学生少,覆盖面窄;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没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无法对课堂活动进行调控。要避免上述问题发生,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与机智灵活的调控能力。例如,在学生“互动探究”环节,为确保探究活动主题具有深刻的意义,我认为所选择的话题必须便于争论又不产生歧义, 要密切注意小组讨论的组织和规范,坚持课堂活动的开放性,做到既有情境又有问题,既有活动又有体验,既有问答又有对话,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联系生活实际,是产生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伟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正是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讲粤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中主题调查“祖孙三代生活的变化”时,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我市近年来发生的变化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年轻时的生活状况。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谈谈我市的变化,学生畅所欲言,历数市区的巨大变化:平房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著名企业如碧桂园和祈福海岸等进驻、城市绿化明显改善、私家车进入普通家庭等。然后我让学生讲述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祖孙三代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学生迫不急待抢着发言。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思考、分析我市和祖孙三代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深化学生的认识,实现了知行的和谐统一,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了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教师在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时,要注意不能占用学生太多的课外时间,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通过有实效性的体验活动设计,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收获,在体验中成长。
五、重视“两基”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强调:“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可见,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两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应该重视“两基”的教学,而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3]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时事、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特别是要思考所学知识与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是否相结合。例如,讲到“传承文化 推进创新”中去旧文化陈腐之糟粕时,就要联系到生活中存在的封建迷信思想等;讲到“公民对国家履行的义务”中维护祖国统一时,就要联系到台独分子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的危害等;讲到“面对挫折的不同态度”时,就应联系学生在学业、生活、人际关系中遇到的挫折等;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时,可拿出一些商品让学生当场鉴别真伪,如仿冒“999”皮炎平、仿冒的“营养快线”、仿冒的“双星”运动鞋等,这样学生非常感兴趣,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而且增长了生活常识与经验。教师再进一步引申到其他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让学生谈一谈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的感受,最后引导学生找出解决的办法。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新课程理念的不断确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更加重要。我们应该积极落实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把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变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乐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既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下一代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文吉吉,有效教学及其实施策略,人民教育,2009。
[2] 林炳珍,适应课改形势.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2008。
[3] 缪顺学 ,谈新课程下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现代教育科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