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5
萧宝瑜
东莞市石龙二中
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人寻求更好的生存空间的关键所在。而对于中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学业的顺利完成,更利于个人人格的完善和灵魂的升华。
当代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特定时代的家庭生长环境,使许多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具有“天然”的弱点。家庭中没有同龄人相伴成长,相当长的时间里不知人际间有“轮流”、“宽容”的需要,因此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心理。同时,由于家庭教养的失误,性格上的缺陷和社会实践的匮乏,有一部分中学生因为“缺乏交往中的吸引能力”而成为孤独的离群者。一方面,他们有强烈的交往愿望;另一方面,又不知如何正确有效与人交往,从而产生了种种苦恼,干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途。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主要分为三部分:与父母的交往;与同学、朋友的交往;与老师的交往。其中,人际交往缺陷比较明显的是与父母的交往和与同学、朋友的交往。我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思品课八年级上册的课程内容,对如何让学生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如何让学生与同学融洽相处以获得交往的愉悦体验,逐渐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作出了一些探索。
一.利用“案例”设计问题,让学生以旁观者的角色讨论子女与父母的冲突现象
有些同学在学校里和同学、老师的关系相处得不错,在家里和父母却缺少共同的语言。父母对他的言行看不惯,他对父母的管教也听不进,甚至和父母顶顶撞撞,争得不欢而散。有的虽然不敢当面顶撞父母,但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因此十分冷淡。这种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仅给这些同学精神上带来很多苦恼,而且使他们的学习、生活受到了影响。
但由于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宠、让得多,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对与父母的不和谐关系,常常把责任推到父母身上。对于学生对父母的这种态度,我们不能用生硬的说教方式去让学生改变。我们可以利用课本上的专题学习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以旁观者的角色展开讨论,这样对老师的教育不容易产生抵触心理,能比较客观认识孩子与父母谁是谁非。然后,我们再进一步让学生联系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过的类似矛盾,重新想想自己对父母的态度、做法是否妥当,让学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出来或写下来。
例如,利用课本《严也是一种爱》这一内容,我没有说教,而是让学生展开讨论:“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和彼此思想的碰撞,很快就总结出原因:由于两代人的心理差异、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我们与父母的人生经历、生活经验、社会地位不同,对社会规范的熟悉程度也不同,在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方面难免会产生较大差异。
又如,《两代人的对话》中的有一个案例:初中生小冰,向爸爸提出晚饭后到同学家做作业,顺便看会儿录像。爸爸同意了,但要求她8点前回家。小冰想,现在已经快7点了,那么快就回来不合理!一时冒了火。利用这个案例,我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就“如何解决矛盾,融洽与父母的关系”进行探讨:1.小冰的父亲为什么会要求小冰8点前回家?2.小冰可能会怎么做?3.日常生活中,如何融洽与父母的关系,避免矛盾冲突的发生?对问题1,学生很快就归纳出“太晚回家不安全”的结论,从而理解了父母。我趁机告诉学生:天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子女。在父母眼里,孩子再大也是孩子,即使对孩子可以处理好的事情有时也总是怀着不安的心情,生怕他们处理不当,出了毛病,影响了前途。对问题2,学生马上讨论小冰的各种可能的做法以及结果,从而懂得了要尊重父母。我随即跟学生说:作为子女,在与父母发生意见分歧时,采取回避、疏远、顶撞,甚至“逆反”的态度都是不对的。最起码,对父母的意见应该采取尊重的态度。如果一听到父母的不同意见就反感,就觉得“烦死了”,那怎么谈得上进一步去寻找共同的语言呢?对问题3,学生讨论很热烈,提出自己与父母相处的问题,分享自己与父母交往的成功经验,从而很自然地就归纳出与父母交往要主动加强沟通,懂得沟通的方法:赞赏父母,赞赏中增进亲情;认真聆听,聆听中获得教益;帮助父母,用行动感动亲人;在家庭交往中,与父母不必太计较。在学生的探讨中,不单课堂的重点难点都解决了,而且,由于学生的充分参与,学生都懂得理解父母,学会了与父母交往、沟通的方法。
谈到尊重父母,我还特别跟学生强调一点,有些中学生不尊敬父母,甚至公开顶撞父母,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父母为他们的成长和幸福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如果这些中学生能真切地体会到父母在生儿育女的人生道路上的不容易,他们就会明白,对父母的不尊敬,是怎样的一种不可饶恕的事。
二.创设“情景”制造缺陷,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同学之间交往的禁忌和技巧
不少中学生在“独生”的家庭环境中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事原则,也带到与同学、朋友的交往之中,使自己因为缺乏交往中的吸引能力而成为孤独的离群者。然而,这类学生往往不觉察自身的这种不足,却一味地从他人身上找毛病,认为是别人看不起自己,不愿意和自己交往。而青春期是学生容易滋生孤独感和闭锁心理的特殊时期。闭锁心理不仅使青春期的中学生觉得“活得太累”,而且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有害的影响。如果任其蔓延,容易形成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孤僻性格,甚至会导致悲观厌世和轻生的念头。
如何让学生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积极交往以消除孤独感呢?在教学中讲大道理、谈心、举例说明这些方式收效都不好,而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游戏,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参与游戏等方式,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同学之间交往的禁忌,掌握同学之间交往的技巧,这样的方法我觉得很有效。
例如,我利用《同学·朋友》这一课本内容,创设了三个活动:1.“正确认识自己”;2.“主动开放自我”;3.“善于关心别人”。在活动1,我创设了一个游戏——“猜猜我是谁”。游戏规则是让学生在一张纸上写出真实的自己,放在一个纸箱中,让学生轮流上去抽,念出纸中句子,并让全班同学猜猜这张纸描写的是谁?为什么?通过这个活动,我们猜出或猜不出一些同学,猜不出的就让同学们谈谈对他的认识,从而让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同时还能让学生学会发现别人身上值得借鉴、学习的长处。如果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终日独处,你就永远摆脱不掉孤独的困扰;如果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曲高和寡”,别人都不能理解自己,同样也会变成孤家寡人。
在活动2,我创设了一个游戏——“寻找相同的小兔子”。每人发一张小兔子图片,要求每个学生手持图片,去寻找他人手中姿态一致的小兔子,然后组成一组。两人一组作自我介绍。如,我叫什么名字,有什么兴趣爱好等。主动与其他小组成员接触,作自我介绍。活动后让学生交流彼此初步认识后的感觉,比较主动交往后的感受。通过活动,学生就立即明白:友谊在于培养,不在于等待,在于不吝奉献,不在于单方索取。要想在同学之间架起友谊的桥梁,首先要主动开放自我,主动与他人沟通,主动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对方。
在活动3,我创设了角色扮演活动——小冬和小宁是好朋友。小冬学习成绩很好,而小宁的成绩总不让人满意。小宁请求小冬帮助自己复习功课,但小冬怕影响自己的学习总是很不愿意,对小宁的问题也很不耐烦。渐渐的小宁和小冬疏远了。引导学生探索:小宁为什么会疏远小冬?学生很热烈的讨论两人疏远的原因,并提出了很多解决的方法。通过活动,学生就懂得:友情是在相互的“施”和“爱”中生长的。要善于关心、体贴别人,善于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主动给予帮助。盂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一个被他人需要的人,是幸福的人,也往往是有向心力和好人缘的人。因为在助人的过程中,你增加了与他人沟通的机会,并以实际行动表明了你对他人的态度。此时,你又焉感孤独?
三.几点反思
1.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心理和生理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利用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理论、观点的传授。同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体验、见解和个性差异;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对学生的错误、失败采取宽容的态度。
2.要完善学生的人际交往缺陷,还应该提倡学生去实践。让学生逐步了解自己的交往缺陷,扩大人际交往,从而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布置一些“家庭作业”,从而进一步融洽子女与父母的关系。还应该精心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加强与同学、朋友的交往,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1996.
[2]瞿保奎主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 2000[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刘合奎.让政治课堂焕发生命力[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