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5
陈挺 阳江市阳春春湾中学
一、利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品德课的导入,不仅是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对课堂教学有重要作用,而且它本身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条件下,兴趣能转化为动力。为此,在上每节课前,都要精心选取相关的新闻材料、歌曲、动画、声音、视频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这样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例如我在2010-2011学年度教学八年级思想品德第六单元第1框课:“我们的人身权利 ”中的“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时,播放了柬埔寨送水节发生踩踏的事件及我国学校发生踩踏的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当我们看到鲜活的生命顿时消失的瞬间你想到了什么?从而激发学生从内心深处来感悟生命的宝贵性和重要性,同时也激发学生迫切学习怎样依法保护生命健康权的愿望,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 ;在2011-2012学年度我教九年级思想品德中第二单元第1框课:“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播放了《走进新时代》的歌曲及歌词,让学生从歌词中找出中国人民富起来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既是对上节课的复习巩固,又恰当地引领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同学年年教学九年级第三单元第3框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走科教兴国之路”时,把“神舟九号”发射时的场景及声音制成课件,在新课导入时恰当的展示并播放“神舟九号”发射升空时“轰!轰!轰!”的声音,顿时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情绪高涨起来,此时我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提问:你看到和听到的有何感受?针对学生的回答,衔接过度到本节课的学习。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加深记忆,同时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导读问题,自主探究。
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学习的内因来自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心里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探究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给学生以帮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树立信心,明确学习的目标,掌握学习方法,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因此在教学每一节新课前,教师都要认真地备课,做到备好教材,把握重难点,理清知识结构,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基本问题,例如:在2010-2011学年度我教八年级思品第一单元第2框课“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个框课中属于“是什么”的问题有:公民身份的认定、以及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等;属于“为什么”的问题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属于“怎样做”的问题是:公民应如何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把这些内容理清后再精心设置成问题,制成导学案,印发到每个学生手中,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本节的内容,并要求学生用铅笔 (便于在下面的环节中补充纠正)在课本上用不同的符号加以标记:用双横线标出问号,用单横线标出答案,用序号1、2、3使问题系统化,同时教师要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来鼓舞学生:“看一下那些同学找到的答案最准确。”这样既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合作交流,达成共识。
合作是一种力量,也是一比财富,善于合作往往有助于事业的成功,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都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合作学习,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彼此交流,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有助于取长补短,弥补个人知识的不足,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积极地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既是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新世代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之一。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完本节之后,首先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让学生前后位四人一组,相互交流学案上的问题,方法是:每个同学根据学案上的问题轮流回答,其余同学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本小组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用三角符号标出,可以问到其他组成员,也可以问老师。其次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对于学生在和作交流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不可能在巡视中都能得到解答,这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方法是:把本班学生以排为单位分成四个大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一组代表提问二组中任何一名同学,二组代表提问三组任何一名同学,依次类推以比赛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每个问题10分,每个组的学生回大完毕后老师及时评价,并在黑板上给每个组得出分数,根据分数选出优胜小组。这样既调动了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对那些上课不爱动脑筋学习不认真的同学是一个极大的鞭策,因为小组代表为了使自己组成为优胜小组,一般会提问他们,因此在合作时他们会积极询问好同学,小组成员也会督促他们的学习,才能在提问时不出丑,不给自己的小组摸黑;也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明确了答案,巩固了知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之一。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我们都离不开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等,我们总要参与、总会参与。在生活环境中,我们都有着各种体验和感受,这是最真实、最原生态的生活素材。例如:在学习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七课第3框课“维护消费权益”学生了解了消费者依法享有的6项权利和较容易受到侵害的五项权利,明确了专门保护消费者的法律,懂得了作为消费者怎样依法维权后,教师就要联系学生的实际设问:同学们你和家人在消费过程中的权利有没有受到过侵害? 如果有请你叙述一下过程,你们是怎样做的?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请同学们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大多数同学都回答在消费中权利受到过侵害,但都忍气吞声了,只有少数同学和家长找经营者协商和解,更没有找消费者协会调解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在学生明确了在现实消费生活中怎样维权的基础上,又列举了三鹿奶粉导致婴幼儿患结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1、在案例中消费者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并结合材料来分析(人身财产、安全权,知悉真实情况权,公平交易权)2、你在案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1)消费活动的参与者都要按照诚实守信的原则参与消费活动,依法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2)消费者要对制假售假行为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如何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请你从国家、社会、个人3个角度提出建议?这样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中,引领学生回味、感受,循循善诱,启发理性思考。这是从生活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有效转化过程。
五、交流分享,构建体系。
书本上的表层知识显得零乱、分散。这种知识往往最容易成为呆板的知识。要活化这种知识,首先就要将其系统化,即挖掘和呈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结构网络,如同搭建“知识树”,让学生“既见树木,更见森林”科学的建构,才有利与实现知识的重组。同时,也只有作为“知识树”的一部分知识,才最容易被主体吸收、内化,学以致用。因此毎学完一节内容,都要让学生及时总结归纳,行成体系。方法是:同位分享交流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认识上有哪些提高?行为上有哪些要求?然后根据课本的思路和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构建知识体系。指名同学到黑板上构建体系,再根据体系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及时评价、补充。
总之,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一个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惑和矛盾的过程,又是一个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我们教师要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互动空间特别重要,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归纳、点评,使师生、生生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在这个和谐互动平台中,师生、生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又有思维的撞击,同时训练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辨证思维能力、参与活动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有效。
参考文献:
[1]段增林,哲学教学中运用故事时要重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J]2004,5,22-23
[2]杜明旭,谈思想政治课的趣味开场,思想政治课教学[J]2004,7-8,54-55
[3]韩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