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5
陈玲 高州市根子中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全国各地各个学科都在开展有效教学。然而,当前对有效教学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如把“有效”等同于效率。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以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唯一的标准。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认真、再辛苦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思想品德课如何开展有效教学?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密切联系生活,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学生实践。
一、要更新教学理念。
思想政治学科是最早规划和实施课程标准的科目。“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是我们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思想品德学科课程是一个“体验课程”,其德育功能要放在首位,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育,还要关注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育,还要突出学生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养成教育。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个要求,真正贯彻“以学生为本”理念,才能开展有效教学。
二、要转变教学角色。
在新课程标准下,强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动、教学相长,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教师饰演的角色不再是简单的教书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不再是课堂中简单的管理者、控制者、主宰者和仲裁者,而是学生成长的课程研究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饰演的角色也不再是知识传播的简单容器,而是知识传播的参与者发掘者和体验者。学科课程教学是我们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而且更多的是课程和新知的创新与开发。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把“教”与“学”双边活动连接起来,他们真正共同参与了学科课程教学活动,才能改变以往“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困局。
三、要整合教学资源。
上好一节思想品德课就是要让学生既要学到知识,又要让学生增长见识和增进道德情感,这仅靠现行教材中的资源是无法达到良好效果的。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把教材视为唯一的教学资源,那种只会对着教材照本宣科的教学,学生听起来觉得乏味,学起来觉得乏力,引不起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就不想听不想学了,教学效果自然无法提高。从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我们认为凡是有利于创造出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教学资源我们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我们要打造一个整合教学资源的平台,促进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如何打造一个整合教学资源的平台呢?我们就要精心进行教学资源合作开发和利用,主要途径有:(1)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现成资源,(2)教师自身学习经历和教学经验所获得的成长资源,(3)在科组教研活动和同级科组教师集体备课所提供的共享资源,(4)在与学生互动教学中所反馈的信息资源,(5)在校内外各种专题教研活动中所提供的类似资源,(6)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所获得的公共资源等。我们在获得这些教学资源后要加以整理、归类和保存,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就可以随时灵活调用这些资源,为教学活动增色添彩,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四、要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识活动,为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就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有些老师上思想品德课以马虎的态度对待,上课时对着教材读读划划,课程内容上到那里算那里,学生听与不听、学与不学全不管,这种做法当然无教学效果可言。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应该如何进行优化教学设计开展有效教学呢?首先,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而作出优化设计,设计出符合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要求的简单上课“路线图”;其次,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课堂导入,一堂课的导入是否引人入胜对开展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课前看一个短片、欣赏一段音乐、讲一个小故事、猜一个谜语、做一个游戏,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使他们对这一堂课充满了期待,自然融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再次,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班级情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材料背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该节课程内容;最后,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班级情况创设相应的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以检验该节课是否达致有效教学,并根据学生做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所反馈的信息撰写教学反思,以便下一节课课前进行教学“补漏”。
五、要改进教学形式。
以前,思想品德课教学大多采取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形式进行,这种做法只是注重“教”的内容和形式,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学”的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学习,结果是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新课程标准鼓励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在教学方式上我们有师生共同进行的参与性教学、合作性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在学生学习方式上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等。“一枝独放不是春”,只有“百家争鸣”,才会“百花齐放”满园芬芳,只有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我们还应该将教学形式扩展到课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等。在第二课堂中,我们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和进度,通过专题讲座、演讲、知识竞赛、手抄报、黑板报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积极参与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利用节假日精心组织学生参与专题探究活动的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组织合作能力等。教学形式多样化使得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六、要注重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知行统一,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重视实践。老师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些小调查搜集资料的工作,课堂上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小品表演、模拟法庭等活动,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实践类作业,如给父母做一顿饭、做小课题研究、当义务宣传员等作业。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优化。
七、要善用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所要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与提高的过程。而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已成为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评价中,我们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要灵活运用并创造出多种合理的评价方法,把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评价和阶段测试结果的静态评价结合起来,把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形式和学习特点的差异对其学习过程所付出的努力和结果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评价时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激励其释放潜能;要坚持“向前看”,要有欣赏的眼神和发展的眼光;要善于引领学生达到更高的目标。
总之,新课标理念下思想品德课要开展有效教学不需要表面上的热闹、做秀,而要以学生为本,真正关心一切学生的发展、学生的一切发展和终身发展,使我们的教与学更有趣、更合作、更有效。只要老师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密切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实践,就会走出有效教学的误区,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
参考主要文献和有关资料:
1.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 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研究
3. 《品德与社会》如何解读“新课标”
4. 浅析新课标政治教学评价与实际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