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5
温小李 广东省江门恩平市年乐夫人学校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大改革。在这种大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适应新的形势,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品德,全面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质量。
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要从“教会”向引导学生“会学”转变,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灵活、开放、实践性强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以下是新课程改革下特别倡导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式。
一、把活动引入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学生的活动,在很多方面提出了活动建议。而初中思想品德课,其学习内容与学生有广泛的联系,如果让学生从文字到文字地进行研究,显然是不能达到教育目的的,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生动的“活动”教学形式。如开展辩论赛、小主题班会、抢答竞赛、角色扮演、智力大比拼、实地调查、走访座谈、模拟现实场景等活动,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为集体”等开展教学。例如,在讲《融入新集体》一课中,可以针对学生对班集体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在课堂上表演如何尽快认识新伙伴。在讲授《感受青春》一课中,可以针对学生在青春期普遍遇到的问题展开,让学生充当心理医生,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在讲《师生情谊》一课中,可让学生扮演《何老师的一天》,激发兴趣且令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老师工作的特点,从而尊重老师。在涉及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侧重于让学生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加深印象,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克服闭锁心理。
把活动引入课堂,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现实情境中,进行某种行动、体验某种生活,实现知行统一等活动教学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教学气氛,也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组织活动的艺术和技巧,把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基础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天地。
二、切合时事,激发学生求知欲
这样,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既可以充实教学内容,又可以改善教学方法并且提高教学效果。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两者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现代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多种感觉的刺激,学生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而且,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科学性、吸引性和趣味性,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则是必然的。如在《男生女生》的教学中可播放《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女孩的心思你别猜》导人新课,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如在《悦纳自己》的教学中可播放“神舟十号”升空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到人能发挥潜能认识世界也能认识自我及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同时可利用多媒体把相应的资料显示在大屏幕上,增加课堂的容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艺术化,教学效果最优化的高度统一。
五、作业创新,拓展能力
传统的“千篇一律”式的作业,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定向、定势思维,起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这显然不能适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也不符合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此,在布置作业中,应赋予作业“个性化”的特征,让学生学会写总结,写自我感受,同时还把作业延伸到课外,如开展调查活动,访谈活动,设计宣传标语,设计活动方案等。在讲《我和父母》这一课中,可通过叫学生写一封给父母的信,并让父母写评语的作业活动,以增加其对父母的沟通和理解,促进亲子亲情。这样,教师就成为学生完成作业的合作者、资料者和参谋者,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实践中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技能,从而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另外,在教学中要善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尊重学生,使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我们教师要在课堂上,把鼓励送给他们,允许学生出错;在课外,教师主动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拉近距离,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参考文献】
1、吴一凡主编,《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