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国教育研究 >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7-03-15

 张茗瑶   东莞市石龙第三中学

 

2011新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明确提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由此可见,新课标特别强调课程与学生的关联。再看,2011新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成长服务。”由此可见,新课程不仅仅是要求课程生活化,更呼唤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学生生活化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学生的生活搭建思想品德生活化的教学平台

一、当前,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误区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这是大家的普遍共识。至于如何在教学实践使教学生活化生活教育化,同行们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和做法。例如,有的教师为了突出生活化,把思想品德课堂变成了学生生活故事会,将大量教学时间,消耗在讲故事、说往事上面,整个课堂看似热闹,却没有提升、缺少引导,学生没有实际收获,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就落空了。有的教师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将生活化视为材料展示的同义语,按照自己的想象,臆造学生的生活情景,用学生没有感受和接触的生活作为材料,佐证和说明教学内容。学生对这些材料的认识,只能是一知半解,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上述种种做法,都适应不了新课教学要学生生活化的新要求,更是错误解读了新课程强调的“学生生活”的新内涵及其作用。首先,误区一:误读了学生生活”的内容,将“学生生活”与“生活化素材”混同,没明确新课程的学生生活”的所指是什么;其次,误区二:没理解学生生活”在新课程中的“基础”性地位,错将课程的起点”误作课程目标实现的“落脚点”,没把握准课程生活化的根本目的所在。

二、把握准新课程的“学生生活”的内涵及地位,为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奠基

要理解2011新课标强调“课程学生生活化”这一内容,必须突出两个要点,即“学生生活”和“基础”。具体来说:

第一、明确新课程的学生生活”的所指是什么。

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施而言,学生生活包括两类:一类是学生亲自经历的生活,比如在讲到师生关系的时候,引导学生回忆他们与以前老师的交往等;另一类是学生可以接触和了解的生活,比如学生通过新闻媒体、身边故事等获取的一些生活实例。前者,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后者,是学生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所以,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时,以为生活素材”就是“学生生活”,就直接堆砌到课堂教学里去,是低效教学。那些甚至臆造大量虚假学生生活情境,让学生一看就觉得是虚假信息或不可能的,跟自己的生活是无关的,更是无效教学。因为学生根本都不信服,也不感兴趣,不可能在行动上去践行,无法达到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效果。

第二、明确“学生生活”在新课程教学实施中的“基础”性地位。

这里的基础,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其一是“不可或缺”,即只有建立在学生生活的基础之上,课程才能顺利实施。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关注,思想品德课程就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们的兴奋点的设置,引起他们的兴趣,为课程实施构建一个平台和基础;其二是“只是起点”,即学生生活只是课程实施的切入点,而不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落脚点。只有实现了“高于生活”的素材,才能发挥思想品德教育作用。所以,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时,不能仅停留在“学生生活”的表面,而应在如何利用“学生生活”课程资源引导、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上多下功夫。

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与亲身体验是有效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关注“学生生活”只是教学的起点,开发利用“学生生活”课程资源,能“学生生活”顺势而为,设置成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场景和问题,挑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才是关键,才是终极目标。现结合我在《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框题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以学生的生活搭建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平台。

三、以学生的生活实施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活,重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

在教学《人生难免有挫折》时,我原本打算直接用雅安地震图片导入“挫折”新课。但在上课前我了解到学生刚参加完雅安地震捐款活动,我灵机一动,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性资,于是就改成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前几天,你们是否有积极捐款献爱心?有的,请勇敢站起来挥挥手。同学们很有爱心。谁知道这次是为哪个地方捐款吗?显示图片雅安地震爱心心形图。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为雅安捐款?显示雅安地震灾情图。雅安地震意味着雅安人遇到了什么?对,今天我们就要来探究“挫折”。有些同学会想,我们这里没发生地震,所以我们不会遇到挫折,对吗?为什么?当挫折来时,你会怎么办呢?直接从学生自身实际的捐款行动,再结合雅安地震社会热点事件图导入“挫折”新课,形象生动且逼真,一下子拉近了课程与孩子们的距离,让课堂一下子“热”了起来让孩子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从中,我受到启发,要立足动态生活,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及时引入到思想品德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学生的生活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教师要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动态,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将非预设生成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适应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学生生活经验,模拟生活情景,挖掘学生基础性资源

接着,为了让学生 “了解造成挫折的原因”、并“理解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个难点,我是这样教学的:

第一步:

1、看课本P61,造成图中人们的挫折的原因是:                 

2、看课本P62,这三种情景中的主人公所受挫折的原因是                

3、看PPT,造成小明、小东、小强和小燕挫折的原因是:              

PPT小明、小东、小强和小燕的挫折具体是:

小明:请教了小花几道数学题,有同学却议论他们关系亲密,早恋了,小明很苦恼。

小强:在段考中政治不合格,老爸大怒,打了他屁屁。

小东:是初一(11)班的值日班干部,但有几个同学不服从他管理,甚至与他对着干,小东想辞职不做了。

小燕:牺牲休息时间为班里出了一期精彩的墙报并获奖了,但老师却没有表扬她,她很失落。

第二步:先用PPT显示春节的祝福语,营造过节场面。然后提问“过年时,你会说些什么祝福语?这些祝愿能让我们减少或避免挫折吗?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与亲身体验是有效生活化教学的前提。我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发现课本无论是谈迁的挫折,还是邓亚平的挫折,还是登山者遇暴风雪的挫折等,都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甚至是学生不可能经历的。于是,我努力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和问题,来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我先从教材P61至P62容易、直观的图片和较贴近学生生活经历的课本例子入手,接着自己创新丰富教学内容,创设四个非常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挫折事例(小明、小东、小强和小燕的家庭、学校生活),最后通过学生人人都经历过的“过年过节说祝福语”的真实生活经历,引出“过年说祝福语能否减少或避免挫折”话题的讨论,遵循了由浅入深、由远到近、由教材知识到学生生活,使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高涨。特别是这些情境及话题设置非常具有生活真实,学生个个都着发言。

从中,让我感悟到,学生的经验是基础性资源,是我们教学的起点,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经验结合起来并最终内化为学生新的经验才有价值。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时,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注意将他们已有生活经验模拟成生活情境纳入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但教师在创设生活情景搭建教学平台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联系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巧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巧问学生热心关注的话题、问题展开教学,课堂成学生体验生活的实践场、探究知识的实验室。

(三)关注学生本身,拓展学生课程资源 

让学生“懂得面对挫折态度不同结果不同”,这既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又是本课要提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关键之处。如何让学生真正认同“对待挫折,态度不同,结果就不同”,并且在生活中做到“在挫折面前,选择做意志坚强的挑战者。”呢?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写一写

把你上初中以来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及造成挫折的原因写出来 (各举一例)

在生活中

在学习中

事例

原因

事例

原因

 

 

 

 

第二步:想一想

请回想一下,你遇到上述挫折时,你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的?最后结果怎样?

第三步:布置课外践行活动来结束本课。附课外践行作业要求:请与你的朋友分享你曾经遇到的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挫折。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有哪些?当时你采取的是哪一种态度?结果如何?

在这个教学环节上,我最大的特点是优化了教材,将学生真实生活搬进课堂教学,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善于拿“学生自己的真人真事”来说明教材上的道理,善于“巧问学生问题”,激化学生反思自身行为,大大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信度,促进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产生共鸣,让学生真正做到“知信行”的统一。

学生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但现实教学中,学生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富有活性的课程资源却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在新课程实施中,很多教师经常费时费力地搜集资料,制作一些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课件,还时不时发动学生帮忙搜集各种资料,而恰恰忽视了身边的最实用的课程资源,“学生”本人。其实,学生的一个创意、一种新方法、一次精彩的发言;学生的一次“口误”,一次错误……学生存在的种种问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行、神态、表情、心理等,如学生发表的意见、提出的问题、甚至错误的回答,这些都可以视为学生课程资源。“学生生活”作为思想品德课程资源不仅仅是指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的亲身体验,还包括学生关注的话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等。学生生活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可以人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展开。因此,教师要善于关注、利用学生在其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时的问题点、闪光点、热点话题等去组织教学,拓展生活化课堂空间。总之,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依托学生资源来进行教育,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思想政治教师应当积极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使我们的课堂回味无穷,充满生机和活力。

综上所述,大家不难发现我将“学生生活”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全过程。其实,以学生的生活搭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平台,并不需要太多的花俏形式,但一定要关注学生生活,找准学生们“最近发展区”的兴奋点,设置出能激发学生们探究欲望的生活化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所以,生活化开发学生的课程资源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学生的生活;必须源于学生的生活又服务于学生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梁小丹.教学生活化的思考与实践.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5)

[2] 梁侠 郑芸.初中思想品德案例式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