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国教育研究 >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发布时间:2017-03-15

 莫金喜  高要市南岸初级中学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独立、自觉能动和创造的内在特性。通俗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然而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强调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教师把课堂当作讲堂,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动、消极、受压制的地位;没有联系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教师讲大道理,空洞的说教,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大部分学生充当陪听、陪读、陪坐的角色,使学生无法成为学习的主体,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激活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促进者,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究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巧妙引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利用堂上小测或直接讲授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觉得沉闷、提不起兴趣,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进入学习新知的情景中。著名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引住”。所以巧妙的引入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从而为整课打下良好的基础1]因此教师课堂时,可以从故事、音影实物图画等方式导入,特别是从某种具体现象入手,学生的言谈举止、教室的布置,以简要概括的语言引入该节课的教学主题。这种依据具体现象的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地进入新课知识的探究例如在讲粤教版七年级(上册)《融入新集体时,班上的同学还在欣赏军训的照片,就抓住细节问学生:同学们刚才什么”?学生异口同声说我们班集体军训的照片”。我接着问:“军训时你认识了哪些新同学”?学生迫不及待的说出自己新同学的名字。我就说:“同学们上初中对我们班这个新集体还比较熟悉。七1)班是我们一起学习的小集体,是陪伴我们成长的园地,作为班的一员,我们该怎做呢?如何融入新的班集体”。这一简单自然的引入,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认知前奏,引导学生自主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教师设,激活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多采用我讲你听,我讲你学,我说你记的教学模式;学生不能提出与书本有异议的观点,只要画知识点,背知识点,明白思想品德课是“背多分”就可以了。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以课本为唯一,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对于自己迷惑的问题敢于提出来,让他们从质疑、提问中激活学习的极性,深入钻研。2]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没有思维的参与,任何训练活动都无从谈起,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习的动力参与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应该设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例如在讲粤教版八年级(下册)《维护财产权》一课时,我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假设春节期间你收到1000元压岁钱,你会把这1000元放在哪里?有的学生回答存银行”;有的学生说让妈妈拿着”。周围的同学哄笑起来了,同桌还拍着说者的肩膀笑说你真傻,放在自己包最好”。我接他话题1000放在自己过一段时间是多了还是少了”?学生异口同声说:“少了”。我又如果存入银行过一段时间去银行取钱,钱是多了还是少了学生们爽朗地说多了我接着多了的部分叫什么?是归银行还是归自己”? 学生马上来劲,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这样,学生有了参与的意识,后面的课也就容易上了,这种设疑教学,更有效地打开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设疑要适时、适度、适量,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价值,应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形式、内容上,有相应的不同的安排。

三、辩论大舞台,提供参与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设疑、解疑就会让学生充当了陪听、陪读、陪坐的角色,体现不了以人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应提供学生辩论的大舞台,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在激烈的争论和不同意见的交锋中才有可能对道德价值的知识进行反复理解如在讲粤教版八年级(上册)《诚实守信》中“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原则”这一内容时,为了使学生真正明白“诚实的重要性”,我围绕“诚实守信的人会吃亏”这个辩论主题将学生分成甲乙双方,双方就“诚实守信的人会吃亏”和“诚实守信的人不会吃亏”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学生为了此次辩论,积极主动寻找身边的具体例子,并从书本中查找相关内容作为自己的论据。通过辩论使学生明白到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讲求诚实守信。同时也达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竞赛比高下,激起学生学习热情

传统德育课程观表现在课程的实施上是被动、静止、封闭式的,缺乏学生的活动体验,在实践中必然会显得苍白无力。竞赛是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参与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把竞赛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将竞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如在讲粤教版八年级(下册)《社会合作与公平》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合作,我把全班同学分成进取组和协作组两大组举行竞赛。要求各组组员上黑板写“团结合作”这四个字,每人一次只能写一笔。整个过程体现合作、安全有序、快速美观为胜利方。全体学生马上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积极协作,思考怎样做才能省时又不会混乱,为竞赛做好准备,结果协助组胜出。活动结束后,我让学生分组谈自己对合作的体会:失利的一组要找出原因,胜利的一组要总结成功的经验。整个过程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竞赛方式既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又提高了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当然,把竞赛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注意克服竞赛与教学相脱离的倾向,在竞赛时要做到新颖、灵活在选择竞赛的具体方法时,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五、角色扮演,巩固学习的知识

在传统的品德课教学中,由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概念很多,加之教材编写的滞后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又缺乏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划杠与记忆上,而不注重结合新的形势,及时增添时代性的内容,不仅理论与现实脱节,而且很难培养学生积极的愉悦情感,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难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即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必要的补充,通过亲身的演绎,将教材死板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转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加深学习印象。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兴趣,适当的运用角色扮演,让学生轻松有趣地体验,去解决现实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当然,为了更有效地使用角色扮演法,教师必须对整个过程加以指导和控制。首先应该提前准备好角色扮演中使用的文字材料。这些材料要明确、简洁、主题鲜明,具有可读性;它们不能太长太复杂,否则学生会记不住。有关角色的说明必须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关如何扮演角色的提示也要尽可能周全;其次是让学生扮演时要投入情感,不能只是为了开心热闹而参与活动,同时表演不能太过,否则会偏离整个活动的目标。如讲粤教版七年级(下册)《自我保护》一课时,教材正好有“遭遇歹徒之后……”的角色扮演活动,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设计遭遇歹徒之后可能出现的结局有几种,每一种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并请学生进行扮演,有个别小组在讲台上表演的时候将自己设计成“武林高手”,一个抵三个对抗歹徒,引起其他学生的哄笑,这个时候我适时进行点评和引导,避免学生偏离了表演的主题。扮演结束后,我及时要求表演的学生谈谈自己对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和感受,以及对其他角色的看法;旁观者谈谈对整场扮演或对某个细节的观感,以及自己从中的领悟。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将表演与现实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

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反思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我认为课堂上应重视指导、善控课堂、灵活应对。

实践证明,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设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兴趣浓厚,热情参与,有效地解决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问题,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总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与生生之间互动合作的舞台,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园地。

 

参考文献

1]李莆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34月。

2]马林等编著,现代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