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国教育研究 >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新课标下“公民意识”形成与“生活世界”的完美结合

发布时间:2017-03-15

                                     

李红秀    韶关市一中实验学校

 

有专家说:“德育以生活为基础,知识的生活化、生活的知识化,德育的生活化正在引领着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本文作者认为就是德育(公民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生活世界”。

    我前阶段时间学习了《义务教育公民意识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的说明,感想很深刻,特别是它的基本理念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课程目标明确了做“好人与好公民”的要求。新课标表述为“旨在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要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公民意识的健康发展。公民意识课应该是为了让孩子的将来能够过一个有道德的、幸福的生活。因此,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需要引领,需要成人和他们一起互动、一起讨论,一起来面对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也就是“公民意识”的形成是离不开“生活世界”。

那么“公民意识”的形成为什么离不开“生活世界”?因为人们总是生活在“生活世界”中,“公民意识”的形成只有联系学生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联系他们面临的各种生活事件,通过这些生活事件去分析、应用知识,以解释、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思想伦理道德问题、心理方面的问题和人格成长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对个体的公民意识产生影响和作用,才能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良知标尺。那么“生活世界”是如何影响学生的“公民意识”呢?我个人从三个方面浅谈“公民意识”的形成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一、“公共意识”的形成与“生活世界”的结合。

新课程标准在公民意识及其教育部分增加的内容有不少,但提出的目标是“让学生

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据新闻报道,现在有一部分中国人公德缺失和公民人格萎缩,如“有人在公交车上方便;有人摔倒了,被人扶起却诬陷扶他的人,最终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有人在公交车上不让座;有人看到被车撞后冷漠的离开……”。我们的公民素质仍需提高,所以我国公民“公共意识”的形成,必须通过引导学生过公共生活并且通过公共生活来不断地培养和提升年轻人的公共精神,我们提出要让学生学会过公共生活,但这很难用说教的方式进行知识传递,真正教会孩子怎么过公共生活。尤其是公共精神和公共品质,更是需要学生自身的不断内化、不断积累。通过认知上的扩展、情感上的体验,更要通过行动,不断地去增加学生切身的体验感受,在行动中培养他们的能力。只有经过这一系列反复循环的过程,才有可能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如我在讲授北师大版讲七年级下册《理解公开生活》这一课题时,就创造了一个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机会,我就是设计情境AB剧:《小华的一天》,设计“时间,地点、情境,”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且谈谈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再进行重塑自我,自我反思,参与公共生活应该注意哪些事情?以后应该怎么办?具体设计如下:

时间:早上七点、地点:公交车上

情境:车上的人可真多呀,小华坐在靠前门的一个座位上。这时,上来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

时间:08:35

地点:课室里

情境:数学课正在进行单元测验。小华一做试卷发现第一题没把握,第二题好难,第三题不会做。小华心慌了,而同桌小华的数学成绩很好……

时间:10:15

地点:课室里

情境:课间,同学小刚急急忙忙地冲进教室,一不小心撞到了小华的座位,小华的文具和课本散落一地……

时间:12:05

地点:食堂

情境:终于下课了,班主任交代班级工作,拖了堂。小华的肚子饿得咕咕叫,望着打饭的队伍长又长,哎……这时小华发现排在队伍的最前端是自己的小学同学小鹏……

时间:17:05

地点:学校操场上

情境:小华和同学们在踢足球。这时小华接到小新传球,大力一脚,临门抽射,只听“砰”的一声,操场旁边体育准备室的窗户玻璃被打碎了……

时间:20:00

地点:网络空间

情境:小华打开电脑,开始浏览自己的QQ空间和网络论坛。这时,小华发现有很多人在讨论“毒胶囊事件”,大家跟帖疯传“胶囊剥开吃更安全”……

通过上述生活事例的设计,让学生懂得参与公共生活时,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不同的角色或身份;应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需要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还要独立思考,避免盲目从众,学会在浩瀚的海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通过上述活动设计,深入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能够把知识内化自己的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也让学生明白了培养“公共意识”离不开参与“公共生活”。

    “公民意识”不是仅仅靠说教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切实的锻炼,以使学生合理地参与公共生活,引导学生提高良好的公共素养,让他们能够理性正确的参与“公共生活”,培养“公共意识”。

    二、“生命意识”的形成与“生活世界”的结合。

新课标的亮点之一就是生命教育中增加了“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强调“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越来越走向一个希望能够焕发起主体精神的状态,更加重视人在自然、在社会面前的一种主体性、自觉性。因此,我们的教育也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生命教育。在这个社会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似乎只关注物质生活时,我们更应思考我们的精神生活也需要越来越充盈,我们需要有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而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社会的深入转型,很多问题和矛盾不断地显现出来,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就是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着诸多困难。比如,学校教育中的应试模式,即以追求学生分数来追求升学率而忽视生命健康教育与心理引导教育。导致还有不少学生在挫折面前、在一些困惑面前,不知道如何对待生命、如何严肃地对待人生,也不能够尊重和珍惜生命,不能够更好地使自己的人生、使自己的青春年华,过得更加积极。因此,生命教育在中小学也越来越有着强烈的诉求。生命教育,在《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里,我们更欣喜地看到,生命教育已经被明确地作为一个教育内容,写进了纲要。如今,我们的生命教育意识和生命元素不断加强,这使得生命意识教育更加迫切

    近年来,学生轻生和犯罪的事件时有发生,伤害他人的事情也时常见诸社会媒体,如“小悦悦事件、药加鑫事件,我爸是李刚,宝马车撞死人事件、周克华事件、机场杀母案”等等。每当看到这些报道,我的心理就很沉重,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呢?有许多的原因,但是人们的“生命意识”还不够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就应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必须对用“生活世界”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

如我在讲授北师大版讲七年级下册《珍爱生命》这一课题时,采用问题教学法,层层递进,达到教学目标。

    以小悦悦事件为背景材料进行设计:感悟生命:展示视频《小悦悦事件》配以材料:2011年10月13日下午5:25左右,广东佛山黄岐广佛五金城,两岁女孩小悦悦被两辆车碾压,肇事车辆逃逸,18路人无人相救……,面对被车两次碾轧、18位路人漠然无视,最后一名捡破烂的阿婆将孩子扶起……。”配以韩红的歌曲《天亮了》,看完视频,学生都已经泪流满面,这时老师适时进行提问:

(1)《小悦悦事件》反映了什么问题?

(2)说一说:肇事逃逸司机、 18路人的行为有什么危害?

(3)议一议: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4)选一选:如果你路过此地,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为什么?

5)评一评:你如何评价新闻中的三类主人翁(肇事逃逸司机、 18路人、捡垃圾的阿婆)的行为?

6)想一想:人最重要的是什么?

7)思一思:小悦悦事件给我们的什么启示?

8)写一写:对照先进人物,说说自己身上还有哪些不良品质。为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落实行动,请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

9)做一做:你准备参加了哪些珍爱生命的实践活动?

10)读一读:推荐两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命仅此一次》

11)算一算:人的一生中吃饭、睡觉、上学、工作、帮助他人的时间?

通过上述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从生活世界中得到了深深的影响,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从而真正的树立“生命意识”,珍爱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

三、“环境意识”的形成与“生活世界”

新课标的亮点之一就是进行生态教育、环境教育。“知识”新增的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即面临生态环境问题,要求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增写了“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内容。增加“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的要求。

据中国气象网报道:全球气候变化速度加剧世界多国频现极端天气高温、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频频在世界各地出现,由此引发的自然灾害也愈发频繁和严重人类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就要求各国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我们国家也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减少CO2的排放,也要求我们中学生要不断提高人口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忧患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增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因此作为当今时代的中学生,“环境意识”的形成更为重要。新课标也要求“学生要形成正确的对生态保护、对资源的态度以及正确处理好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如何让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呢?

我利用在生活中进行调查,自主地解决问题。如我在讲授北师大版讲九年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课题时,采取社会生活实践调查法。

首先播放视频《广东江河大调查》,让学生知道广东许多地方是以牺牲为环境代价换取经济高速发展的。谁来关注广东可持续发展的明天?以生存代价追逐地方高额GDP谁来关心江河流域居民的尊严?肩负责任秉承理性思考。我们不得不追问:污染的源头在哪里、治理的困境在哪里?重生的出路在哪里?让学生明白广东江河的污染严重的情况,结合韶关的江河污染的成因,探究的治理污染的对策,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和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的自觉性的认识。

然后我教师设计一张《韶关三江调查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周末完成,在上课时要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情况进行发言,不足之处由老师进行补充归纳。表格如下:

《韶关三江污染情况及对策调查表》

学生姓名:

 

调查地点:

 

污染类型

 

污染位置

 

污染程度

 

污染危害

 

污染原因

 

调查途径

 

治理措施

韶关市政府

 

韶关公民

 

韶关企业

 

韶关学生

 

调查后的感想和行动

 

 

    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深入生活实践中去,我们的学生就会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形成当代公民的“环境意识”,真正的成为现代合格公民。

    总之,要造就现代合格的公民还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深入“生活世界”,不断的探索,一定会达到理想的目标。

 

参考资料

1、《义务教育公民意识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情况介绍

2、《公民意识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亮点及其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