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5
陈争志 阳江市阳东县第二中学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德育生活化” 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思想品德》(粤教版)教材在这点有很好的体现,教材内容一改以往那种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以活泼生动的语言、图文并茂的版面吸引学生的眼光。同时,在内容编排上教材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成长中的我”这一主题,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新课程理念、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等更好地整合起来,落实“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课程理念呢?以下笔者将结合自己近年的教学实践,就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谈点自己的看法,聊以抛砖引玉,供同仁参考。
一、 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源于课堂上一个充满兴趣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并把教学情境的成功创设看成是教学活动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要成功创设教学情境,选择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素材,营造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的教学氛围,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例如在《我和父母》(粤教版七年级下)一课的教学中,新课伊始,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手阎维文演唱的《母亲》一曲,并把自己收集的母亲与孩子之间生活片段的照片做成幻灯片播放。伴随着优美动情的歌声,一幅幅生活照片从画面轻轻滑过。“喂奶的妈妈”、“教孩子走路的妈妈”、“冒雨等孩子放学的妈妈”、“准备晚餐的妈妈”、“迎接儿子归来白发苍苍的妈妈”……,无一不是生活中常见而深情的一幕,无一不饱含着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
一曲终了,学生的情感有了明显的变化,很多孩子的眼睛都饱含着泪水,整个教室被一股浓浓的亲情笼罩着。我适时提出问题:“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该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恰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言,“我要好好学习,不让父母忧心我的学业”、“等父母老了,我要多抽时间陪陪他们”、“我长大后,要赚很多钱,让妈妈不用再那么辛苦去卖早点” ……,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一下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学习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不需要老师太多的道德说教,也不需要课本太多的理论知识,只需要创设一个生活的情境,课堂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巧设生活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生活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鼓励、启发学生思考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探究式教学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但脱离生活实际的任何问题都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我们应从现实生活出发,积极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和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来巧设问题,并根据课堂动态加以调整,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交流中生成相关的观点,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课程理念。
如教学《处处保护》(粤教版七年级下)一课时,在讲授了课本的知识以后,我联系日常生活设置问题:“法律对我们作出了许多保护,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侵害未成年权益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你可以举出一些身边的例子吗?”,由于问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的生活体验瞬间被触发,立刻纷纷发言,“我有一位同学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他爸爸决定下学期不让他读书,让他到工厂里打工……”,“我家旁边的网吧经常容留一些未成年学生在那里上网玩游戏,甚至有时容留那些学生彻夜不归……”,“学校附近的书店经常向一些学生兜售含有色情、迷信、凶杀内容的‘口袋书’、影碟等等”……
一个联系学生生活体验而创设的探究问题,一下就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到生活的大课堂之中。随着学生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被发掘出来,课堂也就跟着活起来,学生在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中探究,很自然就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生活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没有体验就没有内化”,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应该“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一些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严肃的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轻松活泼的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实践中建构知识、感悟人生、培养能力,实现“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的课程理念,真正内化课堂的教学要求。
如教学《认识新伙伴》(粤教版七年级上)一课时,我考虑到刚进中学的学生面临着全新的人际环境,或多或少会有一种既想尽快认识身边的同学又不知如何入手,既想接近周围的同伴又羞涩紧张的心理。我决定在课堂上给孩子创设一个具体的实践活动,首先我在课前专门叫学生们准备了几张写着自己的姓名、兴趣、特长等内容的“交友名片”,然后上课时在班中开展了“认识你、记住我”的小活动,鼓励学生走出座位,去与其他的新同学交换“交友名片”,相互认识,勇敢地结识自己的新伙伴。
交友实践活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就克服羞涩胆小的闭锁心理,掌握了交友的方法和技巧,得到了交往的乐趣。实践活动的合理使用,有效地内化学生课堂学到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思想品德课少了许多说教,多了许多真实的体验和感悟。
四、拓展社会生活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技能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拓展生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讲授《自我保护》(粤教版七年级下)一课时,课本内容由于篇幅的限制,只能简单地介绍家庭生活和公共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技能。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明显有意犹未尽之感,为了拓展他们的生活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技能。我让学生分组开展生活内容的探究,以“发现身边的危险——化解身边的隐患”两个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发现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并让学生寻找化解的办法。结果,学生的兴趣盎然,在活动中发现和化解了许多“生活中的危险和隐患”,丰富了生活技能。
又如《对不良诱惑说“不”》(粤教版七年级下)一课,在完成课本教学内容以后,我发现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知识,但这种知识仍只是表面的、零散的。为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系统化、全面化,我布置学生课后分小组制作“小小安全手册”,把日常生活中应对不良诱惑的方法编排成册,并作为校园宣传青少年安全知识的小册子。通过这些活动,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的大课堂之外,学生在活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了课堂学习的成果,丰富了对生活大课堂的认识。
总之,生活永远是最好的素材,生活的每时每刻、每一事件、每一环节都具有教育意义,生活处处是课堂,“回归生活”必将赋予思想品德教学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生活化教学也将给思想品德教学装上“七彩的翅膀”,使之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最大动力,“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只有这样使思想品德课才能真正成为一门学生喜欢的、真实的生活课程。
【参考书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韩震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8
[2]、《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 吴一凡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才出版社2004.11
[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楼江红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4]、《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论》 邝丽港 王卫平主编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8
[5]、《政治新课程教学设计》 张杰 张艳萍 傅玉琴编著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6]、《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张耀灿主编 人民出版社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