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5
詹江南 汕头市达濠中学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
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设计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参与、践行和思考。教材不仅重视传授道德知识,更重视以其内在召唤力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激发他们的道德需要,激励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帮助他们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教材具有情境化、生活化、思维化、活动化、综合化和主题探究等特点。教材一改过去以说教为主,变为与学生平等对话,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师生之间共同探究,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强调体验和内化,较大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但目前在实践中课堂教学存在不少误区,主要有:
1、颠倒《课程标准》与课本的关系。教学过程不是以《课程标准》指导教学,而是用课本引领教学过程,不明白《课程标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地位;
2、照本宣科,不敢也不愿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再处理;
3、课堂作秀,心中无“三维目标”。把“自主学习”变成“放羊式”教学;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上级听课时才用的“花招”,让学生乱讨论,然后“一窝蜂”作答;把“探究学习”变成了学生自己做课辅资料上的作业;
4、忽视时政,冷落热点。部分教师未能在平时关注国内国际重大时政,没有依据党和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处理教材;
5、“满堂灌”教学和简单说教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从而厌学逃学。
二、改进教法是走出误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前提。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断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兴趣是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
1、亲近学生,注重培养师生情感。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思品课需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教师亲切和善的教态,生动幽默的语言,以及给予学生鼓励的目光、神情、手势等体态语言的运用,都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老师的微笑、老师的激情,都会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欲。有老师微笑的课堂,学生们的情绪就会稳定,心情就舒畅;有老师满怀激情的课堂,师生互动就活跃,学习就高效。
2、结合热点,让时政进课堂。如:学习《明确社会责任》时,以2008年中国申办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为突破口,让学生自己开展“我为办好奥运会和世博会做些什么”来让学生认识自己作为新世纪的中国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3、刺激学生求知欲。学生的求知欲越强烈,学习兴趣就会越浓厚。例如:在讲初三《思想政治》第六课中“依法参与政治生活”这一内容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围绕2010年3月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召开期间众多网民通过网络向温家宝总理提问这样的事情谈谈自己的认识,再就我国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以及采用哪些途径行使政治权利等提出一些与课本有联系的实质性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在这一问一答中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的求知欲,并在欲望的指使下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最后明白我国公民享有监督权、建议权、自由权等广泛的政治权利,公民可以通过向人大代表反映、或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向有关部门反映、或通过媒体进行监督等来行使公民的监督权。这样学生就可以比较轻松的掌握知识,并在轻松中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4、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提出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明确提出: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因此,政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多观察、多思考。例如;在讲授改革开放的内容时,我先放音乐《走进新时代》,然后启发学生:歌中“东方红”是指什么?“春天的故事”又是什么?“高举旗帜”的“旗帜”如何理解?每个同学听后都积极思考,都急着想知道老师接下来的讲课内容,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样学生就能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二)、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可以采取语言创设、语音视频创设、表演、游戏等形式创设、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我和父母》一课中,在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后,我给学生讲述几个父母以自己的生命换得子女生命的故事,强化“爱”的情感体验。许多学生听了这几个故事,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深切地感受了父母对子女的爱心。此时,我再及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谈对父母的感情。结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很多学生讲述了父母关爱自己的小故事,非常感人。又如:在讲授初三政治《民族精神》一课时,教师用充满哀伤、悲愤、激昂的情感朗诵诗人戴望舒的诗《我用残损的手掌》(见人教版九年级教材),学生听后深受感染和教育。通过如此创设教学情境,学生乐于参与学习,在积极情绪中掌握知识,升华情感,提高情操。
(三)、转变教学观念,增强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观念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绊脚石,转变教学观念是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首要问题。转变教学观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牢固树立“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观念。 2、转换教师课堂角色。教师既是示范表演者,同时也是学生活动的指挥者,还是强化记忆者、监督执行者。布鲁纳在他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提出了“发现学习”。他认为:“所谓学科的教学,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儿童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引导、启发,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使学生养成“自我推进”的能力。
关注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参与是我国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四)、大力开展“创新教育”,留给学生足够的课堂思维时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如,在讲授“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这一框时采取分组比赛的形式,分“才华才识展示”、“问题创意展示”、“金点子展示”等环节,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己解决问题,以亲身感受和喜闻乐见的事例得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样,学生“敢想、敢说、敢创”的精神得到激发,也在自己的积极参与中理解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原因。这种教学不求讲深讲透,而是讲七分留三分,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去探求,自求其果,充分享受含英咀华的乐趣。
三、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为了更好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政治教师必须做到:
1、树立《课程标准》至上的观念,实实在在地用《课程标准》统帅整个教学过程。
2、研究教材,把握精神实质。教师要从《课程标准》的高度审视教材、组织教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材思路,并按此思路对学生所用课本进行改、编、删、换等形式的再处理,使教材准确体现《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容易学,积极主动学。
3、通过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目的。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彻底转变被动听教师讲的陈旧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切实培养学生获得新知的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四大基本能力;其次是注重练习题型的设计。多设计一些训练学生搜集、整理、观察、判断、辨别、鉴赏、理解、感受、体验、参与、交流、沟通等各种能力的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的习题,最后是教给学生各种题型的答题方法、思路、规律、模式,培养学生的答题应变能力,提高学习成绩。这些都需要教师本身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
4、多渠道提高政治课教师教学基本功,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保驾护航。这些渠道有校、区、市、省级教师教学基本功评比,校本教研中的专题讨论、课题研究,同一备课组集体备课、集体研究,校、区、市级公开课开课和听评课活动,学历培训,在职研修班进修等等。笔者曾多次参加各级别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往往有课堂教学的环节。通过比赛,积累了不少课堂教学的经验,这为自身平时的课堂教学提供许多有益的帮助。
5、努力钻研,使自身朝“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现代教育必须以思维教育代替记忆教育,必须改革课堂上注重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储存知识的状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严谨治学的作风,科学分析的能力,努力钻研,认真总结,将经验上升到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使自身朝“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改变课堂教学的“五多五少” 现象,即教师讲的多,指导学生学的少;死记硬背多,独立思考少;浅层次的问题多,深层次的研究少;肢解课文分析多,整体理解综合少;动口多,动手少。为迎接大教育的大发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教师要学会“八会”,即教学理论会掌握,教学原则会运用,教学媒体会使用,教学风格会创造,教学模式会提炼,教学观摩会评析,教学专题会研究,教学经验会总结。
结束语: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关键在教师,主体在学生。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和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学效果,因此,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学习参与度,真正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4)聂衍生:《简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内涵》,《上海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