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5
李玉仪 汕头市澄海苏湾中学
从事教育工作九年来,我一直担任的是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在初中三个年级的循环教学中,也积累了一些教学心得,心得虽然比较肤浅,但对于热爱教育事业的我来说,仍是弥足珍贵的。十年的教学经验让我在讲台上从刚踏出校园的青涩变为现在的从容。走向讲台,面向全体学生讲课,这可以说已经成为我每天教学工作的一种习惯,而在这样一种习惯中,我却感到这条路越来越难走下去。是学生的原因吗?还是老师的原因?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什么原因?我一直在不断地寻找答案,不断地思索,不断地尝试,同时不断地改进,在本学科的教学中改革、创新……
在我换了一个新的教学环境后,我期望着能看到全班同学一双双渴望知识、渴望学习的眼睛时,得到的只剩下失望。从那一刻我终于知道,在现在这种教学形势下,在思想品德课堂上面对大多数黯然无关的眼睛,只靠某几位学生的毅力来开展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我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在期望发光的眼睛之前,首先应该让所教的知识发光,让这些发光的知识吸引那一双双快阖上的眼睛,至少让学生对我们的课有所期待,让学生感到我们的课是有趣有用有新意。那么,如何在枯燥无趣的思想品德课堂上,让知识成为闪亮的发光体呢?以下是我担任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出来的探索心得:
短短45分钟,要让课本中所要教授的知识发光,必须了解要教授的知识是什么,以及面临的学情怎样。八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都是以成长中的学生为出发点,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的,这也是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八年级上册教材是帮助学生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待人处事,考虑到升上八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以家、校、社会三个方面为线索,教导学生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八年级下册教材以帮助学生能够主动维护权益,自觉履行各项义务为教育主题。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针对知识脉络和整本书的内容,并结合现在多数学生出现“懒学,厌学,不学”的学情,我在“乐教乐学”理念的指引下,首要的任务是大胆地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加以扬弃,让教学改革的春风真正吹进学生的课堂中, 多关注学生,让以生为主体的新观念深入人心。正如朱熹的诗中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即通过以下各个层次去组织教学,努力找寻知识的源泉,不断挖掘知识的亮点,让其放射出七彩光芒!
第一, 使知识“动”起来,体现趣味性和真实性。
八年级的《思想品德》的内容比较贴近生活,容易理解并引起共鸣,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就会缺乏趣味性,重蹈传统课堂的“填鸭子”教学,而失去了课改的意义,更别说达到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所以,在改革的课堂中,有趣是最基本要求,作为该科的老师,有责任让学生以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课本的知识,大胆地尝试,给学生一双飞翔的翅膀,鼓励并引导学生挣脱多年传统学习方式的束缚。让知识体现生动、形象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在课堂上多使用本门课程所配套的插图和幻灯片,或采用多媒体教学,也可以利用一些照片,实物,手工作品等教具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重新挖掘学生几乎消失的想象力,让课堂具备强劲的吸引力和创造力。如在上“我爱我家”这一框中的“大人讲我小时候”这一目时,我准备了我女儿的照片并在课堂上展示,同时讲述了女儿的一些趣事以及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用真实的事让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班里的学生回忆起小时候受父母呵护的甜蜜时光,并把自己的童趣讲给同学听。把知识生动化,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父爱和母爱,感受家庭温暖,在感激父母抚育、理解父母心情的基础上,给父母寄言。又如“男生·女生”这一框,考虑到新课改、新课标的要求,为了体现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材拓宽知识面,适当加深加宽知识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教育性。我选择采用多媒体教学,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采用类似讲座的教学模式,让男生、女生都参加到课堂学习中来,体现知识的真、善、美。
第二, 让材料为知识服务,体现可读性和能读性。
课本中的很多材料具有可读性,阅读理解好材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学习,充分利用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结论,是除了重视课本中的材料之外,我也特别重视利用课外的材料,在备学案时尽可能多地找到典型、有趣的实例,或者布置个别学生或全班同学在课前准备好能用、可用的材料,以供课堂上使用,提高教学效率。如在上“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这一节之前,我先布置全班同学带着问题“你如何看待网络交往的`自由'?这种自由有没有限度?”去网络上搜集资料,大部分学生对网络是比较熟悉的,但真正用于学习的却是少之又少,特别是一些成绩在中下层的学生,有的沉迷于电脑游戏而荒废了学业。为了让学生能查到更多好的材料以备课堂所用,我提出搜集到的资料必须有“三性”即可读性、能读性、能用性。另外,为了培养合作精神,我以课题的形式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分工合作。学生分别查到有关“上网的利与弊”的相关资料,再由组内的代表发言,展示课题成果并做简要的结论总结,学生查到的资料大多数能符合课前提出的要求,在课堂上这些资料也成为学生自己学好本课的关键,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质量,可喜的是这也成为教育学生如何合理上网的一个很好的时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学会了在网络中做到“信息节食”,学会了如何查到合适有用的材料,学到了合作精神,也体现了材料的可读性和能读性。
第三, 把知识变活、课本变薄,体现灵活性。
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思想品德课的主旋律就是“老师讲解——学生划书——课后背诵”。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靠的是死记硬背,这种传统教学总是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和意义。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对于教材中每一框题的重难点,我都会想方设法地按其特点去突破,寻找更多的背景知识,以不同的方式去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基础上能够轻松学习,知道知识的因果关系,列表比较是其中的方式之一。具体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帮助学生找出知识点中的关联性、可比性,从而让学生把书越读越薄,体现学习过程的灵活多样。如在讲完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的第四至五课,由于各种权利易于混淆,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知识,我根据相关的内容列出了表格,先让学生填写,再让学生找出共同点,比较其中的不同之处,并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身边发生的消费者权益受损害的实例,进一步巩固知识,活学活用,使知识从难变易,使书从厚变薄。附表如下:
权利名称 |
含义 |
具体表现 |
侵权行为 |
侵权实例 |
名誉权 |
|
|
|
|
肖像权 |
|
|
|
|
姓名权 |
|
|
|
|
隐私权 |
|
|
|
|
第四, 让课本中的知识更具实践性,让实践更具可操作性。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改革中,如何让知识具有实践性,让实践更具可操作性呢?最重要的是尽量让学生有机会参加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的实践活动,并让这些实践尽可能体现出可操作性,老师不仅可以花心思在课堂上创造一些实践活动,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课外实践。比如在学习“礼仪展风采”时,我设计了几个互动环节,通过讨论、小品等不同形式去开展实践活动。第一个实践活动是请班里的几名学生表现正确的站姿、坐姿和行走姿态,这个实践首先吸引了全班同学的眼光,全班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趁此时机,我提出要思考的问题:为什么要讲礼仪?由于有了实践,不少学生都能结合几位同学的表演发表自己的看法,个别同学更是讲得头头是道。接着我再趁热打铁,提出孔子所说的“不学礼,无以立。”进一步肯定讲礼仪的重要性。第二个实践活动是请班里同桌之间按礼仪要求与对方握手,让学生被可以亲身实践的知识所吸引,从而达到提高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另外,我还通过“打电话的礼仪”的小品去让学生体会思想品德和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思想品德来源于现实,让思想品德课堂体现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实践性、可操作性。
第五, 让知识成为课堂的载体、现实的答案,体现实效性。
以上是通过四方面介绍了如何让所要教学的内容变成课堂的焦点。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自己的探索之外,我还通过多听课,包括同组的或不同组的、同校或不同校的老师的课,学习和吸收其他老师的优点和长处,学习跨学科的知识,通过自学,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考试,学习更多可用、能用、必用的心理健康知识,并在各班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另外,我听了同科组的老师之后,学习到更多的教学方法,经过尝试改进,各种教学方法穿插采用,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那就是:在课堂上将知识贯穿于整个课堂中,让知识成为整个课堂45分钟的载体,并让学生从知识中找到现实的答案,用于现实问题的解答,从而体现出实用性,这很好地驳斥了现在一些学生的错误观点“读书无用论”。
我的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每一节,从预备铃响起,教师就让同学们准备好《思想品德》课本,由科代表带读,把新授课的内容朗读一遍。如“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这一框。然后在课堂都是以“正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实现正义——如何维护正义”这样的线索来展开教学的。最后再让学生分析以下的四个情景“情景一:在公交车上,小偷的手伸向一个乘客的钱包,旁边有人高喊“抓小偷”。情景二:一个高大的男生正在对一个瘦小的同学拳打脚踢。情景三:个别同学在考试中作弊。情景四: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被判死刑。”让学生分析上述情景中的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并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如果是你的话,应该如何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从而让学生在课堂的知识中也能找到现实生活中应该去做的正确做法,实现了新课标理念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体现知识的实效性。
以上是本人的教学心得及教学改革,可以说教学探索才刚刚开始,还需要其他老师提出批评并加以指正。本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将继续探索,继续做出尝试,找到一些更符合现在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交流方式,找到一条更能体现因材施教和个性教学的教学个性化道路,为每个学生构筑学习通道,让思想品德课堂上的新知识呈现出亮点和靓点,让源头的活水在思想品德课堂中锦上添花,让思想品德教学改革与时俱进,使那些无神的眼睛增加光彩并迸发出求知欲望,从而让知识的光芒与渴望的眼光在课堂上相互辉映,光芒四射,满“堂”熠熠生辉!
参考资料:
1.朱熹《观书有感》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4.《广东教育》2012年第6期
5.《汕头教育》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