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国教育研究 >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课教学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7-03-15

              何卫东  广东省高州市第五中学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获得知识”。参与教学是学生实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发展和培育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尊重人人参与的权利,树立人人参与的意识,激发人人参与的热情,培养人人参与的能力,创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注意人人参与的过程,展示人人参与的成果。为此,政治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一浅谈,以抛砖引玉。

    一.让学生参与对教材的阅读

    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当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首先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阅读是学生自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阅读方法是否正确,关系到阅读的效果。结合思想政治课这一学科特点,可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阅读:

    1.读头读尾法

    政治教材通常采用的是议论的写作方法,因而在阅读中可以普遍地采用读头读尾的方法。议论总是要有鲜明观点的,就政治教材而言,它的观点除了课题、框题之外,常常放在首和尾。这里的首和尾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一个框题内容当中的首段和尾段,另一层含义是指一段中的首句和尾句。

    2.读关联词语法

    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通过关联词语的阅读,通常就能辨别关联词语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迅速找出我们所要找到的中心句(观点句),如:当我们读到“因为”、“因此”、“所以”等关联词时,我们即使不看关联词前后的具体内容,也能判断出前后之间是因果关系,而就因果关系而言,结果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观点或论点。

    3.读标点符号法和相同词语法

    由于政治教材中所用笔墨最多的是回答解释一些观点或问题,而对问题的回答往往并不是仅从某一方面,而是从诸多方面来回答的,因而,在政治课本的语言表述中,并列关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逻辑关系。对于这种关系,除明确标有“首先”、“其次”及“第一”、“第二”等词语可识别,还有一些没有明显标志的两种常见的识别并列关系的方法:读标点符号法和读相同词语法。这里所说的两种方法都是有所特指的,读标点符号法特指读分号法,分号前后即是并列关系;读相同词语法特指在某几个相邻或相近的段落的首句中,最前面的几个和后面的少数关键的词语是相同的,即表明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所谈或所要回答的是一个共同的问题。

    4.读黑体字法

    黑体字相对课本上较细、较小的字体来说较为醒目,醒目的目的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重点,很重要。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力求理解吃透黑体字内容。

    5.中心阅读法

    阅读时要始终围绕一个中心来阅读。具体说,在阅读一课内容时,始终要围绕“课题”这个中心来阅读;在阅读一框内容时,始终要围绕“框题”这个中心来阅读;在阅读一段内容时,始终要围绕这一段的“中心句”来阅读。

    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应具体灵活对待。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应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独立思考问题,以便上课时鼓励学生把所发现的问题一一提出来,同时采用生生互问的办法,事先分好组,第一组出一人提问第二组任意一个同学,依次类推,最后一组提问第一组,小组得分,老师打分,有奖有罚,由于大家都想得奖,便极力找难题,编难题,同时还要提问那些偷懒事先没有好好预习的同学好让他们组失分,这样就较起劲来,互不相让,既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和知识体系有更深刻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巩固了学生的自学兴趣。

    二.让学生参与对问题的讨论

    课堂讨论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集思广义,互相启发,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课堂讨论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对深化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等方面有积极作用。讨论方式灵活多样,通常可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放鞭炮法。一处点火,处处开花,具体做法是,教师提问甲,甲答不出或答不全可请乙,乙答不全可请丙……直到答对为止。

    2.鼓励学生之间互答,互辩互驳,各找帮手,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3.教师在黑板上写上讨论问题的要点,点名学生板演,台下的学生均动笔做题,题目做完后,教师抽查学生答案,板演者各找同学对自己答案表态修改或重做,这样一来,全班学生都处于“忙”与“热”的状态。

    不管采用哪种方法讨论,学生都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冷静听取并思考别人的意见。

    三.让学生参与练习的设计与训练

    练习是培养学生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它是学生对学习任务在更高层次上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它是教师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而要求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作为教师应根据课文的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从易到难,层层深入,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去训练学生,同时也应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自己设计练习。

    如学习了艰苦奋斗”知识点后,学生设计了“ 和加 中,为 什么要 神?”、“青少年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青少年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高,许 时了,这 对不 对?”、“发扬艰苦奋斗,就是提倡过苦日子,当苦行僧”等,以上设计的问题虽然形式多样,但都是围绕着“艰苦奋斗”问题展开的,并根据“艰苦奋斗”知识点设计了参考答案,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将设计得好的练习,用作全班学生的课后作业。这样做,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开动脑筋,活跃思维,积极参与,尤其是对于学生练习中表露出来的点滴成就,如题型的新颖别致,答案的详尽、全面、深刻,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及提出的新见解等,教师都密切注意并及时给予积极的、肯定的评价,这样不仅能培养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将这种积极性保持在持续稳定状态,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让学生参与课堂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一节课进行到最后,教学任务已基本完成,上课的热情逐渐减弱,注意力也自然地降低,在剩下的几分钟里,教师要考虑如何用恰当的方法,使课堂教学再掀高潮。在实际教学中通常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小结:

1.首尾响应法

引导学生“回头看”,看看预定的教学目的在自己身上是否达到,让学生检查自身学习过程的效果,体验成功或失败的学习情感过程。这种方法如能持之以恒,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目的——实施——检验——再实施”的心理态势,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基本结构法

一堂课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应仅仅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应是知识的有机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3.设置悬念法

说书人有“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政治课终时,也不防借用此法,设置悬念,以收“课虽终而意未尽”之效,例如: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学生要真正理解这项国策却不容易,因此教师讲“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一课时,课终可设置这样的悬念,“一个国家的人口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是不是所有国家都要限制生育?”等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击中学生的兴奋点,引起学生课后的回味和思索,并深化课堂教学的内容。

    总之,政治教师必须在认真分析教材,确定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弄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好问题的基础上,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教学;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较好地实现师生心理相容,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