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5
冯文杰 阳江市阳东县东城镇第一初级中学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全球化、终身化的时代背景,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是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探索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希尔伯曼认为开放式课堂“包括空间上的灵活,学生对活动的选择,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就要求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把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兴趣、爱好以及新闻等引入课堂,努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使整个课堂成为全方位的主体教学活动。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和空间,展现自己的个性,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能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判断、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引进来、走出去”,创新教学方法。
一、 引进学生的生活经验
新课程标准强调密切学生生活和经验,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个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因此,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把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兴趣、爱好以及新闻等引入课堂。学习的内容宽泛多了,学生经常能够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来学习、思考。
教师主动走近学生,平等与学生相处,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积极发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常会有惊喜,经常会被难住。这样,促进了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也比以前更轻松了,更有兴趣和积极地学习了。
我们学习七年级《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时,先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学习
方法,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再让他们分析,总结。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漫无边际,目无纪律,胡言乱语。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围绕本课的学习目标进行,不能离题万里。因此,上课开始,必须让学生明白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引进其它学科的知识、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教学强调学科间的渗透,知识的整合。思想品德学科本身与文史知识、社会科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思想品德课要充分利用本学科以外的课程资源,适当地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进行教学,做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插图精美、意味深长,教学要求有一定时间的自主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但在实际学习中,很多学生只流于教材表面,不求甚解,对所要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不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我在教学中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进行了一些探索。
1、相互渗透,
让思想品德课与其它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教学《磨砺意志》一课时,我融合了物理学的知识,介绍了霍金的成长经历:霍金是一个高度残疾人,凭借坚强的意志成为一代物理大师。还与七年级语文中的《在山的那边》《我的信念》等课文联系起来学习,学生还列举了“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等佳句。使学生加深了解和掌握实现人生目标的保障要有坚强的意志。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与所学各科知识自然结合,相互渗透,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融会贯通,
思想品德课并非单纯的、干巴巴的理论传授和道德说教。为增强生动性、趣味性,它在讲述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时,不可避免的要用古代的、当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文明成果作为例证。比如,提到语言文学,这当然与语文有关;提到科学技术,就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有了联系;提到竞技与艺术,又关联到了体育、美术和音乐。我们在学习《我和父母》就用《感恩的心》、《一封家书》等歌曲。在《竞争与合作》就用体育竞技活动让学生来加深理解。我们还可借鉴数学严密的逻辑推理,物理的实验等等方法。来丰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
三、引进多媒体教学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如音乐、哲理故事、视频、或是画面创设出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的情境,给学生多种感官享受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多媒体具有数字化、大容量、超文本、虚拟仿真、友好交互、远程共享等特点,从而使其在课堂学习资源整合方面具有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对所收集的学习资源进行精心的整合,并以学生容易接受、吸收、消化的形式呈现,将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推动思想品德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必将呈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优势。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复杂事物简单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将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构建新型的案例教学模式,丰富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课堂的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发挥他们在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我们在学习《维护消费权》一课时,就运用了多媒体的优势,大量使用新闻、图片、漫画等进行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引进新闻
初中学生正值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们对时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国家大事有着很高的关注度。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在课下私自聊天时,一提起神州九号、钓鱼岛、新式武器装备就津津乐道,可是一旦上思想品德课就无精打采、认为没意思,这与没有找到合理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时事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是有重要关系的。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的一重要原则,因此,教师要从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关心时事。时事内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时事政治教育就必须及时、准确地反映现实,把握住国际国内重点、热点问题,紧紧把握住时代脉搏,同时紧密联系教材内容。时事政治教育是政治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有效手段。时事政治教学一定要立足平时,注重培养,遵循时事政治教学的规律,不断探索时政教学的新方法,使学生养成随时关心和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习惯,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全面发展。我们在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就联系刚刚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行学习。
五、走出去
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就是让学生遂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这些方法去分析、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在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精文明》时让学生讨论“网络文化”,我们中学生应如何看待网络文化、网络游戏;它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我们自己应如何做?如果身边的人沉迷于网络,我们又应怎样做?这样,我们就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用到社会社会实践中,然后进行反思,可以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总而言之,教师在课堂上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积极鼓励学生拓展学习空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使整个课堂成为全方位的主体学习活动,形成开放式的课堂。让学生乐学、善学。并能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判断、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初中社会教学中创设开放式课堂的尝试》佚名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佚名
《打造富有艺术魅力的思想品德课堂》佚名
《自主学习 快乐成长》—— 3 e d u 教 育 网 佚名
《思想政治课要变静为动》——3 e d u 文 书佚名
《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 ——3 e d u 教育网 佚名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