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国教育研究 >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小议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山区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策略

发布时间:2017-03-15

 黄志明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二中学

    新理念指导下的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需要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完备的教学设施来实现。而我校地处经济欠发达的粤北地区,教学资源较为贫乏、教学设施不够完备,主要依靠老三件(黑板、粉笔、口)来开展教学,对新课程的实施带来较大的困难。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克服困难,顺利地实施新课程、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经我多年的教学探讨和实践,我摸索出克服困难、顺利地实施新课程、提高山区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应对措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及主导作用。要实现此措施,就要坚信“天道酬勤”的至理名言,落实“五勤”。

    一、勤研究——认真研究新课标,刻苦钻研教材,创新思品课堂教学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勤勉而顽强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除了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外,还要对所教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更要勤于研读新课程标准,熟悉新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创新思品课堂教学。我通过反复研读新课标,明确了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理念是“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标准要求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我通过钻研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写做到心中有数。如北师版思想品德教材,整套教材紧随着生活范围和生活经验的扩展而展开的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提炼出一个四单元循序渐进的生活主题逻辑系统,每册书都是按照“成长、交往、规则、理想”四个维度展开。教材编写特点:在单元底下,每一课由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主题构成课文的主题内容,以三个形象生动、简明易懂的基本模块的方式呈现。三个基本模块分别是“思想驿站”,此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通过事例、情境、场景故事等方式为开端,通过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从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思考他们面临的成长与交往方面的问题。“活动园地”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以主动探究的方式感受、体验和领悟课文所讨论的内容。“扩展阅读”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讨论内容的理解,扩展学生思考和理解的范围。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编写特点,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改变那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师讲条条干巴巴,学生背条条顶呱呱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启发式教学模式。

如我在上七年级《生命宝贵》这一课时,让学生课前准备了花草、金鱼、小乌龟、小鸟等动植物带到教室,让他们在互相观察中认识到: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精彩动人。同学们非常兴奋,对花草、小动物疼爱有加,呵护备至,由同学们热爱动植物开始,我又引导他们认识人的生命的独特性,并把事先准备的图片、录相,展示给同学们,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来源和生命的可贵,从而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怎样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使这节课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让每一位同学都受到了感染和触动,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而我仅仅是一个幕后的“导演”,演员是全班每一个同学,教材成了他们自己学习理解后的剧本。根据教材内容,还让学生走上讲台表演小品、演讲时政新闻;到黑板写要点、列提纲、出题目;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到农村,到社区了解社会,培养能力。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体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品德和习惯的形成,从而使新课标得以顺利实施。

二、勤积累——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留心身边社会生活,丰富教学资源

古人云: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教师只有扩大视野、增加信息量,才能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不断丰富,使自己的教学得以创新。如果没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教师的上课只会照本宣科,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要把思品课上得生动、活泼、有趣,教师除了要阅读大量与教材相关的资料外,还要关注新闻时事及身边发生的事,积累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不断地开发和利用思想品德的课程资源,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及活跃课堂气氛。教师通过勤积累,掌握大量的材料,在上课时适时引入,增加新的教学素材,学生更乐于听讲,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促进学生更乐学习思想品德课。     

例如在讲授九年级第一单元《认识国情 理解国策》之《1.3 振兴国家的战略和国策》这课书时,我依据课标设计:我国实施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请你说说我国的环境形势和保护环境的基本措施有哪些?同学们在我的指导下自主阅读课文、积极交流辩论:环境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我国的环境问题非常严峻……。我因势引导学生说,我国的环境问题确实非常严峻,我们看看窗外的高山,哪一座不是光秃秃的,到处出现一道道山体滑坡的痕迹,遍体鳞伤;看看那曾经带给我们童年欢乐的清澈小河,现在河里鱼跑了、虾也离我们远去了,浑浊的河水发出阵阵恶臭,让人恶心。我把平时积累的国内外有关环境问题的报刊资料、视频等展示给学生,面对文字材料和视频材料展示的内容,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我接着引导学生说:来看看那曾经我们引以为荣的云髻山云髻山被人们称为天然氧气吧珠江三角洲最高峰、珠三角的后花园,属省级自然保护区。),因滥挖瓷土矿而面目全非,造成的严重水土流失,2008年6月份的那场大雨,冲毁了大片的农田、房屋;运输瓷土矿的车辆因超载破坏公路,导致交通事故的经常发生……。同学对这些话题非常感兴趣,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就上节课所讲的 “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如何协调发展”进行辩论,纷纷为建设美好家乡出谋献策。这节课内容充实,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三、勤活动——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能力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教师之间,不同学区之间的交流对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教育均衡化的推进,义务教育越来越受到上级部门的重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经常组织专家、学者到基层作各类专题讲座,同一地方不同学校也分区域开展共同体活动,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良性辐射作用。不论是市、县还是校级组织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都能为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很好的机会。每一次活动,我都积极去参加、细心去观察、反复去研究,从中发现和吸取长处,获取新信息,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研教学水平,促进新课改的能力。如在一次韶关市的北师大版思品新教材培训会互动环节上,武江区一位政治教研员向北师大附中马俊利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想方设法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导致预设的任务没有完成,如何形成一个结合点?”马老师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不能放过,教材是一个平台,备课时把教材归纳成几个主题,如果不是主题问题,就零敲碎打。另外,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一定要非常重视问题的设置,设问时特别小心,基本上自己要能控制”,这些宝贝的经验,为我解决新课程教学中的“动”与“完成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的问题,指明了方向,使我的新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一般来说,层次越高的教研活动,获得的信息越高、导向性越高,越是基层的教研活动,其经验越实用、实践性越高。又如新课程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政新闻,但山区学校大部分学生寄宿在学校,而学校教室又无电视。在一次共同体交流会中,从其他学校的做法得到启示:每天课前五分钟由学生轮流向大家作时事报告,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简要的分析。教师适时的夸奖、补充、点评,让学生们兴奋不已通常这个时候教学效果是最好的。如在讲授九年级思品的霸权主义的时候,台湾问题、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恐怖主义……成为学生讨论的热点。大部分学生在课前就主动收集与此相关的信息,有的学生甚至能将这些问题联系起来全面考虑,加深自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此时教师结合时事进行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不管是专家讲座,还是教学共同体的交流,或者是学校“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教研活动,我都积极参加,决不放过。同时,积极主动地与本校的教师进行交流学习,不断地学习、吸取他们的长处和教改经验,使我的教研教学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因此,勤于参加教研活动,学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非常重要。

四、勤沟通——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效率高

新课程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俗话讲“亲其师,信其道”。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谈到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时也说:“人人都有情感,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情感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就有待于陶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管采取何种教育方法,如果忽视丰富多彩的情感活动,可以想象其效果一定是乏味、枯燥的。我在几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尝试着用“情”唤起学生的兴趣。因为我知道爱是成功的源泉,爱是启迪心灵的钥匙,是师生心理沟通、缩短距离和建立感情的最好桥梁。师生心理相容才能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我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和机会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努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无论教哪个班级,都想尽办法了解这个班学生的思想、情感、家庭状况等,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以民主、平等的姿态和他们打成一片,课余时,我经常在操场融入学生之中一起活动、嬉戏,使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不断地得到提升和融洽。平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到教室或学生宿舍与学生谈心。对个别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帮他们解决困难,鼓励他们进步。如我班从外地转入一位姓曾的同学,开始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但后段时间变得沉默不语、成绩不断下降,他经常找借口请假逃课,直觉告诉我这位同学肯定有什么困难,开始询问他时,总是以有病为由,始终不肯说出实情。因此,我不遗余力地多次到宿舍、课室去找他谈心,关心他的生活。我对他的关爱和真情打动了他的心,他信任地告诉我说“他爸爸与他妈离了婚,并建立了新家,由于他继妈不疼他。他想报复这个新家,以此来气他爸”。找到问题的根源后,我多次找他谈心,真诚地告诉他:“要正确地面对现实,面对问题,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来解决。人生的道路很长,这样下去是对你自己不负责的。”此后,我经常找他谈心,鼓励他,并帮助他解决学习、生活上的一些困难,在我的关怀、爱护下,他逐渐振作起来,对人生的态度有了积极的变化,再也不无故逃课,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

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兴趣,而且使我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我所教的班级的思品成绩在历次的统考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事实证明: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行为品德的提高,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师的天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它既是以生为本教学新理念的体现,也是克服落后地区中学思品新课程课堂教学困难,提高山区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有效措施。

五、勤反思——及时总结,积累经验,不断成长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发展的重要引导者。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全国特级教师袁蓉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成功经验中总结出: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教学反思是从发现教学问题开始的,只有意识到教学问题的存在,才有可能主动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激起反思动力。培养敏锐的问题意识是关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自己多提几个为什么,并有意识地观察、审视、反思教学活动。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

对此,我养成了教学反思的习惯,每节课后都要写教学后记,反思教学得失,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使自己对教学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得失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若没有这种“反思”,没有对自己教学经验的继承和教训的吸取,那么,他对教学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其教学水平也就只能永远停留在“一般型”、“教书匠型”的层面,不能成长为“骨干型”教师。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可以指日可待。如我上七年级《走进中学生活》复习课构建知识结构时,原是自己把知识结构图板书出来,再来解释,课后发现效果不好。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反思,我结合教材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对单元知识结构作了重新的调整和改进。(附板书设计)

首先按思维逻辑提出如下几个问题:1、我们走进中学生活,那么如何才能过上愉快的生活?(要过上愉快生活(1)要适应新环境;(2)也要结识新朋友;(3)更要开始新学生)2、那么,如何才能(1)适应新环境?;(2)结识新朋友?;(3)开始新学习?3、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4、再由学生概述单元设计思路。上课结束时不失时机向学生讲《思想品德课》是帮助同学们过快乐的人生,请同学们好好学习,并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请举一反思的案例]。教学效果较前好得多,达到了教学目的。勤反思,也是落后地区中学教师克服困难,顺利地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提高山区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应对措施。

实践证明,在经济欠发达、教学资源较为贫乏、教学设施不够完备的中学,面对新课程实施存在巨大的困难,通过落实“五勤”的措施,不仅顺利地实施了新课程,而且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我坚信“天道酬勤”,落实“五勤”,也是其它落后地区中学克服思品新课程课堂教学困难、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措施,定能开创边远山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局面。

 

附:参考资料

1、北师大版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至九年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2、全日制义务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大出版社,2006.2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涥、张华主编、朱慕菊主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4、《思想政治课教学》,程光泉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