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5
潘焕贞 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健力宝中学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不仅为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基础和空间,更对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追求高效课堂,为此,我校大力开展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教研改革。“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但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合作学习,既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又使课堂不乱堂,不搞形式,人人参与,让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起到切实作用,从而打造高效的政治课堂,需要我们大胆尝试和不断反思。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收获了一点可贵的经验,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及体会。
一 构建互助合作小组,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共同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就意味着合作的开始。在很多课堂上,由于学生缺乏合作的愿望和意识,合作只流于形式,没有多少实效。因此,合作学习首先要成立互助合作学习小组。互助合作小组最大的特点就是活全体,即能最大限度地发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提供开展互助学习的场所和机会,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课前我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组内学生成绩有差异,即组内异质。每组四位同学的座位安排在前后两排,有利于课堂活动。不同组之间的学习成绩则大体相同,即组间同质,以利于各小组之间的学习竞争。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当小组长,负责全组同学学习各个方面的工作,其余三人分别担当“发言者”、“激励者”、“记录者”,各个角色可以定期更换,以鼓励组内竞争,激励组内学生努力学习。由于在小组内有明确的分工,课堂讨论就避免了看似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上只有少数学生在讨论问题,大多数学生在谈天说地凑热闹的情况,使全部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这样的分工也使组员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能相互尊重、相互倾听,利于学生加强语言交流,提高思维和辩论能力,也利于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建立起一种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同时,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一种劲往一处使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合理,要有利于学生探究
课堂教学只有短短45分钟,因而课内安排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合理性,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课前教师必须做足准备工作,哪些内容需要合作学习?怎样合作学习?课前教师都要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讲授“环境问题”的内容时,课前我布置学生调查周边环境污染情况。我按调查内容把全班同学分成六大组,每大组有两小组,分别为资料搜索组、水质实验组、垃圾调查组、村民走访组、环保部门采访组等。学生按照分工,分头准备。每个组的组长负责把大家的资料、结果整合后提前交给老师,老师阅读后可提出修改意见。课堂上,每个组由“发言者”上台介绍本组的观点和探究成果。各小组发言后,大家可以进行自评、互评,老师进行点评。其中还可以提问、辩论,可以互动,可以不断反思、总结、提高。这样整个学习过程都充满合作,小组分工需要合作;搜索整理材料需要合作;分析、研究、讨论材料需要合作;小组自评、互评需要合作;互动需要合作,总结、反思、提高也需要合作。这样的内容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对于有些问题本身非常浅显,个体力量足以解决,就不必采用合作学习,直接由个体解决。如讲授“欣赏与赞美”时,我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赞美身边的人或物,学生立即纷纷举手,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必组织讨论。因为这些问题本来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答案,没有必要统一。如果组织讨论,只会是浪费时间,纯粹是为了制造表面繁荣的假象,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 合作学习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合作学习并非是脱离教师由学生盲目地合作学习,而是在教师的激励、指导下学生进行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和参与是分不开的。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教师作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在合作小组活动过程中,其作用将更加突出。在活动中,教师不但要设计合作学习方案,而且要提出各层次小组学习的目标,参与小组内部成员的讨论。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由于各小组之间的差异性,教师在提出学习目标、探索策略、方法多样性等方面应区别对待,如对基础好的小组提出较高要求,普通学习小组应达到基本要求,而较差的小组则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得基本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走下讲台,融合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的对话者、组织者、引导者、交流者。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我常常轻松地穿梭在学生中间,参加他们的讨论,给他们以及时的个别指导,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很好地感受和观察学生的认知力,也符合了学生的求亲求近的心理,有利于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获得最佳效果。
四 合作学习要关注弱势群体
在合作学习中,后进生由于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在小组中易受忽视,成为合作学习的弱势群体。如分组和分工,后进生常作搭头分到各小组,在小组内他们也只是听众和看客,合作学习成了优生独角戏。如何提高这些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把这些弱势学生组织起来,近距离帮助他们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如课前渗透、课中指导、发言优先等等。弱势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普遍缺乏自信心。为了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我努力去挖掘他们的优点,用赞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用期待的语言去鼓励他们,当他们取得哪怕是小小的进步,我都及时给予鼓励。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及时帮助弱势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小组竞赛中,我有意识地安排弱势学生做比较容易的题目,激发他们的自信心,给弱势学生表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以此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实现有差异的发展。此外,我还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教授与训练,培养学生与他人有效交往、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使每一位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悦纳别人,学会欣赏和赞美别人,学会承担责任;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达到合作学习所强调的“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境界。
总之,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习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它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可以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和能力;可以增进友谊和了解;可以充分体验和享受探究的艰辛和成功的乐趣;可以增强参与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兴趣,是实施高效课堂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新课程环境下,我们要积极营造适合不同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愿学、乐学,享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