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国教育研究 >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体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魅力所在

发布时间:2017-03-15

 黄彩玲    中山市港口中学

在新的历史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往往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 在教学工作中存在要求太高、内容太空、方法太死等弊病, 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 以致于许多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内容空洞、牵强, 难以认同, 因而使思品课教学信度不高, 教学效果也不好。当前虽然很多老师也知道必须要进行课堂改革,可是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还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当前的思品课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弊病,例如: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德育知识、考试知识的灌输,而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方法上,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活动和学生体验活动主体地位,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现,也使我们的德育目标难以贯彻,学生的“知信行”不统一给我们的教育又带来了新问题。对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研究和探索则成了当前素质教育形势下的当务之急。

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是践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教学方式,也是我们解决学生德育问题,实现“知信行”相统一的有效途径。学校思想品德课应顺应时代潮流, 适应学生对新知识自主追求的要求, 改变过去“我说你听”的方式, 大胆跳出单纯依赖正面灌输的传统做法, 把体验式教学引入课堂, 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能触及心灵深处”和学生乐于接受的过程, 达到有效教育和有效学习的目标。

一、体验式教学实施的策略

1、结合课程内容,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注重实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实践性,它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的弊病之一是脱离生活,脱离学生的实际,理论说教得多,学生实践的少。而在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就必须联系学生生活,否则“体验”无从谈起,“体验”就变成了无源之水;同时,要注重在体验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使学生体验、感悟、反思和升华。

例如,在讲授《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时,“消费者的维权途径有哪些?”如果是纯粹的灌输和讲授,学生是不可能把这些途径入心的,他也不知道如何运用。如果让学生通过举例、课堂讨论、实践调查等体验活动来认识和理解运用掌握这些途径,通过实践来体验这些途径,又通过课堂体验进行实践,这将促使学生更积极的把所体验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也将使思想品德真正具有实效性。

2、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和身心特点,尊重学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体验,是具体的、个人的,是有个体差异的,每一个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即使在同一个情景下体验的情感也有可能不同。现阶段的初中生生活视野比较广,思想比较活跃,有自己的主见,同时好奇心强,可塑性强,喜欢接受新事物。因此,作为老师要实施体验式教学就必须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做到平等对话,才能为“体验”创设一个良好的师生氛围和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创设体验活动时要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在倾听他们的体验时要多一份耐心,少一些偏见,做到心平气和,设法去理解学生的情感和需要,不能用说教来代替体验,用命令来代替对话,否则,这样的体验是失败的。

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和谐,体验的效果就越好。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才有可能不断激励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多元互动的体验活动

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任务的不同,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师的自我风格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以教学方法和手段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把抽象的知识通过声音、图像等直观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充分体验;也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等活动,甚至是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总而言之,教师要尽可做到“教育最优化”,加强学生的个人体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魅力,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二、体验式教学实施的途径

1、课堂上的体验——主题体验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实施体验式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题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情景,运用合作讨论的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感悟,使学生获取知识和养成良好品格。在课堂教学中的体验,一方面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体验氛围;另一方面要注意结合学习内容,以学生的生活背景为载体,灵活采用多种教育手段,例如:多媒体、课堂讨论、课堂辩论、表演小品、情景模拟、实验操作等方式方法帮助学生体验,促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体验式教学中,老师要大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老师充当引导者和合作者身份,帮助学生参与体验,并且通过大量的体验活动使学生能把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从而外显为良好的行为,提高教学德育效果。然而,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由于各个主体间存在种种差异,体验会各不相同,会得到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情感,甚至产生消极体验。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体验,允许学生从自身角度去审视和体验生活,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形成丰富的体验。同时,注意对产生消极体验的学生及时予以正确引导,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健康情绪,使学生进入良好的体验状态。

总而言之,积极主动创设多元互动和谐的教学课堂,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自主体验,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能力,践行道德知识,是体验式教学的归宿,也是我们课堂上体验活动的依归。

2、课外活动中的体验——实践体验

现代大教育观认为“教育即生活”, 思品课教学的最优化,一方面要立足于课内,以课内为基础;另一方面,还应努力向课外发展,使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只有开放的、多元化的课堂,才能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知中获得感性经验,促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提高。 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 创造各种条件, 通过让受教育者走向生活, 走向实践, 自己体验, 自己感悟, 比传统的理性教育的效果会更好。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课的组成部分, 撰写政治小论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剪报办报、组织竞赛等课外活动, 都可以作为政治课教学的必要补充。开展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 不仅会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体验中不由自主地接受教育, 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感染性, 起到“春风化雨”的教育效果。

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把政治课教学课堂延伸到周边社区、党政机关、厂矿企业、乡镇基层,乃至整个自然界中。如在讲授《承担责任》一节内容时,为使学生对“责任”有更透彻的理解,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在活动体验责任,承担责任,升华思想,落实行动。这种实践效果是课内教学无法达到的。

在《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集镇上,公路旁,河道边等地方调查环境问题,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及保护环境的紧迫性。事后,还组织部分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和环境保护的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体验深刻,而且带给学生的是无形的影响,促进了道德教育的生成性。

 

参考文献

1刘惊铎著:《道德体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马克斯·范梅南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高慎英、刘良华著:《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辛继湘著:《体验教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郑金洲主编:《体验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7肖海平等:《体验式教学:素质教育的理想选择》,《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