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国教育研究 >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信息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03-15

 陈晓洁  汕头市金禧中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步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堂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以其拥有的强大表现力、交互性、较好的受控性和直观性赢得广大思想品德教师的青睐。在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倡导新理念、教学新思路,应用信息技术冲破传统的教学框架,改变了思想品德课上传统的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把道德行为与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化成了声形并茂生动的画面展现在课堂上,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情感、兴趣、思维。对促进学生确定道德自我发展目标,形成良好的品质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他们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就是对某一事物具有浓厚兴趣。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但思想品德课自身较强的理论性使许多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的具体做法是:

1.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端激趣。

思想品德课的新课伊始,恰当地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如:教学七年级下册《人生难免有挫折》时,课的伊始笔者播放了贝多芬的歌曲《命运交响曲》,一开始教室里安静极了,而后有的同学开始小声地跟着音乐哼着,后来能感觉到学生的思绪随着音乐而起伏。欣赏完之后,笔者不失时机的提问“你知道这首乐曲的名称及它的作者吗?”“你知道这个作者曲折的一生吗?”“从他的音乐和他的一生中,同学们认识到,什么是挫折?”这种视听结合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兴趣盎然的进入本课的学习。

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讨论明理激趣。思想品德课程追求的品德教育不是追求德育或道德规范知识的严密体系,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在进行生活教育的同时自然地进行品德教育。因此,教师就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去引导学生讨论、辨析。如教学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笔者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些丰富生命的图片和一段《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的Flash,欣赏完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谈生命对世界的意义,最后讨论出了正确对待生命的态度。

(二)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等特点,如果采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说教,使教学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采用电教媒体,能有声有色地把内容呈现给学生,使抽象的思想观点和道德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八年级上册《世界文化之旅》一课,笔者利用了多媒体播放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并配以解说,学生在欣赏中犹如身临其境,使学生感受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形形色色的文化,把世界装扮得色彩斑斓。这样就使学生在愉悦中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象力,又进行了美的心灵陶冶,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由于受到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及实践经验缺乏的制约,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进入思想品德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展现图、文、动画、视频、等资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笔者在教学八年级《难报三春晖》时,学生对“怎样孝敬我们的父母”这一重点问题七嘴八舌,纷纷发表议论。笔者没有及时给予评价,而是利用多媒体投影和漫画依次出示了:

1.调查反馈:看看你对父母的关爱程度如何?

2.案例分析:给母亲洗脚

并提问:给父母洗脚跟招聘有联系吗?

如果让你选择为父母做一件事,你会选择什么呢?

3.漫画: 二十四孝之“埋儿奉母”

并提问:这则漫画反映了什么?……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很快明白了孝敬父母不仅从了解父母、关爱父母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而且要有行动,“言行一致”;更要有是非观念,不能盲目愚孝。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对文字、图片、语音、动画及视频等进行适当的处理,形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直接输出,为学生提供更直观了解问题的机会以及深入思考和评价活动的机会,诱发学生思考问题,以达到启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延伸学生的感官体验,拓宽教学的时空维度,增加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趣味性,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增强记忆,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或课后的时间,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资料,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运用于实践。通过搜集到的资料,还可以设计小调查、手抄报比赛等活动,进行知识的延伸,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应遵循的原则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课堂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启发思维,提高学生创造力,增强课堂实效性。那么,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如何更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呢?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思想品德课堂,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适度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的发生和保持,均以一定的兴趣为条件,而兴趣对保持有意注意,提高学生主动性具有支持作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形象性能更好地引起并保持学生兴趣,但是,信息技术的使用也不能过度。因为即使是感兴趣的东西,如果长时间刺激,也容易使大脑兴奋性降低或转入抑制状态,甚至造成疲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同时,还要注意过度使用信息技术会使学生过分关注材料而忽略了学习目标,本末倒置,影响课堂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让信息技术运用与其他教学形式交替使用,以保证学生注意力的稳定。
    (二)实效原则。在运用信息技术时,比较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俏、动感等效果,利用了一切所能利用的媒体,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教学实效却适得其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信息的选择和使用要收到实效,避免形式主义。要遵循学生思维规律,把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信息内容要符合新课标要求,力求准确到位,课件制作讲求精益求精,以达到最佳视听效果为标准,展示过程中教师既要熟悉信息技术操作,又要准确把握教材;既要细心观察,逐步引导学生,又要通过信息技术控制教学活动;同时还要灵活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使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
    (三)师生互动原则。
    现代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个智慧与情感交融的互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要防止因使用信息技术而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思维、巧妙的组织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并通过启发、引导,使之踊跃参与、积极思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使其主动探索,主动实践,积极互动。

总之,信息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不应该是“教材搬家”、“板书搬家”、“习题搬家”,更不应该是利用现代化包装进行高密度的“满堂灌”。将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对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勇于探索、善于总结、巧妙运用,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黄宇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电化教育研究,2003,(01)

[2]刘强主编.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2003年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04年

[4]谢丽芸.应用信息技术渗透思想道德教育,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