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5
邓梅芳 高州市新垌中学
思想品德教学是以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核心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关注时事热点,合理运用时事新闻,既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又能弥补教材相对于形势发展滞后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关注社会,树立责任意识、现代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品质操行,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课堂效率,真正体现思想品德学科的价值。
为了搞活政治课教学,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在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渗透时事教育,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
第一、要精心选择,巧于剪裁。
要获得及时、准确、深入的时政信息,应以时政热点为触媒,以教学内容为框架,以教学目标为归宿,对时政信息精心选择,巧于剪裁,绝不能多多益善,要依据《课程标准》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①以正面为主,充分体现国家改革开放的重大成绩,宣传党和政府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②以国内为主,国际时政主要考虑与中国有关的时事。
③以考点结合为主,时政教学表现为政治教学教育服务。比如,在讲授“犯罪必受惩罚”这一目,所引用的刑事案例,其中涉及恶劣的犯罪细节,应该简略甚至删除,而突出该行为的“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三个犯罪的基本特征。
④坚持时效性原则,保证时政热点事例的新闻性和新颖性。时事内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时政教育必须及时、准确地反映现实,把握住国际国内重点、热点问题,领会其内在的含义,紧紧把握住时代脉搏,否则就失去了时政教育的作用。
⑤坚持本土亲近性原则。思想品德课老师在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还原成具体的社会现象时,应该首选与学生有密切联系的、身边的、熟悉的热点事例,比如,在学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课时,我以高州、信宜9·21特大洪灾为例:2010年9月21日,强台风“凡亚比”登陆并进入广东。强降雨导致广东局部地区受灾严重。特别是高州、信宜个别地区。省市领导亲自率领省有关部门深入灾区,察看灾情,慰问群众,指导救灾工作。当地群众、官兵及领导各有关方面全力以赴,倾力配合,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的局面,推动各项救灾工作有力有序进行。问: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忘我精神、团结一致、不怕困难、团结奋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救灾精神,使我们能战胜洪灾,把损失减到最小。正是这各精神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相、战胜困难的不竭力量源泉,从而使学生不再感觉到民族精神是抽象的理论概念。
第二、时事热点的运用要巧设导语,典例剖析。
①在新授课前,恰当地选取时政材料,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创设知识悬念,集中学生注意力,为学好一堂课做好铺垫。注意利用时政材料激发学生兴趣是推动教学互动的有效方式。因此将时政渗透进教学首先要重视导语设计,应力求生动形象、趣味性浓,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顺利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学生愉快而自觉的思考问题,产生一种非学不可的欲望。在学习“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的内容时,我选择了许霆案一例:2006年6月21日,许利用银行的ATM机故障漏洞,恶意取款17.5万元。事发后许潜逃,一年后落网。最终许被判获刑5年并处罚金2万元,继续追缴非法所得173826元。问:许因机器故障而意外得到的横财是许的个人财产吗?同学们对此不断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课本知识,最后得出结论:法律只保护个人合法的财产所有权,对非法所得,法律不但不保护还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通过此案同学们加深了对此知识点的理解。
②可以引用国内外重大时事材料作为学习理解政治理论观点的认识基础,通过对时事材料的分析,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例如讲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一节内容时,我先例举了最近的“嫦娥二号”探月、“天河一号”世界级计算机;然后列出世界上创新型国家与我国在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对外技术依存度等,最后说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必要性。这样可以得出结论要推进科教兴国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通过这样的时事教育,让同学们接触社会现实问题,并引导同学运用课堂所学的科学理论方法去观察分析这些问题,从而帮助同学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现实、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③利用时事资源,开展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思想政治课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而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方面,时事教育有着很大的优势。例如在教学“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一知识点时,我呈现了信宜紫金矿业污染情况,及洪湖、鄱阳湖地区的干旱,学生们深有感触,表示要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时事素材资源丰富,取之不尽,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注意把学生培养成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天下的人,使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国事,天下事”,并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增强学生对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感是大有益处的。
④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状况,选择典型的时事材料作为载体,精心编制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能力水平。例如,在复习课时,我精编了一些关于食品安全、民生问题,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相关问题等一系列热点问题的专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及邓小平理论来分析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使他们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基本理论,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这样既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又有效地提高了同学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教学中有效运用时事形势是适应政治中考、高考的需要。政治中、高考决不是纯理论纯知识的考试,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都会在试卷中得到体现;同时,国内外的重大时事、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会在试卷中得到反映。因此,只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强化时事教育,只有准确的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才能取得理想成绩。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现实性、社会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有效结合时政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由应试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源于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教育,及时结合课本内容补充大量具有时代气息的时政材料,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使思想政治课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