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5
莫金喜 高要市南岸初级中学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素质教育核心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显著特征。其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愿意学并且学得好。由此可见,在新课标下,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成为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考虑的问题。这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要教育学生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要想学生不仅知其言,而且要信其真,最终达到其行的目标,情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思想品德教师理应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注入情感,把知识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做到情理交融,这样思想品德课才能真正弃绝知识的机械灌溉,达到理想的教学境地。
一、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中运用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中运用情感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二十一世纪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高新科学技术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广泛,如果当前的思想品德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教学内容枯燥空洞,就不能吸引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甚至是厌学。因此,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建立健康而丰富的情感,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至关重要。
2、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中运用情感教育是适合当前学生成长及其心理特点。在当今的教育中,教师面临的学生几乎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父母给予他们更多的是疼爱和溺爱。而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只知道索取爱,不知道奉献爱。有的学生在对待教师善意的批评时,会形成逆反心理,教师说东,他偏向西,甚至索性不学老师所教的这门课程了。所以,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教会学生在索取爱的同时,更应该学会如何去关爱父母、关爱同学、关爱他人。与此同时,当前的学生也具有好动、善疑、形象思维能力强,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而初中思想品德课却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思想性和抽象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知识时付出情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改变其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
3、现行教材为情感教育提供了依据。现行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改变了过去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它从实际事例入手调动情感,使内容显得生动活泼,可读性强,很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为情感教育提供了客观依据,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融情感教育于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空讲大道理,交代知识要点,挫伤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这种教学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主要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将情感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和热情,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极大地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
1、把“爱”的情感点燃,消除师生沟通的隔阂,顺利开展课堂教学
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学说提到:“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1]学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用诚挚的语言、体贴的举动来熏陶学生的情感,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给他们最真切、最真诚的帮助,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抽象的概念多、理论性强、活动有限的科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觉得课本内容枯燥无味,为了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爱心教育的目的,我会通过与学生课前谈话来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程度和感性经验为教学基础,借助一系列的活动,谈谈自己的人生经验,使学生感悟事理。如在讲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感受青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了解自己人生目标的现状,初步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我就通过让学生建立“青春档案”,收集自己喜欢的名人青少年时期的资料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再归纳名人成功的内在品质。与此同时,我也真诚的与学生分享我青春期时的一些趣事,以及我当时崇拜的名人等。课堂气氛在师生畅所欲言中达到高潮,学生也因为我的真诚分享一下子和我的距离拉近了。我还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并运用这无声的语言来激励他们,给予他们肯定,让他们时常感受来自教师浓浓的爱与尊重。这样,学生就会敞开心扉和我沟通,师生间沟通没有隔阂,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2、用“爱” 的情感作能量,教师“教”有激情,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爱业才会乐业、敬业”,对于这句话我深信不疑。因为我爱这个光辉的行业,爱我的学生,并认定教学是我一生的事业,我用完善自我、健康积极的形象来作为感染学生的动力。现在的中学生喜欢模仿别人,而且多数是从外表上模仿的,如从着装、风度、举止言谈等去模仿。因此教师的仪表与风度、知识、才华、品格与修养往往成为能否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严师”古板的形象,努力养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情绪,这还是教师魅力形成的关键。
因此,我经常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从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力量,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如在讲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磨砺意志》时,我在课堂上举办了“故事会”这个活动,为学生讲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以及徐霞客攀山涉水完成《徐霞客游记》,列夫·托尔斯泰用了37年才完成《战争与和平》的故事,再提供许多关于名人奋斗的书籍的名称,与学生进行交流,并适当进行阅读的指导。在引入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自立自强》新课时,我为学生演唱了《真心英雄》这一首歌,并通过教他们唱:“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来升华他们的情感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知。这样,通过教师的“激情”教学,不单课堂气氛活跃了,还增强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魅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从而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3、把“爱” 的情感融入课堂,让思想品德课生情,体验课堂教学
革命导师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一个人即使有再丰富的知识、再发达的智力,都要依赖情感的力量,否则,就不能形成乐观进取的态度,也难以付诸创造、开拓进取的行为。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的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2]呵护学生的心灵,尊重他们的个性,弘扬他们的智慧,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共同的快乐体验,让课堂因有情、动情而精彩。在讲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拒绝诱惑》一课时,我抛弃思想品德课传统的讲授型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研讨——情景研讨——总结与反思——悟读小诗”这一学习过程,鼓励学生有针对地思考,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在这过程中举办了“为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会诊”的活动,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平时大胆发言的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病人”和“心理医生”,“病人”陈述病情,如沉迷街头游戏、吸烟、校园暴力等,再请“心理医生”会诊,找出“病因”(指出各种不良诱惑对未成年人的危害)并开出“处方”(提出改正方案,怎样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3]再鼓励平常比较胆小不爱发言的学生分别帮“病人”、“医生”找相应的资料。做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进行“总结与反思”这一环节时,我还主动和学生分享我的亲身经历,我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向不良诱惑说不。再通过悟读小诗《我相信》让学生领悟课文内容的深刻内涵,真正做到“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动人。”学生在体验课堂教学过程中智慧、思维等方面都得到锻炼,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他们的灵魂扎根,情感得到升华,从而形成好公民所应具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人生观。
4、用“爱” 的情感作杠杆,撬动师生情感交流,构建和谐课堂
索利特尔富在他的《教育心理学》中说到:无论何时何地,对学生多一分期待、多一分认真、多一分信任、多一分鼓励,他们同样会给我们多一分的惊喜!我想这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也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才会出现。由于这种交流,学生也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明白了这个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我改变过去严厉的教学模式,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例如在以前的教学中我经常滔滔不绝地讲课,按照事先预设的教学流程推进,要求学生紧跟自己的教学思路,课堂气氛沉闷,使自己和学生间产生距离感,互相无法靠近。现在,我在每一节课的开始尝试着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微笑的表情去激励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除了这种交流之外,我还学到了在不同的情境下给学生送去不同的眼神:当发现有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目光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胆怯、畏缩,用目光去鼓励、支持;当学生犯错误时,目光应严厉而诚恳;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应投以赞许、信任的目光。有一点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对一些后进生切忌用鄙视、厌恶、轻蔑的目光对待他们,那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我们可以用一种期待、信任的目光看待他们,让他们看到希望、增添力量。记得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尊重父母》时曾问到 “你为你的爸爸妈妈做过什么”,一男生回答此问题时有些难为情,说不出口,我及时地用真诚的、信任的目光去鼓励他,他终于勇气十足地说出了心里话:“我觉得我为爸爸妈妈做得实在是太少了……”,在说的同时还留下了眼泪,他的举动感染了其他的同学,一女生还趴在桌上失声痛哭。这堂课使我和学生的心里都充满了感动,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构建了和谐的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生命因有爱而美丽,课堂因有情而精彩。没有情感融入的课堂必然会枯燥无味,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了然无趣。因此,我们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用情来点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有所感受,心灵、情感有所震撼。
【参考文献】
[1] 马斯洛,人类动机的理论,1943年。
[2] 洛克,教育漫话,1693年。
[3]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