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国教育研究 >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在教学反思中成长

发布时间:2017-03-15

  

吴学武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今年是笔者从事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十周年,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实现了教学上的小循环。每一节课,笔者都在教案后面作详细的教后记,反思自己在教学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这记录了笔者在教学道路上的点点滴滴。十年教学生涯之中,有过纠结,彷徨还有对自我的不自信,但是在自我反思与师徒结对的帮助下,慢慢地走出了困境,并有了一些个人的经验和感悟。现特将笔者的一些经历呈现给读者,希望能给同行们一些启发。

教学反思之一:

初一年政治教材中的《交友要讲原则》,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初一的学生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但是自制能力不够强,在交友中对朋友的不良行为不能正确的对待,可能会宽容,甚至盲从、附和。 

我针中学生交友中存在的不良现象,组织学生对照材料,把自己交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并谈一谈“交友中的警示语”,如“居高临下”难获友情;“大大咧咧”易伤友情;“不讲原则”玷污友情;“虚情假意”危及友情……在议练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兴趣盎然,气氛活跃,而且学生们的发言各有千秋,各具特色。这时有位学生讲:“那当然,是兄弟要讲义气,这就是交友的原则。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并没有及时的解释,我先让学生谈谈“我理想中的好朋友”,大多数学生都说:我的好朋友要有与我相似的性格,共同的爱好,要能同我说知心话等。发言结束后,我设问:“我们的同学说得都很好,可是,有一个重要方面大家没有注意到——你在不在乎你的好朋友的品质呢?”学生一愣,然后纷纷说“哎呀!忘了!”一个小男生还不自觉地用手拍了拍头,一幅恍然大悟的样子。这时,我就向学生介绍了“哥们义气”的特点就是只讲友情,不讲是非,并让学生讨论“哥们义气”有什么危害。同学们各抒己见,讲了许多危害,并总结出“哥们义气”不是真正的友谊。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认识到了“哥们义气”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交友原则,真正的达到了教学的效果。 

 在这堂课中,我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活动,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在学习中也得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变化,使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了质的飞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从这堂课中,我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新教师,进行二度备课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教学反思之二:

我在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时,提出了吸收外来文化主要吸收它的哪一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哪些方面还有差距?要说出理由。

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吸收外来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东西;有的认为应该吸收外国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有的认为要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时,突然有个同学提出:外国的社会制度也是需要学习的。此话一出,整个班一阵喧哗。我说:说说你的理由。这个学生回答说:因为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那么穷,而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富裕。有的同学反驳:中国底子薄,起步晚,所以才这样的。另一位同学说:我国现在的发展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快得多。还有位同学说:我们只是经济发展的基数小而已,但速度还很快的。争论告一段落,学生们在等老师发表意见。我说:我想从刚才的争论中,大家已经明确了我国经济之所以落后的客观原因。可以说造成我国相对落后的因素很多,有历史的、有现在的,但是在众多因素中,我们只找根本原因,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在这里老师只给大家留一个问题课后思考:我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不是社会制度?是不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比社会主义国家富有?

我认真地回顾了这一堂课,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思维的火花在跳动,激情在课堂上点燃了,而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要能点燃争论的,也能控制火势,不能漫无边际,更不能影响其他方面,要能适时的熄火,否则,老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如何体现?

活跃的课堂是思维的活跃、能力的活跃,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乱说乱讲,所以以后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设计两难问题时,要引发学生思考、辩论,激发学生感悟,体味蕴含的道理,就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激情。

教学反思之三:

我在教授《消费心理面面观》时,上了这样的一节课。

教师:一般地说,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活动时要考虑一些问题,如消费什么、消费多少、以什么方式消费、消费后自我感觉如何等等,这些问题总是伴随着消费者有目的、又意识的复杂的心理思维活动。这种贯穿消费活动全过程的思维活动的总和,叫做消费心理。今天,我们不妨把教室当作聊天室,聊一聊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

(多媒体课件打出聊天室话题之一:生日与消费

教师:生日是一个人出生的纪念日,很有意义的一天。不过,近年来,为生日而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也很普遍。我想知道:你们过生日时是怎么消费的?你们对过生日高消费又是怎样看的?

学生1:不久前我过生日,过得很热闹,还收了不少的礼物,在酒店里弄了好几桌,一个大蛋糕,两三层的。其实,我并不喜欢这样,可我妈说,就我这么一个儿子,过热闹一点没什么,别人这么过,我们也这么过,谁也不比谁矮三分。我也没有办法。

学生2:过去我们有的同学过生日请过我,你说不去吧,显得不够意思,轮到我过生日,当然要回请人家,不然,多丢面子呀!

学生3:我认为过生日很有意义,亲朋好友围在一起,唱生日歌,吃生日蛋糕,这是一种时尚,大家不都这样吗?况且,很多酒店、西餐店都打出广告,什么生日宴会、生日派对之类,不这样,反而显得又点另类似的。

教师:从大家的话里,我听出来了,原来我们自身一点原因也没有,全是别人的原因,完全是身不由己?

学生:也不对,当然,我们自己也有问题。虽然说有时身不由己,但毕竟还是我们立场不坚定,追赶潮流,再加上商家的炒作,就随大流了。

教师:追随时尚是人的一种心理,这种心理往往能够引发人们对某类、某种风格的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这种消费心理叫从众心理,简单地说,就是大家这样我也这样。

教师:当然是。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别人再做同一件事情,便不由自主地加入。你说的情况,就属于这种心理引发的行为。

学生:老师,是不是说消费不能从众呢?

教师:对这个问题还得具体分析,我们不妨讨论一下,是不是所有的消费都不能从众。

学生:我认为这样的说法不对。比如说,2008年北京要开奥运会了,学习英语成为一种潮流,很多人花钱去培训英语,这样的从众消费有什么不对呢?

教师:你分析得很好。对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具体分析,要看消费行为产生的意义。我们不主张的是盲目的从众。好,我们再聊第二个话题。

(多媒体课件聊天室话题之二:校服,让我喜欢让我忧

教师:刚才,话题一出,我们很多同学都不由自主地彼此打量一下。校服,是不是让我们喜欢又让我们忧呢?

学生:我喜欢穿校服,校服是一种标志,我把它看作是我人生路途上学习路标的标牌。

教师:你们这一说法很有诗意,也很有哲理,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1:对校服我谈不上喜欢,时间长了也挺烦,天天这样,没劲!

学生2:到学校时我穿,回到家我肯定不穿。不是我否定校服的标志作用,而是这太没有个性。

教师:展示个性,引起别人关注,这也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而个性的展示,有时要借助消费活动来体现。三星电子公司听说有一批顾客对手机有独特的审美需求,这些要求离奇古怪,而三星公司就专门对这些有独特审美要求的顾客订做了一批怪模怪样的手机。你们怎么看这些人的消费心理呢?

学生:这些人的消费心理叫求异心理,也就是在消费时,追求展示个性、与众不同的效果。这种消费心理引发的消费也又一定的积极作用,推动了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

教师:你说得对。因此我认为在学校还是穿校服好,回家了,展示自己青春的风采,张扬一下自己的个性也是应该的。但不能过分,为风度而舍温度,就要付出感冒的代价。

(过度)好了我们第二个话题就暂告一段落,好,我们在聊第三个话题。

(多媒体课件:聊天室话题之三:耐克鞋的故事

教师:在消费的时候,你有没有犹豫过?

学生:有。上一次我买了一双耐克运动鞋,好几百元钱,我就犹豫过,不过,我还是挡不住诱惑,狠狠心买了。

教师:请问,你犹豫什么呢?

学生:价格太高,钱用了,这个月就有点困难了。

教师:既然这样,是什么原因使你能狠狠心呢?

学生:说实话,花这么多钱买一双鞋,我都后悔死了。当时,我也是想到有许多同学都有名牌鞋,我要是没有,有点掉份,所以狠心买了。

教师:这个狠心里面,潜藏着的是一个人的虚荣心。不过,你现在认识了也不晚,吃一堑长一智嘛。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种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别人穿名牌,自己也要穿;别人开小车了,自己也要开,至于有没有这个经济实力就不管了。马季先生有一段相声,说的就是这个事:两个人比起来了,一个说我的级别比你高,一个说我的房子比你家高,比来比去,最后说了,我的血压比你高。这种人前被夸、人后吃苦的消费行为,用一句俗话形容一下,是什么?

学生1:打肿脸充胖子。

学生2:死要面子活受罪。

教师:对。攀比心理是不健康心理。据我所知,我们班有一个同学,他热爱体育运动,也买了一双鞋,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学生:我买的是国产回力运动鞋,35元钱。我是这么考虑的:一是鞋质量不错,运动起来感觉不错,耐穿;二是便宜,我运动量大,鞋损坏得也快,老用名牌,我可受不了。这既满足我运动的需要,又经济实惠,何乐而不为呢?

教师:好!你的这种消费是理智的。这种理智的消费行为是由求实心理引发的,也就是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考虑,去决定取舍。取舍之间,彰显智慧,这种理智的消费值得提倡。有一首打油诗送给大家,与大家共勉:盲目从众不可取,过分标新吓死人,虚荣攀比活受罪,理智求实乐融融。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因过分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理论观念的灌输和实践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情感需求,也疏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有人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思想政治课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鲜明特点,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学科本身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充满生活味。在本节课中,讲消费的心理问题,笔者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创设一种聊天室的情境:围绕着过生日、穿校服和买耐克运动鞋,教师引导学生从过生日时的高消费,聊到从众心理;从消费的原因,聊到消费时的思维过程;从物质消费,聊到精神消费;从自己的消费,聊到作家的消费;从虚荣心面子聊到理智消费。聊完后,学生自然理解了教学内容。

    我想类似这样追求教学反思活动是有益于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教师要有不断反思的意识,并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随机应变,善于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永远处于发展、生成的过程之中。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经常对自己发问,以强化反思活动,这些问题包括:我在干什么这意味着什么我会怎么样我怎么才能用不同的方式做这些事情”……教学行动研究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它的直接结果是让教师学会教学

 伴随着一步一步走进新课程,我们必须用新课程的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可以肯定的是,进行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也是教师成长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只有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边教边总结,边教边反思,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发挥镜子效应,实现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文芳《教学研究与实践》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10月第一次印刷

2、 韩震《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杂志社2009年2月第一次印刷

3、杨庄高中:刘东 《 让政治课焕发出魅力》 网络期刊 2009年5月

4、严华《如何增强政治科的教学效果》网络期刊 发表时间:2010年4月30 日

5、陈志刚《怎样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网络期刊 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