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5
林文榕
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初级中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与深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已经悄然走入了我们的课堂。课堂教学也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责任感、健全其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爱因斯坦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升华自己,把课本知识通过探究、实践,内化为自身的思想素养。
一、实践出真知
在新课标下,应注重思想政治课的生活性和社会实践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了鲜明的要求,要体现其生命性、生活性,教育要回归生活,走进生活。思想政治课堂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外的社会实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我们都必须充分运用这两种渠道。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之中去体会感悟其知识,应用所学知识。把学得的间接经验投入到实践中检验,又从实践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进而自觉进行知识的理性整合,形成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在上《珍爱生命》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生命,我让学生去观察思考自然界各种生命的特征,他们通过比较,了解到生命的不同,接着他们发出了疑问:“生命间有关系吗?”“人和其他生命是什么关系?”围绕这两个问题,我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要求他们在找到枯叶,种子,人造废弃物,重要自然物,粗糙的、椭圆的、直的、有刺的、可发出声音的、有毛的的各种生命体后,做成一件作品。一开始,他们觉得找东西不难,兴致勃勃,但组合起来就发愁了。于是我让他们尝试分小组合作,终于,在他们的努力下我看到了不同形式的作品,有宣传画,小花园,盆景,风铃,像架,抽象画,稻草人等等。每一种都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活力,他们满脸的成就感告诉我:“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与他们分享喜悦的同时,他们告诉了我各种生命个体的奇妙,生命是可爱的,他们爱自己,也爱大自然,他们愿意做环保的宣传者。所谓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这在国外也是很重视的,值得借鉴的。如,韩国的“仁性教育”,“身土不二”的爱国主义教育;新加坡的“日行一善”的伦理道德教育等等。这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课要能够达到“坐得进教室学习,走得出去社会实践”的要求。所以,在他们弄懂生命的含义后,我发起了“珍爱生命的行动”,在我提供的各种方案中,他们有的选择了种树苗,有的选择画环保宣传画,有的选择把家里不用的生活用品和旧衣服送给流浪的人,有的选择了去福利院帮助孤儿和老人。行动进行一个月后,我发现孩子们变了,感言中,有的孩子写道“当小萱(自闭儿),用手指着我,朝我微笑时,我发现我真的走进了他的世界……”,“流浪的小孩没有表示感谢,而是理所当然的接受了我们的东西,那一刻,我觉得他和我们是平等的,生命,需要被尊重。”,“在帮老奶奶做饭时,我从他的感动中明白了小小的呵护也枯木逢春”……看完后,内心总有一种暖暖的东西在流窜,我见到了孩子们心中的金子,他们开始由被呵护、被宠爱的温室花朵渐渐蜕变成懂得去关心爱护身边的小生命的勇敢“骑士”。我听到了他们的灵魂在唱歌!
二、在质疑中探寻答案
心理学家把发现疑难看成是“思维的路标”,学贵质疑。一方面是生质疑,师解疑。为使学生“需之切” ,教师就得做到“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这话的主旨是要把学生带入教学的情境中,实行情境教学。具体地讲,就是教师依循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层层设疑,环环扣紧学生的心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情、学生情、教师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不断激发起新的学习冲动,从而以热烈而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我注重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自学,这是疑问产生的土壤,学生质疑的基础。我印了预习单发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又授予其方法,这样学生质疑的质量较高。有的追根问源,有的辐射探究,有的从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中提出问题,等等。教师对这些质疑单要认真分析,挖掘疑源,将其纳入备课的主要内容。再在教学中巧施良策,明理解疑,学生就十分感兴趣。实践表明,让学生提问就是让学生参与了备课和课堂教学,增加了一次参与的机会,也是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教学相长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教师巧设疑问,让学生参与思考、释疑,在“疑”的探究中培养能力,发挥创造思维。而平淡的讲解或一看就明白的问题,会使思维疲软、兴趣减弱,冲淡教学效果。我在讲“男女生的正常交往”知识点时,要求学生不看书,不受课本束缚,而是谈自己的男女交往观,结果大家畅所欲言,在谈话式的教学中学生明白了有的同学不成熟的交往行为和不健康观念是因为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引起的,但怎么解决呢?他们产生了疑问,在他们分析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后,他们很快就找到答案,因为中学生热情好动,对男女问题敏感,没有学习有关性知识,所以容易走极端,只要对症下药,问题就解决了。当他们参照课本的答案时,不免露出得意的笑容。从而树立了科学的男女交往观。所以,只要注意设疑,释疑,总结,就不难让他们自己主动去探究。
三、利用合作群体,调查研究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但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转变时,合作学习不应该理解成狭隘的课上讨论学习,合作学习还包括学生在课下与伙伴、老师、家长、同学等的交流,学生只要在这个过程中有所获,应该都是有效的合作学习,因此,合作学习应该渗透贯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真正让学生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①要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合作。②明确学习中当多人合作的效果确实比一个人好时,才进行讨论合作。合作时要处理好组内组员之间的关系。③合作前要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作好合作的准备。④合作学习的时间、频率要控制适当。⑤引导学生善于总结,准确表达小组讨论研究的结果。如我在上《社会保护》这一课时,要求他们做一次社会调查,在时间短,范围广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了分工合作,于是我提供了不同地方、方法供他们参考,告诉他们要分工合作,团结互助,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怎样避免社会不良侵害,利用社会有利资源。在他们的调查总结中我发现了课堂上听不到的东西,很真实,很深刻,课堂气氛比平时活跃了许多,其中有一组还特地去派出所印了案例并做了分析,把小组成员的见解都写下来,并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写了《中学生外出安全注意事项》,其中有很多是大人想不到的,真是“人小鬼大”。他们让我觉得,在合作的群体中,能更好的张扬个性,顺利的了解并解决问题。
四、组织讨论或辩论
每个人都有说的机会,从而实现自我显示的欲望。在表达自己思想时会与他人碰出火花,提升自己的思想内涵。在思想政治课中,讨论和辩论是让大家各抒己见的好时机,也是思想闪光的美丽时刻,这过程,能让他们一探究竟,不断反思。这是创设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是教师事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式讨论;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有争议的中心论题进行自由式讨论,以获得多样、独特、合乎条件的答案;也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论辩式讨论;还可以围绕一个中心,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以社会调查的结果作为论据进行调研式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唱主角,积极探究,使其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在教学中,我曾经组织学生针对“我们如何与父母,老师相处”的问题展开自由式辩论。学生热情高涨,在课前作了认真的准备。课堂上,他们你一句我一句,争得面红耳赤,足足用了三十分钟仍未分出胜负。在这场辩论中,有的学生言之有理,有的学生概念模糊,有的则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而这恰恰锻炼了他们随时辨别正误的判断能力。同时,学生通过提出自己的不同主张,并申述理由,也锻炼了自己灵敏的思维能力。而那些没有发言的学生,处在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中,也没有无动于衷,也作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虽然这堂课的所谓“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我觉得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知识印象特别深刻,理解也特别透彻。总之,通过这类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教材知识点的内涵,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了。
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推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不断深入,会随时地暴露出一些问题,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能正视这些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积极采取对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必能达到中学思想政治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所追求的新境界,愉快的感受生活。
参考书籍:
[1]《新世纪我们怎样做老师》姚燕平;
[2]《课堂教学技艺》许高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3]《中学政治及其它各科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