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国教育研究 >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挖掘林大钦状元文化资源 提升青少年思想品德修养

发布时间:2017-03-15

 黄素龙  汕头市潮阳第四中学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价值观明显多元化。受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少青少年亲情淡漠,贪图享乐,品德的缺失相当凸现,成为当下许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历史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1]作为潮汕历史上唯一的文科状元的林大钦,从小刻苦读书,奋发向上,至孝尊师,对当今广大青少年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教育工作者必须开发、利用这一极具丰富教育价值的地方课程资源,以提升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修养。

一、当代青少年思想品德的缺失现象

当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养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呈良好发展趋势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部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养出现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艰苦奋斗精神淡化 

当代的青少年生长在和平环境中,又处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年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使青少年很容易产生追求物质生活、贪图安逸享乐、不想艰苦奋斗的倾向。谈及以往的艰苦生活,他们一脸漠然,满不在乎,甚至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部分青少年在生活上贪图安逸、铺张浪费、只求享受、不愿付出;学习上不求上进,不愿刻苦努力,缺乏坚忍不拔、顽强进取的精神;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上缺乏艰苦生活的锻炼和对生活逆境的体验;观念上缺乏竞争和开拓创新意识。

(二)拜金主义现象严重

拜金主义崇尚金钱万能、金钱至上,并认为金钱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金钱的顶礼膜拜深深刺激和影响了当今青少年的金钱观。一些青少年家庭条件并不宽裕,但出于虚荣心,或是为了掩盖自己的自卑心,一方面,他们要在人前相互攀比,追求高消费;另一方面,他们就要无度地向父母提出超越实际可能的生活要求。有些青少年用金钱衡量一切,包括亲情和友情,在他们眼中,人人都是为了金钱而忙,金钱能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

(三)感恩思想淡忘

由于受到家庭的溺爱等因素影响,青少年群体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较为普遍,部分青少年感恩、报恩的意识比较差。表现在:认识层面上不知恩、识恩;在情感层面上不感恩;在行为上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对他人漠不关心也不知道如何去爱护关心他人;不愿与父母、、朋友进行正常交流沟通,对于父母的训导和忠告置罔若闻不懂得体贴父母的艰辛,甚至抱怨父母无能。更有甚者,他们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更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为了逃避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自杀。 

二、林大钦状元文化具有提升青少年思想品德修养的影响力

地方文化以它独特的文化教育功能,在提升青少年思想品德修养方面担当着一个不可低估的角色。林大钦状元文化是一种珍贵的潮汕民间文化,为青少年提升思想品德修养准备了一部优秀的教材。

(一)林大钦状元文化具有激励青少年勤勉好学的影响力

在潮汕历代名贤中,林大钦以其聪颖,才思敏捷而著称,为潮汕人世代传颂。林大钦的聪明、才华,主要得益于他的勤勉好学。林大钦自小家境贫寒,但他从小的嗜书好学,勤勉好学。十周岁时,林大钦随父进府城,在书肆中见眉山苏洵的《嘉祐集》,心绝好之,爱不释手,伫玩移日不能去,遂求父亲购回,日夜攻读。后又熟读苏轼,苏辙文章,并加以融会贯通,深得三苏笔法,以至“操笔为文,屈注奔腾”,气势酷肖三苏,尤以工诗善对闻名遐迩。林大钦十六周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更为困窘,独自与母亲一起生活,常给人家抄书也为生计,但他求学之心弥切,仍贫不改志,安贫乐道,发奋攻书。他没钱买书,便向人家借阅,幸得族伯举人林廷相、林廷泰借与万卷藏书阅览,遂博通子史百家。

(二)林大钦状元文化具有提升青少年感恩思想的影响力

林大钦的感恩思想首先体现在他事亲至孝。林大钦老母体弱多病,他又为人至孝,是促使他弃官归田的因素之一。在他中状元之后的第二年,翁万达出京知梧州府,他即去信陈诉:“老母卧病侵寻已七八月,此情如何能言,今只待秋乞归山中,侍奉慈颜,以毕吾志”。[2]林大钦为其母病而乞假奉母南归。回潮之后,他曾为养母故营造府第。又因感“土木之华,豪杰所耻”,加以“力之不逮”,所以迟迟不得进展。老母一死即认为已完工的一部分“已为废物”。[3]因此深感无能力也无必要将宅第建成了。林大钦的老母亲于庚子年(1540年)死,他更是万念俱灰。嘉靖二十四年(1545)葬母于桑浦山之麓,而他则在归途中病卒

林大钦的感恩思想还表现于对朋友老师的诚挚。他在给孙西村的信中就表明了“不于富贵贫贱上起分限”的心迹。在给王汝中的信中也极力阐倡:“交浅言深,君子所戒”。未出仕时,挚友洪震父,许郁园相继早逝,他都亲自为料理丧事,扶棺修墓,克尽辛劳,不以存亡易心;高魁中后,依然与谢生、黄生诸旧友过从甚密,不以贵贱易情。他夺得高魁,不忘他的老师黄石庵先生的栽培,把其迎到北京居住。回乡后,尽管经济不宽裕,还为他的老师修建了一座住宅。现在澄海县隆都镇龙美村的“状元先生第”,就是林大钦当年建给他的老师的。

(三)林大钦状元文化具有提升青少年人格精神的影响力

在封建社会,功名是文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但功名往往又跟人格产生矛盾,成了文人两难的选择。刚踏上仕途的林大钦豪情满怀,“少年负逸志,厉翮思远戾”[4]。林大钦极其重视个人的气节操守,两年后却辞官归隐,这固然有母亲老病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他不愿意与当时的权臣同流合污。正如清代方孝标所说:“东莆公生平虽不少概见,然而遭盛时,遇英主,又出永嘉贵溪之门。二公始皆得君甚,公既为天子所特拔,二公必左右之。使公少委蛇期间,岂不能驯致大位。”[5]林大钦的两位座主汪铉和张孚敬都是当时深得皇帝宠信的权臣,也是群僚侧目的权奸,在这种情况下,林大钦惟有归隐以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后来也有几次出仕的机会,但林大钦都拒绝了。这样,在维护个体人格的尊严和功名之间,林大钦选择了前者。他宁可偏处在这东南海隅,执着教鞭,过着清贫洁白的生活,不愿回到繁华的京都去。为此,他还赋写了一首《斋居诗》以表明心迹。诗云:窈窕青雪子,流连沧海思,帝乡不可愿,芳草长相期。”林大钦就是如此洁身自好,又如此安贫若素,以至于尚在人世,就穷得连状元府的筹建工程,也得全仗工部侍郎陈一松、兵部尚书翁万达的资赠。由于天不假年,结果落得个府存墙而无堂屋,门存框槛而无扉的的残败景象。他死后所御赐的所谓状元粮山也只不过是一片墓地。不难想见,其生前身后都是十分寒酸的。

三、加强青少年学习林大钦状元文化的若干对策

提升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修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林大钦状元文化具有提升青少年思想品德修养的丰富资源,教育工作者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青少年对林大钦状元文化的学习。

(一)出版林大钦状元文化的青少年读物

数年来,林大钦状元文化的研究已见成效,但所取得的成效仍是初步的。目前尚未出版林大钦状元文化的青少年读物。要加强青少年对林大钦状元文化的学习,无疑需要出版林大钦状元文化的青少年读物,而出版的林大钦状元文化的青少年读物应配上相应的插图,因为图画带给大脑的刺激远远比单纯的文字叙述要强烈、直观得多。[6]这也符合进入读图时代的青少年的需求,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林大钦状元文化的兴趣。汕头学者曾指出,潮学研究虽不能说“后继乏人”,但后备力量缺乏则是众所周知的不争事实。[7]出版林大钦状元文化的青少年读物则可对这一状况稍作改观,一方面它有利于加强青少年对林大钦状元文化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和扶植年轻一代的潮汕文化爱好者和工作者。

(二)组织青少年参观状元第

状元第位于潮安县金石镇仙都乡据《仙都乡族谱》的记载,状元第占地面积有100亩(66600平方米)。其主体建筑面积约有12亩(7000平方米)。状元第的前庭有一个高大的石门框原来是一座牌坊亭虽然看不到原来的模样但一根显得很沉重的石梁压着两条宽阔高大楹柱的石门框两侧楹柱配上的一对石鼓和一条宽40厘米、高35厘米长的石门槛,突显当年主人的高贵。踏上石阶“状元第”三个大字从远处映入眼帘。原有两个主厅已遭烧毁还有一个主厅虽破旧但主体结构还算完整组织青少年参观状元第能让他们亲身了解林大钦洁身自好品格,必将有利于青少年掀起学习林大钦状元文化的行动高潮,从而引领青少年以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全身心投身到学习当中。

(三)邀请专家学者为青少年做林大钦状元文化的专题报告

为真正把林大钦状元文化引进校园,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林大钦状元文化,应邀请对林大钦状元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为青少年做专题报告,专家学者抑扬顿挫的讲述能使青少年对林大钦状元文化产生兴趣,同时对青少年灌输林大钦状元文化蕴含的勤奋好学、感恩思想等精神,使青少年继承和弘扬林大钦状元文化,随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开展林大钦状元文化的探究性活动

2001年启动的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教育工作者应借助课程改革的契机,构建和实施林大钦状元文化的校本课程,帮助青少年了解林大钦状元文化的来龙去脉,并开展林大钦状元文化的探究性课题活动。在研究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决定性作用。因为教师在此过程中能为学生创造灵活的、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学习环境,能确保学习环境的探索性。[8]青少年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应先从学习入手,通过上网、查阅文献、讨论交流等。在这过程中,自然而然激发青少年丰富情感,调动青少年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参与到继承和林大钦状元文化的行列中。

 

综上所述,林大钦状元文化极具教育价值,为青少年提升思想品德修养准备了一部优秀的教材。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加强青少年对林大钦状元文化的学习,鼓励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引导青少年以整体、综合的视野认识社会,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2](清)冯奉初:《潮州耆旧集》卷八《复翁东涯(时为梧守)》。

[3]黄赞发:《潮汕先民与先贤》,汕头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9页。 

[4]林大钦著,黄挺校注:《林大钦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5]方孝标:《林大钦集·序》,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2页。

[6]支小勇、刘美:《高中历史教科书插图研究——以人教、人民、岳麓版相关章节为中心》,《历史教学》2007年第11期。

[7]陈友义:《做好“六个结合” 提高潮学研究水平》,《潮学通讯》2007年第1期。

[8]许守斌:《重视“潮味”研究 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汕头教育》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