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国教育研究 >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新课标新下中学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5

  

郑冬梅    梅州市丰顺县第一中学   

    情境教学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成长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相联系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促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勇于探究,提高学习实效情。境教学的核心不仅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改善教与学。因此,构建政治课堂的教学情境,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必然要求。

    一、创设“生活情境”
    华中师大教授杨再隋曾说过:“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生命活动”。运用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思想品德课实践性所决定的,如:在学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时,我设计了一个复杂的生活情境来激活学生思维主人公赵平面临着个人利益与班级利益、班级利益与学校整体利益的双重选择。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面对自己好朋友的抄袭行为,作为学校文学刊物主编的赵平应该如何处理? (2)面对本班同学的指责,假如你是赵平你会怎样说服你的同学? (3)班级利益和学校利益都是集体利益,当发生矛盾时。你认为赵平应该怎样做?由于这一情境材料来自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从而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学生的不同看法,同时,多角度多层次的回答也开拓了思路,提高了学生在复杂的情境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生活”情境教学,使学生的才能得以提升,情感得以激发,使学生真正做到了用“心”去参与,敢于去尝试探索,乐于去交流展示,享受生命的充实和学习的快乐,很好地实践了新课程的生活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理念。

    二、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中可用“问题”来创设情境的契机很多。例如,在学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制度”这一问题时,随即向一位家里开了公司的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家中的公司应该属于哪种类型的经济形式?存不存在剥削?” 这一疑问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他们迫不及待地查看教材,从中找出理论依据,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看见学生一个个争论得面红耳赤,利用他们对问题急于求得正确理解的情感,及时给予点拨,并由此得出结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然存在非公有制经济,就存在剥削现象,于是我又接着问,“剥削收入是否等同于非法收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剥削现象,是否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剥削制度?”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创设问题,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解决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一些困惑,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受学生欢迎。又如:在教学“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时,本人首先让学生回顾历史典范,联系学生中“高消费、搞攀比”现象以及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然后提出问题“当代中学生需不需要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引导学生思考。授课过程既巧设问题,营造讨论氛围,又层层深入合理调控,实现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

    三、创设“情感”情境

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兴趣,对知识的感悟,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赖于情感的支撑拔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的学习就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学习过程就是享受而不是痛苦的,政治课就不会成为外在的附属物而不是心灵的雨露和阳光。找准学生对于家庭、集体、民族、国家等方面的情感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进行精心设计,调动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激情之火。如:在讲授“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课时,始终以“情感”贯穿始终,特别是在探究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时,连接设置了三个情境,第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如果可以超越时空的隧道,你最愿意回到那个朝代?最不愿意回到哪个朝代?第二个视频情境: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当看到八国联军掠夺、焚烧,同学们悲愤交加,有的握紧拳头,有的神情严肃,情感得到了升华。第三个语言描述情境:一段《神秘园》的忧伤音乐响起,随着一张张幻灯片,老师动情讲解,圆明园在哭泣,中华文化在哭泣,我们祖先几代人的努力付之东流;我们的青铜器、瓷器、书画等2万多件躺在大英博物馆里……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这段描述由于音乐的烘托和教师激情的渲染,使全场震撼,学生们默默无语,心情沉重、悲愤,三个情境的设置把学生的情绪、情感一步步地推向了高潮,在这种情绪状态下去探索中华文化的衰微和再创中华文化辉煌的使命,做了很好的感情铺垫。一堂成功的思想政治课,不仅是充分的说理,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

四、创设“音乐”情境

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学应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的情感和理智共同进行,可以通过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来创设情境。因为歌曲是当代青年学生普通受欢迎的一种艺术形式,一首好的歌曲不但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性,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用音乐渲染情境,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在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如:在学习《党的的基本路线》中的“改革开放”时,一上课我就叫学生歌唱《春天的故事》,学生情绪高涨,歌曲唱完,马上提出了问题:“《春天的故事》讲的是怎样的故事?‘故事’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学生七嘴八舌讨论开来了。最后,我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探讨的问题。实践证明,歌曲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是寓教于乐的好形式,也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但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在政治课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之,教学情境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上述类型并没有穷尽教学情境的外延。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抓住教学情境的实质和功能,树立起“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通过多样的情境创设,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进而达到理论的内化和情感的升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最终达到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
  

参考文献:《思想品德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